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軍閥

鎖定
中國現代史上所稱的新軍閥,是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以後代替北洋軍閥而起的國民黨新軍閥,其主要代表是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馮玉祥、閻錫山等人。
中文名
新軍閥
存在時間
1926-1949年
主要派系
蔣軍(中央軍)、晉軍、桂軍、西北軍等
所屬組織
國民革命軍
性    質
割據一方的地方武裝部隊或政權
新軍閥是相對於舊軍閥而言的,特指北伐戰爭之後,中國國民黨各派系形成的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軍事政治集團。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後,經過兩年多的鬥爭,廣東革命政權得到統一和鞏固,全國工農革命運動空前高漲,為北伐戰爭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和羣眾基礎。在全國人民迫切要求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推動下,廣東革命政府決定出師北伐。1926年5月,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幹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及第七軍一部作為北伐先鋒,開赴湖南,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
北伐軍有許多軍閥勢力加入,其中南方北伐軍由粵、桂、湘軍隊以及客居廣東的滇、湘客軍組成,北方北伐軍指馮玉祥的國民軍和閻錫山的晉綏軍兩大軍事集團。南方北伐軍的組成:1925年到1927年,廣州政府把廣東的粵軍各部及客居廣東的雜系武裝整編成國民革命軍,廣西的桂軍和唐生智湘軍也相繼給予番號,包括:蔣介石第一軍,屬粵軍,由原許崇智粵軍和黃埔學生軍編成;譚延闓第二軍,屬譚系湘軍,由客居廣東的譚延闓湘軍編成;朱培德第三軍,屬滇軍,由客居廣東的朱培德滇軍編成;李濟深第四軍,屬粵軍,由原鄧鏗粵軍編成;李福林第五軍,屬粵軍,由原許崇智粵軍編成;程潛第六軍,屬程系湘軍,由客居廣東的程潛系湘軍編成;李宗仁第七軍,屬桂軍,由廣西的新桂系軍隊編成;唐生智第八軍,屬湘軍,由原唐生智湘軍編成。北方北伐軍包括北方的馮玉祥、閻錫山兩大軍事集團。馮玉祥國民軍,又稱西北軍,由原北洋政府直係軍閥中的馮玉祥部編成;閻錫山晉綏軍,又稱晉軍或閻軍,由辛亥革命中佔據山西的閻錫山部隊編成,長期依附北洋政府,在山西發展壯大。這些部隊名義上雖然都屬於國民革命軍,實際上這些軍隊仍然保持着原來人事系統的軍閥特色。除了北伐軍之外,隨着張學良易幟,戰爭中失敗的奉系軍閥也加入國民政府,成為新軍閥的一個重要派系。此外北伐途中收編的大量北洋軍閥殘餘部隊和雲南、四川、貴州、青海等省份的地方軍閥投靠國民政府,轉型成為新軍閥。
隨着北伐戰爭的推進,北伐軍內部這種複雜的派系關係,造成打敗北洋軍閥之後各派系為了各自的利益又重新爆發戰爭,其激烈程度遠超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的戰爭。如蔣桂戰爭、蔣馮戰爭,甚至爆發了中國近代最大規模的軍閥混戰——“中原大戰”。解放戰爭中,隨着人民解放軍的節節勝利,國民黨敗退台灣,新軍閥也退出了大陸的歷史舞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