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禾節

鎖定
新禾節,是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的一個重要節日。新禾節是為了紀念稻種的來之不易而舉辦的一個節日。
中文名
新禾節
別    名
吃新節
節日時間
農曆八月初一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柳州市 融水縣
節日起源
苗族慶祝豐收
節日活動
跳蘆笙舞、唱苗歌、鬥牛
節日飲食
新米飯、米粉蒸肉
節日意義
祈神、佑福、祝豐收
設定地點
廣西壯族自治區 柳州市 融水縣

新禾節基本介紹

“新禾節”也叫吃新節。“吃新”是居住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中下游的苗族節日之一。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俗在農曆裏選日期,正值夏季稻禾長勢旺的時候。故名為:新禾節。
新禾節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當日,來自周邊村寨的近萬名苗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齊聚排莫村,以跳蘆笙舞、唱苗歌、鬥牛等文娛活動共慶佳節。 [1] 
每年古歷六月二十五日、七月十三日和七月十四日,雷公山區一帶的苗族人民都歡度一年一度“腦戛列”或“腦戛先”(吃新節),且以各種活動熱烈慶祝,晝歌夜舞,人山人海,不亞於過苗年。 [1] 

新禾節起源

傳説遠古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耇嚆(雷公)的穀子國才有穀子。生活在世間的人只好在深山老林裏打野獸、獵飛禽、摘野果、野菜度日,日子過得很苦。為了得谷種,住在南天門下的苗族祖先耇先、老裏動盡腦子,想盡辦法苦苦思索,耇裏靈機一動,給耇先出個主意:世間地廣物博,珍禽異獸多。煮先腦子開竅,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與耇嚆調換得九鬥九升九碗谷種,放在木板倉庫裏,等開春播種。沒想到一天晚上,手杆很長很長的尼者(耗子)於攀着天邊邊,藉着燈光,踩着石堆,不停地舂着蕨粑根,一時不小心,碰了天燈,恰恰掉落到木板倉庫頂上,頓時穀倉起了火,越燒越大,無法撲滅。穀子在倉裏亂蹦亂闖,最後乘着火煙飛上天,跑回耇嚆家去了。 [1] 
花很大代價換來的谷種跑了,耇先很苦惱。想來想去,決定重找耇嚆,請他勸回谷種。哪知耇嚆死活不認帳。硬講谷種沒上天。耇先耐心勸説,把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説幹了九壇水,耇嚆還是不承認。沒法子只好再拿珍禽異獸去換谷種。不通情理的耇嚆仍死活不答應。耇先連續九天九夜苦思苦想,想出了一條妙計;等穀子成熟時候,派一隻狗到谷田裏去打幾個滾,讓谷種粘在狗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正要出發時,耇先又交待:要取穀子杆有五尺高,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狗因心情太急,走到南天門下,不小心絆倒石頭,跌了一跤,打了好幾個滾,待起來時,卻把耇先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狗跑到一塊禾穗只有五寸長的田裏,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耇嚆得知了派狗取谷種的消息,早派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把守在橋頭,當狗回到天橋時,被打落天河裏,武士們都以為天河寬,深得沒底,狗只有死路一條,量它有十二條命也泅不過河回去,穀粒也早被水沖洗光了。這樣一想,都樂哈哈地向耇嚆報功領賞去了。但萬萬沒想到,狗會泅水,落入天河後把尾巴高高地翹在水面上,然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泅過了天河,回到了人間。尾巴上恰恰還粘有九顆谷種。 [1] 
有了谷種,耇先歡喜不得了,便把原先準備拿去換回谷種的珍禽異獸殺給狗吃,以作酬勞。同時,犁田播種。他用山坳做牛軛,山嶺做犁腿,巖山做犁柱,石頭做犁腳,山頭做犁把,捉來旋風做犁索,架着犀牛,犁東又耙西,犁了九天九夜,犁遍了天下旮旮旯旯。播種後,耇先日夜細心管理,那隻狗也一直守衞在田坎邊,不準麻雀害鳥及耗子等挨邊。古歷六月初六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五寸長的穀穗。一個月後,穀穗變成金閃閃,黃澄澄,脹鼓鼓的穀粒。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週年的日子,耇先樂融融地摘了九升穀子,剝去殼殼,煮一鍋白米飯,一嘗,很香。這時,耇先和耇裏想到谷種是狗冒着性命危險取來的,便先舀三大碗給狗先吃,自己才嘗新。剩下的穀子,留來做種,年年撒種栽插,使旮旮旯旯都有了谷種,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七月十三日前後穀子已成熟了,為了記住這個日子,耇先便把這天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後來一部分苗族人民提前過節,把“腦戛先”改為“腦戛列”(即吃秧包),節日改在古歷六月八日(卯日)過。為隆重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一到節日,苗族人民就舉行各種聚會,趕熱鬧場、跳蘆笙、跳銅鼓,輒夜歡歌,熱烈慶祝。 [1] 

新禾節相關習俗與活動

祭祀祖先
在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吃新節”也許是唯一沒有確定日期的節日。其時約在農曆“小暑”到“大暑”之間,以早稻成熟為標誌。因為各村水土、氣候條件不盡一致,早稻成熟往往會相差一天或幾天。所以即便在同一個鄉里,各村的“吃新”也會有先有後。“吃新”又叫“嘗新”。節日這天,村民們早早來到田間,精心摘取顆粒飽滿的稻穗,捆紮成稻束,把它們懸掛在農舍門廳的兩旁,供奉在中堂的桌案上,祭拜穀神和祖先後,全家人按照長幼輩分,依次入座就餐。餐席雖較豐盛卻並不鋪陳,以新米飯、米粉蒸肉為主,還有鮮嫩的茄子、辣椒、黃瓜、南瓜、豆莢等時令蔬菜以及雞、鴨、魚、肉等。 [1] 
跳蘆笙舞
雷山苗族“吃新節”又稱“馬郎節”,是未婚青年男女藉機尋找意中人的節日。趕集和鬥牛是吃新節的節慶特色。吃新節是苗族人民慶豐收的節日。節日前,人們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馬喂得膘肥體壯;姑娘們繡好美麗的衣裙、飄帶,備好銀花首飾;小夥子們則忙於修整和添置蘆笙……吃新節也是苗族青年談情説愛的節日——姑娘和小夥子們三五成羣地邀約,前去趕集或看鬥牛比賽。 [1] 
一大早,寨子裏的姑娘們陸續走出家門,趕到附近的蘆笙場上跳起蘆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諺語“蘆笙一響,腳就發癢”。苗家人認為蘆笙是始祖母創造出來的,蘆笙發出的聲音就是母親的聲音。蘆笙場上,哪個小夥子的蘆笙吹得好,就會贏得姑娘們的芳心。 [1] 
鬥牛比賽
鬥牛也是吃新節的主要活動,一頭頭油光水滑的水牛,瞪着火眼金睛,由三五人牽護,站在各自“崗位”上。人們像潮水一樣彙集過來,蘆笙聲、芒筒聲和慫牛角鬥的吆喝聲,組成震耳欲聾的交響曲。這時候,一位有聲望的老人提着一葫蘆酒,噴灑在鬥牛場上,宣佈鬥牛開始。當四五個大漢牽着頭戴護頭草包、角系紅綠紙花、頸項插着虞旗的牯牛繞場一週,在場中間立定站穩後,對面一頭同樣打扮的牯牛,由十多丈遠飛奔而來,兩頭壯牛便對打起來拼死抵碰,兩個護頭草包很快便粉碎飛濺,人羣中不時歡聲雷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