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聞壟斷

鎖定
新聞壟斷是指發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壟斷資本主義在新聞業的延伸,具體表現為發展較快的傳媒集團或公司憑藉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通過不斷併購和兼併較小的媒體,抑制新聞信息的流動,使新聞報道、社會信息、從業人員等的相關資源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形成數量愈少而體系龐大的媒體寡頭。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約在黃色新聞出現的同時,西方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相繼結束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一過程是從經濟領域開始,而後波及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的。伴隨着這一過程的展開,這些國家的報刊事業也開始了兼併、集中的歷史進程。在報紙銷量日趨擴張的同時,報刊的種數卻逐年減少,並且日益明顯地集中到少數壟斷報團的老闆之手。言論的多樣性開始褪色,壟斷取代了競爭。西方國家的報刊事業來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中文名
新聞壟斷
含    義
壟斷資本主義在新聞業的延伸
領    域
經濟
發生時間
19世紀末20世紀初

新聞壟斷基本介紹

新聞壟斷是指發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壟斷資本主義在新聞業的延伸,具體表現為發展較快的傳媒集團或公司憑藉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通過不斷併購和兼併較小的媒體,抑制新聞信息的流動,使新聞報道、社會信息、從業人員等的相關資源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形成數量愈少而體系龐大的媒體寡頭。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約在黃色新聞出現的同時,西方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相繼結束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一過程是從經濟領域開始,而後波及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的。伴隨着這一過程的展開,這些國家的報刊事業也開始了兼併、集中的歷史進程。在報紙銷量日趨擴張的同時,報刊的種數卻逐年減少,並且日益明顯地集中到少數壟斷報團的老闆之手。言論的多樣性開始褪色,壟斷取代了競爭。西方國家的報刊事業來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新聞壟斷歷史背景

新聞壟斷政治原因

經濟上的統治地位,要求壟斷資本在思想文化領域也實施全面的控制。而要實現這一目的,依靠自由主義時期分散的自由競爭的新聞媒介,是不可能做到的。壟斷的政治經濟現實,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規模巨大的壟斷媒介。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不僅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且還控制了國家的政治機構。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要求壟斷資本對經濟、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實行控制。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壟斷既然已經形成,而且操縱着幾十億的資本,它就絕對不可避免地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去,而不管政治制度或其他任何‘細節'如何”① 另方面,“‘經濟上的強者'的力量也在於他們握有政治權力,沒有這種政治權力,他們也就不能保持自己的經濟統治。”②壟斷資本既然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掌握了國家機器,下面一步,必然會走向控制近代社會最基本的輿論工具——報紙。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控制了報紙就意味着控制了民心,控制了輿論,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穩固了統治基礎。而要實現這~目的,依靠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分散經營的、自由競爭的資產階級報業,是不可能做到的。壟斷的政治經濟現實,要求建立規模巨大,為數極少,從而能在根本的意義上,保證宣傳與政治步調一致的壟斷報業。

新聞壟斷經濟原因

資本主義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競爭經濟、自由經濟。競爭的結果,是優勝劣汰和資本的集中。而資本集中的動機便是試圖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地位,控制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和銷售市場,把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提高到生產價格之上,從而獲得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壟斷利潤。這種動機使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在19世紀末期相繼走上了壟斷化的道路。而報紙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消費品,成為了一種特殊商品。
在壟斷階段,生產資本集中的基本動機,乃是壟斷資本試圖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地位,控制某種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把商品價格提高到生產價格以上,從而獲取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壟斷利潤。而報刊事業,自工業革命以來,已變成了一種營利性的知識產業。報紙本身已由上層社會的精神特權變成了以普通民眾為對象的特殊商品。控制這種特殊商品的生產及銷售市場,一方面可以製造對於壟斷資本有利的輿論,塑造其正面的社會形象;另一方面則會通過壟斷的市場和價格,獲取超額利潤。據本傑明·康培因估計,1978年報紙集團的中等利潤率為9.6%,為製造行業的二倍。報業壟斷為其老闆賺了大錢,這便是壟斷資本插手報業,使報紙的所有權日趨集中的另一重要原因。

