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羅坊

鎖定
唐代新羅的民間交往非常密切,而且得到官方的優待。新羅是個半島國家,三面環海,在長期的對外交往中,他們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發展得很快。他們擅長海上運輸和經營商業貿易活動。他們從新羅的漢江口或從靈巖出發,進入中國山東半島的登州、淮河流域的楚州、以及揚州、明州等地,通過水路或陸路直抵唐都長安。
中文名
新羅坊
朝    代
唐代與新羅
行    為
民間交往
技    術
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

新羅坊新羅坊介紹

新羅坊僑民中主體部分是商人、海外運輸業者,以及船員、造船工匠。唐代新羅僑民選擇楚州建立新羅坊,首先是因為楚州的地理條件。新羅人的主要職業是造船、航海,和海上貿易,修造船隻和停泊可供航海的大船,必須靠近淮河,以便很容易地通過淮河入海。楚州地處近海,又在淮河之濱,具有通海、煮鹽之利。很古以來,淮河就是我國重要的通海孔道。唐代東鄰朝鮮、日本等國與中國政府的正常交往,往往都從淮河進出。特別是民間文化交流、經濟商貿、交通運輸方面,出入淮河更為頻繁。楚州又處在古運河與淮河交匯處,交通十分方便,成為沿海一帶的交通樞紐、政治經濟中心、商貿中心,成為一個港口城市。楚州新羅坊則是沿海一帶新羅人的社會中心,而新羅僑民區也是以楚州為中心向海州、膠州、登州、如皋等地散開的。楚州新羅坊擁有一批可供航海的水手和船隻,圓仁法師回國的路線便是從楚州出海。當時“日本國朝貢使皆從此間上船,過海歸國”。(圓仁法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
末口是古運河與古淮河的聯接處,是聯繫楚州城與淮河的良好位置,是天然的楚州良港(今天新城以北的兩淮公路即當年淮河故道)。由此向西去是北辰坊(今新城村),向東是下關,均是繁華的商業區,新羅坊處於二者之間是個良好的選擇,據《圓仁法師入唐巡禮行記》記載,圓仁每次乘船離楚州時,總是頭一天晚上將船進入淮河,第二天一早再由淮河出發。

新羅坊楚州新羅坊

楚州新羅坊的規模是很大的。圓仁法師僱用新羅人的海船,一次就從楚州新羅坊僱用了9條船,並僱用新羅“諳海路者60餘人”。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窺知,當年楚州新羅坊規模肯定是很大的,他們造船、修船、航海的技術和能力是具有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的。一次可僱水手60餘人,一共有多少水手?如果加上修船造船的木工、鐵工、油漆等匠人,還有行政管理、信息聯絡及配套服務等方面的人員,當年的楚州新羅坊的新羅僑民一定是非常多的。在這個僑民區內,應當有相當規模的修船造船的場地,還有停泊許多能在海上航行的海船的船塢。因此,它的規模一定是非常大的。
信息是交通航海、經濟貿易的重要條件。楚州新羅坊的信息是十分靈通的,它與沿海一帶新羅人之間信息交流是迅速準確的,相互之間聯繫比較緊密。圓仁法師到了楚州,天台、揚州的書信和來訪者就隨之而來;到了山東,又可以通過書信和人員來往,隨時知道楚州的情況,知道新羅海船出海去日本或去新羅的信息,以便決定搭乘什麼樣的船隻回國。信息交流迅速準確,給開展商貿和交通運輸業提供了良好的服務。這個信息網絡,是新羅人與中國人在這些活動中共同建立起來的。新羅人在沿海一帶的運輸業也很正常活躍,例如,圓仁曾僱新羅人鄭客的車子到密州,在諸城遇上新羅陳忠載炭到楚州的船,便搭他的船到楚州。以後又搭楚州新羅坊王可昌船趕往山東,追上新羅人金珍的海船過海回國。由此可見,新羅僑民在楚州一帶的生產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與唐人一起,創造了楚州的文明,使楚州這個天然良港,成為世界東方大港,與明州、泉州等地方一樣,成為當時東方世界交通貿易中心之一。
新羅人與唐政府如此友好,與兩國睦鄰友好政策有關,同時,也與新羅人張保皋的社會活動有着重要關係。
張保皋是新羅清海鎮的一個平民,來到中國後因作戰有功,30歲時被中國任命為徐州武勝軍小將。他對這一帶僑民的關顧是自然的,文登縣赤山法花院就是他建起來的。後來他回國,被任命為清海鎮大使,與唐政府合作,有效地解決了海賊掠賣新羅人口問題。楚州、漣水等地新羅人與張保皋有着密切的聯繫,他本人也在用商船對日本、對唐貿易中積累了巨大財富。杜牧特地為他寫了一篇傳記,收在《樊川文集》卷六內,張保皋對促進中國與新羅的友好關係作了重大貢獻,受到了韓國人民和中國人民的尊敬。
現在的楚州新城北水關,即是當年的末口。新羅坊在末口的兩側,是唐代新羅國(位於今朝鮮半島)僑民在中國的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