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聞信息量

鎖定
新聞信息量(一)我國新聞研究者借用和改造信息論中量與質統一的“有效信息量”的含義而提出的概念,指新聞對接受者來説的信息含量。在新聞傳播系統中,新聞是一種人工信源,接受者是非人工信宿。接受者羣對新聞的“關切度”的平均值(即解除有效不確定性的平均值),就是新聞的信息量。(二)新聞信息量還指新聞中含有最小的單一未知事實的數量。含有單一事實數量多的新聞,信息量就大,比如:“中國女排戰勝了日本隊”這條一句話新聞,不如“中國女排在戰勝南朝鮮隊後,今天又戰勝了日本隊”這條一句話新聞的信息量大。 [1] 
中文名
新聞信息量
所屬學科
新聞學
一般通過新聞受眾調查來計算這種信息量,主要使用模糊測定方法,即將新聞中的事實劃分為不可再分的“基本事實”(事實元),設一有限線段(一般為1),用副詞的模糊量表示不同程度(語義極差)。如“極感興趣、很感興趣、較感興趣、無所謂、不大感興趣、不感興趣、極不感興趣”,便是一組模糊副詞。每個副詞劃定刻度(0—1之間)。信息量用U=—log2P來計算(也有其他公式)U是信息量,P是概率(指劃定的刻度)。假如人們對某一新聞事實感興趣的程度為0.25,那麼U=—log20.25=2.24,2.24便是這一新聞事實的信息量。一般來説,信息量與事件出現的概率成反比,出現概率越小,信息量越大。由於新聞作為信源是人工性的,所以信息量大小又常常與報道者掌握材料的多少、對事實分析的透徹程度、選擇報道角度有很大關係。報道者水平越高,越可能最大限度地抓取新的角度,使新聞事實的概率變小。對新聞來説,信息量除了概率的因素外,還要考慮社會需求因素。例如“某地公雞下蛋”和“某地公雞價格上漲”兩條新聞,按概率,前者信息量大於後者,但按新聞價值,後者大於前者,因為後者涉及社會需求問題。
參考資料
  • 1.    劉建明,王泰玄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