新聞壟斷自身原因

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新聞媒介已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資本主義企業,與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報紙的手工作坊性質不同,那時一個人數百元錢即可辦起一家報紙。現在只有籌資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才能涉足報業,這顯然只有大資本家才能辦到。
報業壟斷,雖然在許多場合是出於政治和經濟的需要,但是報業自身經營上的要求也同樣不能忽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交流專家們認為,報業的集中,從其自身經營的層面來看,是由以下幾種因素造成的:
(1)市場經濟的基本趨勢;
(2)為政府當局所需要的新聞產品、信息和內容的劃一化趨向;
(3)出版和發行方式的技術變革所產生的經濟壓力;
(4)由於流通和廣告收入的競爭而帶來的壓力;
(5)各種交流工具的競爭;
(6)一般精神產品的千篇一律;
(7)某些報紙缺乏經濟和社會需求;
(8)生產成本的提高和廣告收入的減少;
(9)有計劃地整頓報紙;
(10)行政安排、財政刺激和税收政策抑制了獨立企業;
(11)管理上的缺點;
(12)通貨膨脹和普遍性的衰退;
(13)私營和國營企業都缺乏新的創造精神也缺乏新的資金。”這種概括雖然全面,但並不很具體,重點也不突出。
我們認為,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報刊事業的所有權之所以會趨向集中,主要是取決於如下幾個條件。
第一,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報紙已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資本主義企業,與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報紙手工業作坊性質絕然不同,那時一個人幾百元錢便可以辦起一家報紙,而現在唯有籌資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資金才能創辦報業,這顯然只有大資本家才能辦得到。
第二,壟斷報業公司由於經濟實力雄厚,擁有絕對的人才優勢和眾多精良的設備,可以出版眾多的報紙、期刊、書籍,經營新聞性和非新聞性事業,在龐大的企業集團內部,合理地配置並且充分地利用公司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從而降低生產成本,賺取超額利潤。
第三,報紙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廣告。報紙銷量越大,廣告來源越多,廣告收費越高。一般而言,廣告客户寧願以較高費用在一家銷數大、讀者多的報紙上刊登廣告,而不願意在幾家小報分登廣告。在各報紙間的發行、廣告競爭中,資本小、發行量少的報社,往往會因為高成本而倒閉甚至被合併。
第四,報團在各城市各地區出版多種報紙,在經營管理、廣告、發行以至新聞採訪、特稿供應上,都比分散經營的獨立報刊有更多的便利條件,更容易發揮整體的優勢。
總之,報業壟斷並非一個偶然的歷史現象,而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報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也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一個國際現象。它在任何經濟制度下都可能出現,但其範圍和格局在各個不同的國家,卻是十分不同的。有的主要是由於私人利益集團促成,有的則是由政府當局所促成。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報業壟斷成了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報刊事業的基本特徵。

新聞壟斷壟斷報團

歐美國家的報業壟斷,是由美國開始,然後波及到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其發端在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已儼然成為一種世界性現象了。

