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詩評論

鎖定
《新詩評論》是200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1] 
中文名
新詩評論
作    者
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編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年11月1日
定    價
24 元
ISBN
10位[7301130937]13位[9787301130933]

目錄

新詩評論內容提要

本期的稿件大多來自今年5月舉行的“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會,今日重又一一翻讀,彷彿置身“消逝如花朵”的現場。然而又是一次紙上的聚攏與匯合之途。《重新探掘新詩批評的活力與效力——從臧棣對林賢治的反駁説開去》之討論恰是題中之義。新詩研究如何突破困境、展開自身的活力?新詩批評如何迴應“日日新”且複雜的新詩實踐?這些問題在研討會上不斷被激發,交織着焦慮、信心、疑惑並有所期待……
江克平的《從“運動”到“活動”:詩朗誦在當前中國的價值》一文便是對某種“詩歌現實”的“探掘”: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詩從社會生活中較為中心的位置被拋至邊緣。一方面,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大眾文化的興起,新詩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在諸多壓力之下,往往會有新詩獨立或相對獨立於意識形態與市場經濟之類的意識和説法出現。但近些年,新詩呈現出某種“熱鬧”之勢,表現之一即是詩歌朗誦等活動的頻繁開展。此文在對“詩歌朗誦”做了較長時間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發掘“詩歌朗誦”這一形式潛在的歷史情境,並從朗誦活動與文化經濟之種種關聯入手,以“運動”和“活動”這兩種方式的差異,揭示出隨着社會這轉型,國家意識形態作用於新詩之方式的轉變。
程光煒的《詩歌研究的“歷史感”》可稱作一次對內心困惑的質詢,何謂詩歌研究中的“歷史感”?由於歷史“預設”、地域和詩歌觀念的差異、寫作上的分寸感、歷史存在和歷史化的矛盾……諸多因素的參與及爭辯,“歷史感”因而變得可疑且充滿歧義,程先生從自身研究中提出疑問並給予適度的闡發。林庚先生自去歲10月離世,燕南國“那一方心靈的淨土”從此空寂,為懷念這位“永遠像嬰兒一般”的詩人,孫玉石先生主持編輯了“林庚紀念專輯”,輯錄了林庚先生的集外佚詩,其中《林庚集外佚詩20首》由孫先生輯佚——今日我還記得孫先生展示所輯佚詩並講解《井水》詩時的興奮之感。
朱英誕先生寫詩始自1928年,終於1983年離世,這一經歷造就了其迷人之處,不僅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與廢名、林庚、沈啓無、南星諸師友致力於新詩的探索,亦在建國後30年間,不為時俗所易,如隱士般寫作不輟,其詩文風姿遺有民國之餘韻,或曰“現代文學之活化石,也。本期“朱英誕專輯”由陳均主持編輯,輯錄朱英誕批評、隨筆共31篇,由佚文、遺稿兩種構成,其中談及周作人、林庚、廢名及三四十年代之北平頗有“味道”。願諸君一識朱詩人!
蔡其矯 [2]  先生於2007年1月離世,對於這位“寂寞的詩人”,王光明讚道“一個多麼熱愛生活的詩人!青春永駐的詩人!”因為蔡其矯是“少有的主動從當代中國詩歌體制中出走的詩人”,所以既是“他寂寞的根源”,也“成就他獨特詩風”,王先生從獨立精神和“唯美主義,兩方面闡釋了蔡其矯之於當代中國詩歌的意義。
“文本細讀”欄在本期重新恢復,江弱水的《起於愉悦而終於睿智——對兩首小詩的激賞》一文在研討會上曾引“有趣”的反應,並就詩歌細讀的陳舊套路和疲軟狀態提示了“林間的另一條路”。張桃洲的《存在的幾副面孔》為對臧棣《入梅叢書》一詩的長篇解讀,在前一段時間,臧棣的“協會”與“叢書”系列組詩頗引人矚目,此文雖然題目頗為偽哲學化,但解讀卻是細緻而感性,並將問題落至1990年代以來“中國詩歌的語言與現實”,這也揭示了臧棣與“90年代詩歌”之間緊密且富於彈性之關聯。
“詩人談詩”欄首度開張,蕭開愚的詩學隨筆視野開闔,筆致縱橫,所講述之諸問題,強烈、生動,不拘於成法,文若其詩,亦值得一再捧讀。

新詩評論目錄

觀察與言論
從“運動”到“活動”:詩朗誦在當前中國的價值
詩歌研究的“歷史感”
互聯網上的中國台灣新詩版圖
林庚紀念專輯
林庚集外佚詩20首
林庚佚詩三首
林庚信及詩
朱英誕專輯
朱英誕文章選輯
朱英誕小識——“朱英誕文章選輯”輯校札記
廢名圈、晚唐詩及另類現代性——從朱英誕談中國新詩中的“傳統與現代”
詩人研究
蔡其矯與當代中國詩歌
女性意識及個人的心靈詞源——翟永明詩歌論
問題與事件
重新探掘新詩批評的活力與效力——從臧棣對林賢治的反駁説開去
文本細讀
起於愉悦而終於睿智——對兩首小詩的激賞
存在的幾副面孔——從《人梅叢書》看90年代以來中國詩歌的語言與現實
詩人談詩
詩論三篇
本輯作者簡介
編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