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編中國哲學史

(202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

鎖定
《新編中國哲學史》是202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勞思光。 [1] 
中文名
新編中國哲學史
作    者
勞思光
出版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
9787108067050
裝    幀
精裝

新編中國哲學史內容簡介

該書是哲學家勞思光先生在中國哲學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通過其獨特的“基源問題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將上下數千年中國哲學的內涵,條分縷析呈現在讀者的眼前。第一冊主要介紹古代中國思想及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學説。第二冊主要介紹漢代宇宙論中心之哲學思想、魏晉玄學與中國佛教哲學。第三冊上下主要介紹唐末思想之趨勢與宋明理學的發展,以及明末清初的哲學思想、乾嘉學風與戴震的思想。其中每一章節,皆有深入淺出的説明,其內容正是中國哲學的深層內涵。 [1] 

新編中國哲學史圖書目錄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序 楊國榮
論中國哲學史之方法——中國哲學史序言
第一節 已往成績之檢討
第二節 中國哲學史的方法問題
第三節 哲學史的任務與基源問題研究法
第四節 中國哲學史的特殊問題
第一章 論中國古文化傳統之形成
第一節 略説古史資料及考證之設準
第二節 古中國民族分佈大略及殷民族之發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團
二、殷民族略考
三、結語
第三節 殷周民族之關係及其盛衰
一、略論周民族之起源及發展
二、殷周關係
三、周初之政治形勢
第四節 南北文化傳統之形成及影響
一、南方傳統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傳統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傳統與先秦哲學思想
第二章 古代中國思想
第一節 有關原始觀念之問題
第二節 古代中國思想的重要觀念
一、《詩經》中之“形上天”觀念
二、《易經》中之“宇宙秩序”觀念
三、《書經》中之政治思想
第三節 附論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觀念
二、中國古代之“神鬼”觀念
三、“命”觀念
第三章 孔孟與儒學
(上) 孔子與儒學之興起
第一節 儒學之源流問題
第二節 孔子之生平及其學説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學説
三、孔門學派與孔子遺留之問題
(下) 孟子及儒學之發展
第一節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處
第二節 孟子之學説
一、心性論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論
第四章 道家學説
第一節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時代問題
第二節 老子與《道德經》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書
三、《道德經》思想大要
第三節 莊子與《南華經》中之莊學
一、莊子其人與其書
二、莊子之思想
第五章 墨子與墨辯
第一節 墨子其人其書之時代
第二節 墨子之思想
一、兼愛
二、天志與權威精神
三、尚同與國家論
四、非攻、非儒、非樂——墨子之文化觀
第三節 墨辯
一、墨辯之時代
二、《墨經》中所涉之邏輯問題與名家理論
三、《墨經》中之邏輯理論
四、《墨經》中所涉之知識問題
第六章 荀子與儒學之歧途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荀子之生平
第三節 荀子之學説
一、性惡與師法
二、心與天
三、君與禮
四、“學”觀念與“正名”
第七章 法家與秦之統一
第一節 法家之人物及著作
第二節 韓非思想之特色及其傳承
第三節 韓非之思想
一、論治亂
二、論主權
三、“勢”與“明”
四、二柄與虛靜
第四節 韓非之影響及其歷史意義
第八章 名家與名學
第一節 名家之立場及特性
第二節 《公孫龍子》之理論
一、“指物”
二、“白馬”與“堅白”
三、“通變”與“名實”
第三節 關於“名學”一詞之討論
一、胡、譚之説
二、先秦思想中“名”字之用法
後序
一、 關於胡、馮之書
二、 關於“天”觀念
三、 關於方法問題
書目錄要
新編中國哲學史(二)
導言:總論中國哲學之中期——附論漢唐文化問題