新聞壟斷美國報團

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着經濟壟斷的發展,美國的報業壟斷也發展起來。作為報業壟斷的標誌,出現了許多控制多種報紙及其他新聞媒介的壟斷報閥。1900年,美國有報團8個,控制日報27家,佔全國日報總數的1.3%和全國日報總髮行量的10%;至1930年,報團數目增至55個,控制日報311家,分別佔全國日報總數和發行量的16%和43%。這些報團中,最有影響的,有斯克裏普斯報團、芒西報團、赫斯特報團等。
斯克裏普斯報團
又稱斯克裏普斯——麥克雷報業聯合組織,由愛德華·斯克裏普斯和密爾頓·麥克雷創立於1889年。其主要創立者斯克裏普斯(1854—1925年)是一個其貌不揚、脾氣古怪的農家弟子。1878年,他創刊了該報團第一家報紙《克利夫蘭新聞報》,1889年正式與密爾頓組建報團。至1911年時,該報團已擁有18家報紙。這些報紙多是廉價的大眾化晚報。為了供給這些報紙新聞,他於1907年創辦了合眾社。在報紙業務方面,他堅持用小標題和短消息,省去多餘的字句,使報紙刊登儘可能多的消息和評論。他的目標是美國正在發展中的中小工業城市的工人。因而在思想傾向上,他的報紙基本上代表了下層民眾的利益,以至有人稱斯克裏普斯為“人民的鬥士”。他曾這樣明確地説:“我的重要的原則,是終生擁護大多數貧苦人民的利益。他們知識淺陋,衣食匱乏。為了他們地位平等,接受人類應有的待遇,必須領導他們向富人及高級知識階級鬥爭。”①他宣稱抗議一切。他的格言是:“不論什麼,都是錯誤的。”②他把自己描繪成是一個反對社會的“老怪物。”但是説到底,他的目標還是建立一個進步的民主主義制度。這與真正的工人報紙是大不一樣的。
與當時的其他報人不同,斯克裏普斯認為發展報團,與其收買報紙,還不如自己創辦報紙。因而他擴張報業的方法也很特殊,通常是由他選擇一個5至10萬人口的工業城市,然後派公司優秀職員攜帶公司墊款2.5萬元去辦報。如果辦報成功,則由公司享有51%的股權,其餘股權則歸該報創辦人所有。如不幸失敗,則由公司承擔一切損失。這樣做,雖然發給職工的薪水很少,但成功的希望還是激勵他們拼命地幹。在1893年至1925年問,斯克裏普斯報團平均每年要增加1—6家報紙。1925年,斯克裏普斯去世時,該報團財產總值5000萬美元,在世界新聞史上,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
芒西報團
芒西報團是由佛蘭克·芒西創辦的。在新聞史上,芒西是一個出身貧寒而又自命不凡的報人。他開始通過創辦青年雜誌《金色船隊》打進紐約出版界。1889年又成功地創辦了《芒西周刊》。1900年該刊期發行65萬份,年利潤50萬美元。至1905年,他的年度進益達100萬美元。然而他的理想是建立一個龐大的全國性的報紙聯營組織,由一批美國最優秀的編輯和經理組成一箇中央總部來加以指揮。1901年,他開始進軍報界,買下了《紐約每日新聞》和《華盛頓時報》,作為其報團的核心。翌年又買進《波士頓新聞報》。1908年購進《巴爾的摩新聞晚報》,同時創辦《費城時代報》。1912年他又買進《紐約報》。1916年再買進紐約《太陽報》。1920年又取得了紐約《先驅報》的控制權。芒西雄心勃勃,準備大賺其錢。但是力不從心。因而這些報紙不是停刊,就是賣給了別人。1925年,正當芒西在談判準備以1000萬美元收購芝加哥《每日新聞》時,死神奪走了他的生命。根據遺囑,其財產2000萬美元大部分捐贈給紐約藝術博物館,其報團也就煙消雲散了。
芒西的新聞生涯,充滿了冷酷的商業色彩。加上他對於職員粗暴的態度和純粹的勢利眼,使得許多報人對他深表厭惡。他死後有人曾這樣諷刺説:“弗蘭克·芒西以一個屠宰商的天賦,一個銀錢兑換商的道德和一個殯葬人的作風,對他那個時代的新聞事業作出了貢獻。芒西和他這一類人差不多已成功地把這個一度是高尚的職業變成年利八釐的抵押品了。”③這真是一針見血的不刊之言。
赫斯特報團
當黃色新聞趨向衰敗時,赫斯特又以其龐大的報團來顯示他的存在。在1900年之前,赫斯特還只有3家報紙,即《紐約新聞報》早晚刊,和《舊金山考察家報》。而此時的斯克裏普斯報團已初具規模。但是赫斯特不甘落後。1900年,他開始向芝加哥發展,創辦《美國人報》晚刊,1902年又辦《芝加哥檢查報》。1904年又在波士頓創辦《美國人報》。這是赫斯特報團的起點。1910年後,赫斯特報團迅速膨脹起來。1912年,他進軍南方,買下了《喬治亞人報》、《舊金山呼聲報》。1917年購進波士頓的《每日廣知報》,1918年買進芝加哥的《前鋒報》,1919一年又買進《華盛頓時報》、威斯康星《新聞報》。1920年,他又買進波士頓《紀錄報》,1921年兼併《底特律時報》。1922年,赫斯特又一下子買進了7家報紙。至此,赫斯特報團已擁有20家日報,11家星期報,分佈於美國13個最大的城市。同時他還擁有兩家通訊社,一家全國最大的特稿供應社,六家雜誌,一個電影製片廠,一個電影公司。加上此後創辦的一家廣播電台,形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新聞王國。

