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黑格爾主義倫理學

鎖定
新黑格爾主義倫理學是從新黑格爾主義出發説明道德現象的倫理學理論。主要代表有英國格林、凱爾德、布拉德雷、鮑桑葵,美國羅伊斯,意大利克羅齊等。新黑格爾主義哲學最初興起於英國,1865年斯特林發表《黑格爾的秘密》一書,一反英國經驗論的傳統,開始了復興黑格爾衍學的運動布拉德雷和鮑桑葵在19世紀末把英國的新黑格爾主義推向頂峯,建立了把精神性的絕對看做是實在的絕對唯心主義體系。20世紀初在摩爾、羅素等人的批判下,走向衰落,一部分新黑格爾主義者(如麥克塔加特)轉向人格唯心主義。19世紀下半葉,在美國有一批新黑格爾主義者出現,其中以聖路易斯學派和羅伊斯最有代表性。這些英美的新黑格爾主義也稱為絕對唯心主義。20世紀初復興黑格爾哲學的運動在德國興起,文德爾班等一批箸名的新康德主義者不同程度地轉向新黑格爾主義。20—30年代,德國新黑格爾主義進人鼎盛時期,同時,意大利新黑格爾主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秦梯利則直接把新黑格爾主義變成法西斯思想體系。英、美、意等圍的新黑格爾主義也稱為新唯心主義。 [1] 
中文名
新黑格爾主義倫理學
定    義
從新黑格爾主義出發説明道德現象的倫理學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及戰後,新黑格爾主義逐漸衰落。新黑格爾主義各派系在觀點上分歧頗大,但其共同的基本特徵為:推崇黑格爾哲學,一般都接受黑格爾的“絕對”、“普遍”、“整體”等概念,然而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把“絕對”同自我融合起來,或作貝克萊式或作康德式的解釋,顯示出主觀唯心主義的傾向。限制或拋棄黑格爾的理性主義,將意志、情感、慾望等包容到思維、理性之中,或強調經驗、直覺,甚至將其置於理性之上,具有強烈的非理性主義色彩,有的還直接宣揚信仰主義,重視辯證法的研究,但不少人把辯證法非理性化,並且強調對立面的和諧,否定對立統一,否定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着重發揮黑格爾的倫觀和同家學説,強調作為整體的國家和社會的作用,主張個人服從於作為精神本體的同家意志,有些人甚至直接用這種國家學説為反動統治服務。新黑格爾主義倫理學是新黑格爾主義哲學觀點在倫理學上的表現。
參考資料
  • 1.    朱貽庭.倫理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