第一節 釋“中期”之意義
第二節 本期中國哲學之演變歷程
第三節 漢唐文化對士人心態之影響
第一章 漢代哲學
第一節 漢代哲學之外緣觀察
第二節 漢代哲學之內在解析
第三節 漢儒之沒落
一、心性論問題之分裂
二、陰陽五行説與漢儒之關係
第四節 道家思想之肢解
一、“超越我”之形軀化——道教
二、文化否定論之孤立化——放誕之風
三、“守柔”與“無為”之技術化——黃老之術
第五節 董仲舒與“天人相應”之觀念
第六節 《禮記》之思想
一、《禮記》一書之特色
二、《大學》與《學記》
三、《中庸》之時代及其理論
四、《樂記》之理論
第七節 《易傳》之思想
一、《易傳》與卦爻辭違異
二、《易傳》乃雜輯而成
三、《易傳》中之特殊論點
四、《易傳》理論之評論
第八節 《淮南子》、揚雄與王充
一、《淮南子》
二、揚雄之思想
三、王充之思想
第九節 結語
第二章 魏晉玄學
第一節 玄學之根源及分派
一、玄學與儒道之關係
二、才性派之特色
三、名理派之特色
第二節 “才性”之説
第三節 “名理”之説
一、何晏
二、王弼
三、向秀與郭象
第三章 中國佛教哲學
第一節 總説
第二節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
一、原始教義
二、大乘教義
第三節 佛教在中國之流傳及講論
一、初期之概況
二、北中國之佛教
三、南中國之佛教
附記:本時期之重要佛教史著作
第四節 中國佛教之三宗
一、天台宗
二、華嚴宗
三、禪宗
附記:關於禪宗之重要著作
第五節 返歸印度之佛教思想運動
一、《唯識三十論》要旨
二、玄奘及法相宗
後 記
書目略錄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
序 論
第一節 “晚期”之意義
第二節 本期中國哲學之演變
第一章 唐末思想之趨勢及新儒學之醖釀
第一節 道教內丹派之興盛
第二節 佛教禪宗之發展
第三節 儒學復興之嘗試
一、 韓愈
二、 李翱
第二章 宋明儒學總説
第一節 宋明儒學之分派
第二節 宋明儒學所依據之經籍
第三節 宋明儒學興起時之歷史環境
第四節 宋明儒學所面對之哲學難題
第三章 初期理論之代表人物
第一節 周惇頤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濂溪學説之要旨
三、 濂溪與儒道之關係
第二節 邵雍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康節學説之要旨
三、 結語
第三節 張載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橫渠學説之要旨
三、 餘語
第四章 中期理論之建立及演變
第一節 程顥之學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明道學説之要旨
三、 附語
第二節 程頤之學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伊川學説之要旨
三、 結語
第三節 程門弟子之分派
一、 明道之傳
二、 伊川之傳
三、 別傳
第四節 朱熹之綜合系統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晦翁學説之要旨
三、 結語
第五節 朱熹之敵論
一、 湖湘學派
二、 事功學派
三、 朱陸之爭
第五章 後期理論之興起及完成
第一節 陸九淵之學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象山學説之要旨
三、 結語
第二節 王守仁之學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陽明學説要旨
第三節 王門弟子之分派
一、 王畿(龍溪)
二、 鄒守益(東廓)
三、 聶豹(雙江)
四、 王艮(心齋)
五、 餘論
第四節 後期理論總評
一、 內在問題
二、 外緣問題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
第六章 明末清初之哲學思想(上)
第一節 陽明後學所引出之哲學問題
一、 心體問題
二、 發用及工夫問題
三、 “客觀化”問題
第二節 東林學派之調和理論
一、 顧憲成之哲學思想
二、 高攀龍之哲學思想
第三節 劉宗周之學説
一、 概説
二、 蕺山學説要旨
三、 簡評
第七章 明末清初之哲學思想(下)
——清初哲學思想之代表人物
第一節 黃宗羲
一、 《明儒學案》中表現之思想
二、 《明夷待訪錄》
三、 論學之主張
第二節 顧炎武
一、 對宋明儒學之批評
二、 論學之正面主張
三、 結語
第三節 王夫之
一、 船山之主要著作
二、 船山之哲學思想
第四節 顏李學派及其他
一、 顏李學派略述
二、 其他儒者
第八章 乾嘉學風與戴震之哲學思想
第一節 論乾嘉學風
一、 乾嘉學風之形成與特色
二、 乾嘉之學在哲學史上之意義
三、 學人識略
第二節 戴震之哲學思想
一、 總説
二、 哲學思想述要
後 記
校後記
答友人書——論中國哲學研究之態度
索引
附錄 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