新聞壟斷英國報團

英國報業壟斷的歷史,是由著名報人北巖勳爵(又稱諾斯克利夫勳爵)揭開序幕的。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的報業市場已為一些實力雄厚的報團所掌握。其中最有影響者有北巖報團、比弗布魯克報團及西敏斯特報團。
北巖報團
該報團的創立者艾爾弗萊特·哈姆華士(1865—1922年)是英國新式新聞事業的集大成者。1905年受封為北巖勳爵。這位來自愛爾蘭的律師家庭出身的報業巨頭,是一個不可多見的新聞天才。早在幼年時代,他就給當時的著名雜誌《點滴》投稿。17歲那年,正式當上了一家雜誌的助理編輯。1888年6月,哈姆華士創辦《回答》雜誌,大獲成功。1894年,他又以極低的代價買進了破產的《新聞晚報》,並使之長期保持世界晚報發行量的最高紀錄。1896年,哈姆華士創辦了成功的大眾化報紙《每日郵報》,這份自命為“忙人的報紙”、“窮人的報紙”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899年發行量突破50萬份,成了當時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1900年,哈姆華士收買《星期快報》。1903年又創辦《每日鏡報》。1905年收買《觀察家報》。尤其令人吃驚的是,在1908年,哈姆華士又取得了對《泰晤士報》的控制權。加上其他眾多的地方報、雜誌,哈姆華士建立起了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報業集團。
哈姆華士是英國、也是世界新聞史上最有影響的報人之一。在英國,他有“艦隊街拿破崙”之稱。1905年被賜於貴族稱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支持對德戰爭,並且大膽地揭露弊端,力陳軍事改革,成了權傾一時的政治人物。戰爭後期,他受命為戰時英國駐美國大使,並就任戰時對敵宣傳總監,主持對德宣傳。在其領導下,英國宣傳戰士用飛機向德軍陣地散發了近2000萬份傳單,對於瓦解德軍士氣,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哈姆華士於1922年去世後,他的報團由其弟羅瑟米爾勳爵繼續主持,後來逐漸演變為“聯合報業公司。”
比弗布魯克報團
該報團的創立者威廉·艾特肯(1879—1964年)出身於加拿大一個貧寒的家庭。其少年時代的經歷十分坎坷。後來從他的一個主僱那裏領得了5萬美元的遺產,並以此經商,遂成鉅富。1910年,艾特肯移居英國定居,並加入保守黨。1917年受封為比弗布魯克勳爵。此後歷任內閣要職:宣傳大臣、供應大臣、掌璽大臣,是保守黨著名的決策人之一。就在他被封為貴族的同年,他購進了《每日郵報》。1918年又控制了倫敦的《每日快報》,並創辦《星期日快報》。在1923年,比弗布魯克又買進了《標準晚報》和數家地方報紙,成為當時英國六大報團之一。作為一個報人,比弗布魯克很欣賞美國黃色報紙巨頭赫斯特的作法。因而他的報團也追求黃色刺激和聳動性效果。其《每日快報》和《星期日快報》均為當時英國銷數最大的大眾化日報和星期日報紙之一。在新聞史上,比弗布魯克有英國赫斯特之稱。
西敏斯特報團
亦稱史塔姆報團,由史塔姆與考德利共同創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其核心報紙為倫敦的《西敏斯特公報》,故得此名。20年代,《西敏斯特公報》為《每日新聞》報所兼併。由此,該報團失去了在倫敦僅有的一家也是最重要的一家報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報團在英國9個地方城市中,擁有4個早報、9個晚報和一個星期報。如就報紙的數量而言,在英國各大報團中排名第三。但是,由於缺少全國性的權威報紙作核心,該報團在英國報界的地位與數量上的座次並不相符。

