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西蘭鸊鷉

(鸊鷉科鸊鷉屬鳥類)

鎖定
新西蘭鸊鷉(學名:Poliocephalus rufopectus)是鸊鷉科、鸊鷉屬的一種遊禽。體長28-30釐米,體重232-271克。是羽毛顏色較深的鸊鷉。黑色的頭,有細密的銀色羽毛。淡黃色的眼睛。深栗色的前頸和胸部。上體黑褐色。非繁殖期的羽毛顏色較淺。 [1] 
棲息於淡水湖泊、沼澤的植物叢中,幾乎終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羣棲住。除了繁殖季節的嘰嘰喳喳叫聲外,其餘時間無聲。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水鳥。能潛水覓食,主要吃水生無脊椎動物,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有時也會捕獲淡水魚、甲殼類動物和軟體動物。每窩產卵2-7枚,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25天,雛鳥早成性。是新西蘭特有種,主要分佈侷限於北島。 [1]  [3] 
中文名
新西蘭鸊鷉
拉丁學名
Poliocephalus rufopectus
外文名
New Zealand Grebe, New Zealand Dabchick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鸊鷉目
鸊鷉科
鸊鷉屬
新西蘭鸊鷉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43

新西蘭鸊鷉形態特徵

新西蘭鸊鷉是一種小型鸊鷉,體長28-30釐米,體重232-271克。頸部細,呈紅棕色。頭很小,細長的喙似乎有點上翹。整體外觀偏暗,沒有明顯的對比。繁殖時,頭部呈灰色,身體呈棕色。在未成熟或雜交的羽毛中,它完全是棕色的。在飛行或噴鼻時,翅膀清晰可見,呈白色(隱蔽)和黑色(飛翅)。身體的大部分黑棕色,其中銀色羽毛猶如線頭一樣在體羽下出現,非常特別。胸部和脖頸是栗色調,腹部以下銀白微黑。眼睛淡黃色,有一個黑喙。雄鳥大於雌鳥。與潛鳥目的主要區別是腳趾上具瓣蹼。 [3] 
幼鳥羽毛略淺,幼鳥的頭和脖子上有不規則的白色、棕色和黑條紋。羽毛鬆軟如絲,頭部有時具羽冠或皺領;嘴細直而尖;翅短圓,尾羽均為短小絨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骨側扁,前趾各具瓣狀蹼。 [3-4] 
新西蘭鸊鷉的嘴形直,側扁,具尖端;鼻孔透開,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殘留,次級飛羽缺第5枚。尾僅具一些短軟的絨羽,或幾乎沒有。兩腳位近臀部。跗蹠側扁,適於潛水;四趾均具寬闊的瓣蹼;爪鈍而寬闊,中趾的內緣呈鋸齒狀,後趾短小,位置較其他各趾為高,或則付缺。體羽短而稠密,饒有抗濕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兩性相似。頭骨為裂齶型和全鼻型;並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腸。 [3-4] 
新西蘭鸊鷉

新西蘭鸊鷉棲息環境

棲息於淡水湖泊、沼澤的植物叢中,更喜歡出沒於淺水、受庇護的水域,例如沙丘水庫或小海灣和大型湖泊的凹處。它們也在農業區建立的人工水庫中定居。冬季,在瀉湖處理廠中也能發現新西蘭鸊鷉的行蹤。 [3] 

新西蘭鸊鷉生活習性

新西蘭鸊鷉行為

該物種是留鳥。常集羣棲住。像大多數小鸊鷉一樣,該物種經常潛水。潛水行為是可以是突然進行的,鳥兒向前小躍一下進行潛水,也可以平靜地輕輕地潛入水中。一旦遇到危險,它們會在水面或水下安靜地遊走。不善飛翔。游泳時不用翅而以腳,極少行走在地上。如果危險變得明顯,它們會迅速逃跑,飛起來似乎不在行,幾乎不會升出水面,只是藉助翅膀在水面上奔跑。幾乎終生在水中生活,能潛水覓食,一般潛水僅1-4米深。 [3] 

