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固關長城

鎖定
固關長城位於太行山西側的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新關村,北起娘子關嘉峪溝,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長20公里,是內長城重要的關隘。固關長城是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現存可考石砌內長城,是我國最早的明代內長城,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稱之“有小八達嶺之風韻”。據羅先生考證,固關長城始建於公元前369年,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的萬里長城還早155年。雖然現存遺蹟多為明代建築,但從始建年算起,它已有2374年的歷史,國內少見。
固關是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其餘三關是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為“京畿藩屏”。關城初修於明正統二年(1437),當時叫“故關”,在今平定縣娘子關鎮舊關村。嘉靖二十二年(1543),“虜寇太原密邇故關,其關雖地當衝要,而舊城險要不足”,於是西遷十里築新城,取“固若金湯”之意,改“故”為“固”,並於其後修復了關城兩側的長城。《呂氏春秋》所指“天下九塞”之一。
中文名
固關長城
外文名
GuGuan Greatwall
地理位置
山西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鎮新關村 [1] 
氣候條件
温帶
開放時間
8:00-17:30 [1] 
景點級別
AAA級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大洲
亞洲

固關長城地理位置

固關長城位於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城東35公里處,距山西與河北交界處只有2公里,屬山西的東大門,東距離石家莊65公里,西距離陽泉50公里。太舊高速公路、307國道雙線交匯,都從此處經過,交通十分便利,隸屬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鎮新關村。

固關長城基本介紹

固關長城歷史沿革

固關經歷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出入此處者甚多。如秦王翦伐趙、秦始皇屍歸咸陽,韓信背水之戰”,郭子儀、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康熙皇帝西巡都經過這裏。韓愈司馬光韓琦、于成龍、孔尚任等也在這裏留下詩篇佳作。
固關長城
固關長城(5張)
固關長城由於年時久遠,戰亂譭棄,加之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築簡易公路,建國後修築307國道、太舊高速公路,都是橫穿古長城而過,使這一重要文物古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損壞。1998年後,在上級的支持下和文物專家的指導下,僅600多口人的新關村靠投義務工和自願捐款,修復了固關南北兩端數千米古長城和哨台、堞樓、藥樓、關門、西峯寺、307國道跨路橋、太舊高速公路跨路橋、再現昔日雄關古道風采。
清朝末年,固關舊貌仍完好,古蹟也未曾損壞,後來,屢遭戰亂,無人監管,倒塌失修。特別是文革期間,損壞嚴重,城牆炮台等古建築隨意拆毀。炮台僅有一個完整,三個半存,其餘只有低矮的台基;城樓傾圮,衙門、廟宇全部被拆,幾乎成了一片廢墟。昔日的固關城,如今只能看到它的遺址了。

固關長城修復

1998年10月,固關長城1期工程順利開工。新關村幹羣一致,眾志成城,為恢復長城風采婦孺上陣,簞食壺漿,不畏艱險,聚沙成塔。投資65萬元,其中村民集資24萬元,義務工1.3萬個,歷時9個月修復北段長城620米,敵樓3座,堞樓上瞭望鋪2個,登城石欄杆、石台階150米,護壩70米,護牆30米,復修西峯寺六角亭4個,牌樓2座。同時搞了長城西側綠化,初步具備了對遊人開放的條件。
驛道甕城 驛道甕城
第2期工程投資150萬元,修復國道長城跨橋、甕城、關樓及南段長城800米,如實記載長城歷史原貌。是時,危樓與青峯對峙,古道與太舊共舞,朔風習習,寒光鐵衣,也就應了著名長城文物專家羅哲文教授稱固關長城“有小八達嶺之風韻”的讚譽。
古長城將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太行之巔,山西東大門將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

固關長城名字由來

固關關樓 固關關樓
固關長城據國家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考證,始建於公元前369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屬於中山國長城,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的萬里長城早155年,是我國現存保留比較完整的石砌長城,從始到今,古長城已經經歷了2370多年的風雨滄桑和戰爭洗禮。復修於明代萬曆十七年(1589年),在復修固關長城的同時在此建關設城,城內建有三座衙門,俗稱為大衙門、二衙門、三衙門。大衙門有三品武官嘉靖皇帝的四叔“莊懿王”坐鎮指揮;二衙門設在後街,“把總”負責辦理軍事公務;三衙門設在固關關口附近,為“守備”負責把守,徵收關税。明清時期,固關是通往北京的必經之路,地形險要,位居要衝,扼晉冀咽喉,為先秦九塞,太行八陘之一,是井陘西出之門、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保護北京的要衝。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固關為明清京西的四大名關,同為“京畿藩屏”。
在明代嘉靖年間,內蒙古遊牧虜寇經常竄到內地擾亂,率軍攻打故關(今舊關),因故關地形險要不足,險些被虜寇攻破。為加強防禦,嘉靖皇帝下詔移關設城,正定直隸巡撫徵用八縣民工兩千多人,將固關西遷十里築隘口,改故為固,即今“固關”,這就是固關名稱的來歷。推翻清王朝後,由於地名的變更,固關改為新關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