新聞壟斷德國報團

19世紀中後期,隨着生產資本的集中,德國的報業壟斷也逐步發展起來。至90年代,德國也出現了一些控制多家報紙、雜誌的報業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最有影響的報業壟斷公司主要有三個:烏爾斯坦因報團、摩塞報團和謝爾報團。
烏爾斯坦因報團
其主人烏爾斯坦因是一個猶太人。早年從事造紙業、印刷業。1889年開始經營報業。1898年,他創辦大眾化報紙《柏林全德新聞》和《柏林晨郵報》。烏爾斯坦因去世後,他的兒子接手經營,並於1904年創辦了大眾化報紙《柏林午報》。該報團擁有5家重要的日報、10種週刊、10種月刊以及書店、印刷廠,還有廣告社。其主要日報為《柏林晨郵報》、《柏林全德新聞報》、《沃斯新聞》、《柏林午報》及《時報》晚刊。其中《柏林晨郵報》銷量最大,1913年其發行量高達40萬份,是德國銷數最大的報紙。由於該報團的主人為猶太人,故在希特勒上台後,成了納粹黨首先攻擊的對象。烏爾斯坦因報團終於為納粹黨的暴力所沒收。
摩塞報團
該報團主人魯道夫·摩塞也是一個德籍猶太人。在1867年摩塞開始創辦廣告公司,60年代末出版《廣告報》。1871年摩塞又創辦了大眾化報紙《柏林日報》,該報大量刊登廣告,吸引客户,也吸引讀者。以此為基礎,摩塞穩步擴張,建立了自己的報團。該報團除《柏林日報》外,還有三家重要的日報:《柏林人民報》、《柏林晨報》和《準時晚報》,另有九家週刊,一家廣告公司,一個通訊社。由於摩塞是猶太人,在希特勒納粹政府掀起的反猶運動中,摩塞報團亦為希特勒官方的埃耶出版公司所接收。
謝爾報團
與上述兩大報團不同,謝爾報團的主人是一個道地的德國人。他於1883年創辦《柏林地方新聞報》,該報初為週報,兩年後改為日報。以此為開端,謝爾又創辦了多家報刊,建立起了謝爾報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謝爾報團發生經營困難。烏爾斯坦因報團本擬購買,但當時德國皇帝出面干涉,授意克魯伯康采恩的董事長休根堡出資購買。由此,謝爾報團轉歸休根堡所有,變成了休根堡報團。在休根堡控制時期,該報團有很大的發展。它在柏林擁有3家日報、1個地方報團、9種週刊、6種商業雜誌、2家廣告公司、1個通訊社、1家電影公司以及150家劇院。希特勒上台後,該報團由國社黨領袖人物組成主筆團,直接控制所屬報團的編輯言論政策,成了納粹黨的宣傳工具。

新聞壟斷法國報團

在西方國家,法國的報業壟斷開始得比較晚。它不僅落後於美國、英國,而且落後於德國。這是由於法國長時期以言論報(政黨報)為主體,消息報(大眾化報紙)雖然在1 9世紀中後期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政黨報刊仍佔重要地位。不僅如此,消息報本身表面上是獨立的“商業報紙”,暗中卻多與政黨、政府、企業界相勾結,在政治上有所依附,在經濟上得到資助。因此,巴黎地區的報紙難以形成壟斷組織。法國壟斷報團的出現,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情。當時的報團,主要有以下幾個:普魯沃斯特報團、温特家族報團、科蒂報團和天主教報團。
普魯沃斯特報團
該報團主人普魯沃斯特原為一個大型羊毛紡織公司的老闆。1917年,開始進軍報業,買進了《家園》。1924年購買了《巴黎午報》,1930年又收買了《巴黎晚報》和《不妥協報》。此外,該報團還出版了一些以美國雜誌為藍本的畫報,如婦女畫報《瑪麗·克萊爾》,及模仿美國《生活》畫報的《巴黎.競賽》等。普魯沃斯特報團最有影響的報紙是《巴黎晚報》。該報以大量的社會新聞、犯罪新聞、人情味新聞吸引讀者,大量地採用新聞圖片。其政治、經濟新聞的報道也力求簡明扼要,不登長篇大論。1939年,該報發行量達到200萬份,為法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
温德家族報團系由温德家族創辦。該家族是法國有名的銅鐵和軍火製造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温德家族進入報界,先後購買了《時報》、《論壇報》、《新聞報》及《工業日報》,並握有《晨報》、《巴黎回聲報》和哈瓦斯通訊社的部分股份。其中最有影響的《時報》,是一份歷史悠久的言論報紙。該報曾一度為政府的半官方機關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時報》成了維西政府的機關報。法國光復後,戴高樂政府沒收了所有的附逆報紙。温德家族報團終於跨台。
科蒂報團
科蒂報團的主人為法國有名的科蒂化妝品公司老闆弗郎索瓦.斯波蒂諾。他於本世紀20年代進入報界,購買和創辦了一系列報刊,初步形成了一個報團。該報團最有名氣的報紙為《費加羅報》、《人民之友報》。1933年,科蒂報團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相繼出售《費加羅報》等報。第二年,斯波蒂諾去世,該報團隨即瓦解。
總的來説,法國的報業壟斷化進程開始得比較晚,壟斷集中化程度也遠不如美國、英國等國,壟斷報團的經濟規模,相對而言也比較小,這是法國報業壟斷的重要特點。