新西蘭鸊鷉食性

主要吃水生無脊椎動物,特別是昆蟲及其幼蟲。有時也會捕獲淡水魚或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偶爾也吃小草等。 [3] 

新西蘭鸊鷉分佈範圍

該物種是新西蘭特有的。種羣主要侷限於北島,儘管它們近年來重新佔領了南島(Petyt 2013年,eBird 2021年)。儘管一些威脅可能繼續導致局部數量下降,但全球數量似乎保持穩定或增加(2021年)。 [3] 
新西蘭鸊鷉分佈圖 新西蘭鸊鷉分佈圖 [1]

新西蘭鸊鷉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從6月持續到翌年3月。 新西蘭鸊鷉繁殖時在水邊草叢中築浮巢,鳥巢是一團漂浮的水生植物,用蘆葦、雜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安置在海岸附近,附着在植被上。這種浮巢經常在強風期間被波浪摧毀(在該國經常發生)或被上漲的水位淹沒。每窩產卵2-7枚,色白,多為污物所染。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25天。雛鳥早成性,全身密生絨羽,能自由活動,在雛鳥孵出2-3周的時間,親鳥常把雛鳥放置背上,受驚潛水則把它們挾在翅膀底下。 [3] 

新西蘭鸊鷉保護現狀

新西蘭鸊鷉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年10月20日——無危(LC)。 [1] 
  • 2016 — Near Threatened (NT)
  • 2015 — Near Threatened (NT)
  • 2012 — Vulnerable (VU)
  • 2008 — Vulnerable (VU)
  • 2004 — Vulnerable (VU)
  • 2000 — Vulnerable (VU)
  • 1996 — Endangered (EN)
  • 1994 — Endangered (EN)
  • 1988 — Unknown (LR/lc) [1] 

新西蘭鸊鷉種羣現狀

1997年的科考曾經估計該物種數量為1,900-2,000只,其中北鳥約200只,火山高原約700只,霍克灣約400只,懷拉拉帕約150只,馬納瓦圖約400只。2018年,僅羅託魯瓦湖就記錄到750多隻。2008年和2012年,該物種數量趨勢被認為保持穩定,2016年和2021年,三代中該物種數量將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因此,現在的種羣規模被認為高於1997年的估計。因此,這裏遵循了Robertson等人(2017年、2021年)估計的1,000-5,000只成熟個體,但最佳猜測是2,000-4,000只成熟個體。 [1] 
趨勢解釋:以前曾預防性地懷疑該種羣數量正在下降,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的喪失和改變以及人類干擾和引入捕食者的影響,但該物種現在似乎處於穩定或增加狀態(Robertson等人,2017年、2021年);例如,它最近重新佔領了南鳥(Petyt 2013年、eBird 2021年),羅託魯阿湖地區的種羣(佔全球種羣的很大一部分)一直在穩步增加,1985年有364只,2011年有572只,2018年有757只(J. Innes in litt. 2022年)。 [1] 

新西蘭鸊鷉瀕危因素

新西蘭鸊鷉曾廣泛分佈於該國兩個主要島嶼的淡水水域,但於20世紀40年代從南島消失。這種特有物種的數量現在只剩下1,800只左右。在大湖邊緣築巢的成對繁殖成功率較低,這無疑是由於各種水上休閒活動的發展給它們帶來的眾多幹擾所致。惡劣的天氣條件也會導致許多巢穴的損失。在小型沙丘湖或農業水庫中效果更好。天敵捕食也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捕食者是老鼠和引進的鼬科動物。最近(但自然)出現的黑喉小鸊鷉可能是一個新的威脅。該物種現已被國際鳥盟列為無危物種,儘管幾年前它仍被視為“瀕危”物種。這種重新分類是因為數量似乎已經穩定,並且某些大型湖泊上存在可生存的種羣(數百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