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鄉賢文化

鎖定
“新鄉賢文化”這個名詞,在2016年全國兩會討論《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時誕生。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錢念孫提出,繼承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讓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對農村發展有積極意義。
2016年1月22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幹部工作的意見》,強調發揮離退休幹部的優勢 [1] 
中文名
新鄉賢文化
提出者
錢念孫
提出時間
2016年

新鄉賢文化概念

錢念孫進一步解釋説,“告老還鄉”也可以叫做“退職還鄉”,既實現了寶貴人才資源從鄉村流出到返回鄉村的良性循環,使社會人才分佈結構趨於合理,有利於整個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還對解決當下農村“空心化”積弊,對緩解大城市過於擁擠、不堪重負等“城市病”,具有重要意義。
兩會熱議的鄉賢文化,給人們描繪了一個美麗鄉村的畫圖,但鄉賢文化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注入“新”意,構成新模式,卻不是簡單的人口流動和落葉歸根過程。很多人不願意告老還鄉,不是情感出了問題,也不是人一富臉就闊,而是城鄉之間的差別還沒有真正得到很大的改善。這不是你給他批一塊地、蓋一幢房就能解決的問題,醫療的、文化的、治安的諸多差距在那裏,這個美好願望要想變成現實,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然而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品質追求,人們對於新鄉賢文化的嚮往,其實反映的是對於鄉村治理現狀的焦慮。人們希望有更多一呼百應的帶頭人,有更多被鄉親在德才方面、公益事業方面普遍認同的有聲望的鄉賢生活在一起,改變農村空心化、精神空虛化的現狀,讓農村的經濟發展得更快,生活更加充實。

新鄉賢文化發展方向

根據十三五規劃草案解釋,新鄉賢文化的核心是文明的進步,是一種凝聚力,它不是靠幾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成功人士就能構成的,況且也是不現實的。幾十年在都市生活工作,許多少小離家的官員和知識分子,生活圈已經融入了都市,這就有個願不願意的問題。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要解決鄉村的文化輸入問題,怎麼讓一代一代的年輕人考取大學之後,能夠願意回到鄉村發展,願意根植於這塊土地,而不是完全按照舊的鄉賢文化的那一套來。
新的鄉賢文化,應該以地方組織與政府架構為主導,廣泛吸引包括在外功成名就的鄉親在內的新生力量參與的一種新型鄉村文化。不是比誰在外面賺得錢多,也不能比誰在外面官當得最大,而是應該比道德聲望,比法紀聲望,比在道德與法治層面上能夠帶給鄉村發展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反之,很容易引發新的社會矛盾,造成新的資源競爭與擠壓。

新鄉賢文化具體案例

這些年推出的大學生村官,其實是鄉賢文化在這個新時代的體現。但從時代發展的目光看,人數還不夠多,力度還不夠大,真正願意在農村一輩子紮根下來的大學生村官,還遠遠不夠形成新鄉賢文化的氣候。怎麼讓出自農家的一代一代知識分子回到農村工作和生活、願意建設新農村、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收穫安心、收穫成就,這是擺在社會面前的重大課題。這個問題解決了,城鄉之間的差距就會更快縮短,所謂的告老還鄉,就不是太大的問題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