新聞壟斷戰後發展

新聞壟斷一般趨勢

二戰後,西方發達國家的新聞壟斷有了進一步發展。這種發展首先表現為單一媒介壟斷的規模更加擴張:報界內,報紙數目逐漸減少,而報團及其控制的報紙數目不斷增多,一城一報現象普遍;在廣播電視領域,大的廣播電視網控制的電台、電視台數目也不斷增加,覆蓋面日益擴大。
《紐約時報》壟斷示意圖 《紐約時報》壟斷示意圖

新聞壟斷跨行壟斷

由單一媒介壟斷向跨不同媒介壟斷,由新聞壟斷向跨不同行業壟斷
轉化,也是戰後幾十年來西方新聞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如,《紐約時報》。

新聞壟斷跨國壟斷

跨國新聞壟斷的出現與發展,使新聞壟斷超出了一國的範圍而達到了世界級的規模。究其原因,是在於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現代新聞通訊技術的發展。這兩大因素,使得過去廣闊浩渺的世界,變成了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在這種情況下,跨國新聞壟斷的出現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如,湯姆森新聞集團
跨國新聞公司示意圖 跨國新聞公司示意圖

新聞壟斷結果評價

新聞壟斷壟斷結果

1、一城一報(台)的普遍化
新聞壟斷 新聞壟斷
壟斷是自由競爭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壟斷一經出現,又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競爭。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報業的壟斷化進程,證明了這一重要的規律。以美國為例,在十九世紀的大中城市,一般都有兩種以上以及十幾種日報。由於競爭的激烈和兼併的加劇,加上其他的原因,日報種數越來越少,有越來越多的大城市,漸漸地消除了日報之間的競爭。下面的表表明瞭1880年至1930年間,美國城市日報歷年變化的情形:從表中不難看出,僅從報刊種數而言,美國報業在1900年便達到了頂峯。自此而後,報紙種數愈來愈少,擁有多家日報的城市也呈現了同樣的趨勢。與此相反,一城一報的現象則越來越普遍。從1880年至1930年,獨家日報的城市數逐年遞增,由149個發展為1002個,獨家日報城市佔出版日報城市的百分比亦年上升,由38.3%遞增至71.5%,獨報城日報總數佔全國日報的百分比也由17.5%上升到51.6%。與此相對,擁有兩種以上競爭性日報的城市,佔出版日報城市總數的比例,從1900年起不斷下降,由61.5%遞減至1943年的9.7%。這表明,多家報紙之間的自由競爭,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城市,逐步地在消失。在越來越廣的範圍內,壟斷取代了競爭。這種情形在英國、法國、德國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2、社會輿論越來越為少數壟斷新聞集團所控制
報業壟斷不僅在越來越廣的範圍內消除了競爭,使一城一報的現象日趨普遍;而且由於控制眾多新聞媒介的壟斷報團的出現,使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自由公正的意見市場”遭到破壞,多種聲音為一種聲音所取代,言論的多樣性原則為高度一致的思想所打破。壟斷報團不僅控制了報紙、控制了消息傳播,也控制了社會的輿論。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報團對輿論的控制程度,不斷得到加強。這種控制主要是通過把握輿論賴以形成的材料的傳播來實現的。在此期間,世界新聞事業的最大變化,莫過於壟斷報團數量逐年增加,報團控制的日報數及其佔日報總銷量的百分比也年年上升。以美國為例,在1900年,美國的壟斷報團有8個,控制日報27家,其銷數佔當年美國日報總銷量的10%。1930年,美國報團數上升為55個,控有日報311家,其銷數佔當年日報總銷數的43.4%。至1970年,美國報團數再增為157個,控有日報879家,其銷量佔當年日報總銷量的63% 。可見,越來越多的美國讀者,是通過壟斷報紙獲取消息和評論的。而壟斷報團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在許多不同的城市擁有多種報紙。一家報紙控制一個城市,一個報團控制幾個或許多城市。報團的規模越大,壟斷越是普遍,它對於輿論的控制就越是強而有力。
3、壟斷寡頭對新聞傳媒集團的控制
雖然壟斷報團控制了資本主義國家報紙發行量的相當部分,控制了民眾賴以思考、賴以判斷的消息來源,控制了輿論。但壟斷報團並非社會輿論的最終操縱者。在報團的背後,還有更為強大的經濟力量。這種經濟力量常常以直接的政治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壟斷寡頭(大財團),正是他們在通過報團來控制輿論。 壟斷寡頭控制報紙的手段,主要有三個。
其一為連鎖董事制度。所謂連鎖董事,是指大銀行、大財團的董事兼任新聞媒介企業的董事,而大眾傳播媒介企業的董事亦兼任銀行、財閥的董事。這種互兼董事的制度,使得壟斷報團在更廣泛的範圍內與壟斷寡頭相連接,彼此相互利用,以對方的利益為利益,從而加緊對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控制。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副編輯主任本·巴格迪坎在《傳播媒介的壟斷》一書中指出,美國“共有50家最大的公司控制着美國大部分印刷和廣播工具。”
其二為收購新聞媒介公司的股票,掌握新聞媒介公司的所有權,從而擴大壟斷寡頭的經營範圍,使得壟斷寡頭不僅擁有銀行、工廠、礦山,而且還擁有報團。在這種情況下,“報業集團本事又是更大財團的一部分。” 報團老闆必須正視的,不僅是新聞規律、經濟規律,更重要的還是壟斷寡頭的意志。
其三是利用廣告來影響報團以及報紙的編輯政策、言論傾向。工業革命之前,近代報紙之所以難以獲得獨立的地位,除了政治因素外,主要是經營基礎脆弱,僅憑發行收入不足以維持報紙生存,而提高報價又不利於報紙銷售的擴張。此後,大眾化報紙的勃興,根本的原因便是工商業發展帶來的廣告收入的激增,廣告收入逐漸成為報社的主要收入來源。到20世紀前半期,在一些發達國家,廣告收入甚至超過了發行而成了報社經營的命脈所繫。然而廣告的投向並非沒有條件。廣告客户在媒介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的廣告需求面前,可以待價而沽,擇善而從。聽話的,願受支配的報團,可以得到大量的廣告;反之,就得不到廣告。在廣告主面前,新聞媒介是挺不起腰桿子的。

新聞壟斷壟斷評價

報業壟斷的出現與發展,改變了世界報業的基本結構。對於這一重要的歷史現象,肯定者有之,支持者有之,否定批評者有之,既肯定又否定者亦有之。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贊成
持肯定態度者一般認為,壟斷消除了競爭,並非一件壞事。因為沒有競爭,報紙之間就大可不必用聳人聽聞的、煽情主義的手法去兜售新聞,這樣一來,不僅能保證報紙內容的水準,同時也能有利於報紙對各種消息、意見作平衡的報道。也有人認為,報紙所有權的集中,使新聞媒介企業的經濟實力更為雄厚。雄厚的經濟實力一方面能使報社更易於更新技術設備,培訓教育人才,擴張消息蒐集網絡;另方一面它還可以“通過組織、管理和生產的合理化以及由較小單位自行支配中央資金的辦法”來導致更高的效益,而所有這一切的結果就是,用户可以得到更多的新聞。他們相信:新聞出版事業的現代化可以導致銷售量的增加,而新聞出版事業的集中則可以使報紙獲得更廣泛的新聞。” 還有一些壟斷報團的老闆認為,只有壟斷性的新聞媒介,才是經濟上能獨立、政治上能抵制政府、各種實力集團干預的自由報業。美國甘尼特報團的主要負責人約翰·珀塞爾就表明這樣的意思:新聞出版機構分散,容易給政府各個擊破,容易給政府牽着走,幹對政府有利的事情。只要有強大的政府存在,就必須有強有力的、經濟上獨立的壟斷報紙。這些壟斷報團老闆還力圖表明,他們並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熱衷於干預報紙的編輯方針和言論政策。在他們看來,“各地方報紙的主編或發行人有全權決定他們的編輯方針。”而報團的作用,“只在於確保各級人員高度稱職,業務能力強,獻身報紙工作,把報紙的利益同國家、地區的利益結合起來。”
2,不贊成
持否定態度的人則相反,在他們看來,報業壟斷的發展,將會帶來無窮的禍害。它首先表現為對新聞自由的危害。新聞自由要求新聞來源多樣化,而壟斷則使新聞出自一家。壟斷報團的老闆可以控制一個地區的新聞,使公眾沒有選擇的餘地,從而“限制了意見範圍和論爭領域,助長了千篇一律並迫使人們接受佔統治地位的少數人的準則,從而有可能對那種對民主具有重要意義的思想多元化構成嚴重威脅。” 美國加尼福里亞大學教授本傑明·巴格狄金指出,現在由一個人指揮報團的傾向,“至少在理論上,美國報紙讀者每天所得的文字新聞就由不足1700人來決定。其中1545人各居一鎮,把持那裏唯一的一家報紙。報紙連鎖企業增加了新聞的集中控制,結果是63%的日報讀者,或3950萬個家庭的成員,所得的文字新聞為35家報業集團,也許是35個人所控制。”美國前副總統阿格紐也驚呼:“報業集中日益嚴重,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報紙控制在越來越少的人手裏。其結果是關於報紙與電視網是中立的這種天真的想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美國參議院“反托拉斯反壟斷委員會”主席愛德華·肯尼迪也警告,大的壟斷報團由於兼併獨立報紙和鯨吞整個集團,而變得越來越強大,“嚴重有害於我們的民主。”
對壟斷持否定態度的人,還有更多的理由反對這種報業所有權集中的傾向。在他們的心目中,報業壟斷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賺錢,他們把報紙看成是造錢機器,只要報紙能生利,不管它的內容如何,其結果自然會影響到報紙的質量。為了爭取讀者,維持數額巨大的廣告收入,報團老闆往往不願意他們的報紙介入一些有爭議的問題的討論,或採取強硬的立場,因為這樣一來,勢必得罪某些人,招致經濟上的損失。報團老闆大多住在外地,對於所屬各報的當地情況不瞭解,不關心,他們只滿足於各報採用從通訊社那裏得來的廉價內容充塞版面,而不願意它們花較多的錢自己採訪當地新聞。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壟斷消除了競爭,沒有競爭的狀態,就會使新聞從業人員惰性復發,喪失積極奮進的動力,缺乏創造性和主動精神,這必然會降低報紙的品位,削弱報紙的社會服務功能。
上述持否定意見的批評家們雖然對壟斷的弊端痛切陳詞,但他們都沒有要求拆散報團。在他們看來,“拆散巨大的傳播網同拆散石油壟斷或煙草壟斷不一樣。如果人們由於傳播機構太強大而予以拆散,他們就會破壞他們自身所需要的服務。”⑨所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不是報刊所有權的變更,而是應該由報紙本身、公眾和政府三個方面共同努力以改進報刊的業務工作,加強報紙的社會責任感。這種意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觀點是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是對立的。根據後者的理論,要解決壟斷造成的弊端,根本的途徑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徹底地改變報刊媒介的所有制形式,使報紙掌握在代表人民的政府、執政黨手中。
3,折中
還有一種折衷主義的見解。持此種觀點的人認為,報業壟斷的規模越來越大,一個城市只剩下一家報紙,這一事實本身並不是件壞事。一個報業壟斷公司,一家報紙的好壞,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壟斷公司的性質,取決於它們的老闆、社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抱有何種目的,如何經營報紙事業。由壟斷報團控制的報紙,有些屬於世界上優秀的報紙之列,報格高,內容嚴肅,態度客觀,立場公正;有些則平平庸庸,報格低下,充滿刺激,因此決不能以偏概全。美國著名新聞學教授雷蒙德.尼克松主張:“出版自由和民主制度的最大敵人不是‘壟斷',而是辦報的舊傳統。”可以算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種。
上述三種意見,在社會上都有其贊成者。誰也説服不了誰。我們認為,從新聞歷史的角度來看,報業壟斷、所有權的集中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儘管有相當部分人對此持否定態度,卻也無法否定。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它表現出了對社會發展有利的一面,也表現出了不利的一面。正如火藥的發明,雖然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但其作為大規模屠殺武器,又受到了社會廣泛的責難。報業壟斷本身,為報紙質量的提高創造了經濟條件,也為一些唯利是圖的商人、政治野心家提供了可鑽的空子。這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在這個意義上,評價報業壟斷,恐怕不能簡單地從非好即壞的極端的形而上學出發,而應根據辯證法的觀點,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