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漢社

鎖定
新漢社,中路秦腔班社。前身為漢中易俗分社、新生社、移風社。民國35年(1946年)在鳳翔縣陳村演出結束後,宣佈停辦,歷時16年。 [1] 
中文名
新漢社
時    期
民國
類    別
秦腔班社
停辦時間
1946年
歷史沿革
新漢社,中路秦腔班社。前身為漢中易俗分社、新生社、移風社。民國17年(1928年),由西安易俗社陳毓華、孟志傑、路西易、徐正國、王新華、田正玉、王愛珍、張經儉、李貴亭、狗娃、漢娃、龔秉明、韓正滿等部分藝人,在漢中搭班組成易俗分社。陳毓華任社長。 [1] 
民國19年(1930年)陳毓華病故,易俗分社無人組織而停業。後漢中新生照相館經理符少初,因喜愛秦腔,遂接管易俗分社,更名新生社,自任團長。並於漢中傘鋪街修劇院一座,開張演出。但因外行管理,造成人事糾紛,經濟入不敷出,致照相館也被拖垮,新生社被迫停業。 [1] 
民國20年(1931年),楊虎城部三十八軍軍長孫蔚如駐防漢中,部隊多系關中籍,喜看秦腔,因部隊赴前線抗日,需要演出團體活躍部隊文化生活,即由留守處長張志林出面,接收新生社,更名新漢社,張志林兼任社長。
三十八軍接管新漢社後,籌資購置新戲箱,聘請名流演員,招收學員進行科班訓練,對劇社紀律以部隊形式進行正規管理,使劇社演員陣容、演出劇目煥然一新。 [1] 
所聘名演員有王景民(工鬚生)、劉玉珍(工旦)、王集志(工生)、張秀英(工旦)等,並在户縣秦渡和寶雞一帶曾招收了兩批學員,均以連“新”字為藝名,主要有李新紀、高新嶽、晉新安、喬新賢、趙新啓、劉新惠、張新勤、米新洪、米新煥、王新虎、姜新培、安新易、花新忍、肖新武等。他們經過嚴格訓練,成為秦腔名流和中堅力量。 [1] 
民國23年(1934年)八月,新漢社去西安巡迴演出,返回時在寶雞沿途演出,受到羣眾的歡迎。後又聘來了師鳳琴,一時名噪西府,遂留不歸,從此,便紮根於寶雞地區。 [1] 
早期新漢社演員大都來自易俗社,故所演劇目以民國初創作、改編的為主,多富有民主氣息和反封建色彩,主要有《軟玉屏》《蝴蝶杯》《雙絲帕》《白玉羅帕》《奪錦樓》《美人換馬》《白玉樓》《比翼鳥》《打金枝》《人月圓》《財迷傳》《韓寶英》《鳳儀亭》《轅門斬子》《回荊州》《蔣幹盜書》《周仁回府》《卧薪嚐膽》等數十本,多活動於寶雞、岐山、千陽、隴縣、扶風、眉縣一帶。後張志林回漢中留守處,委其弟張老四任社長,因老四外行,不善經營,於民國35年(1946年)在鳳翔縣陳村演出結束後,宣佈停辦,歷時16年。後部分衣物轉賣給千河鄉蔡寬。蔡寬在此基礎上留部分演員成立了蔡寬班。 [1] 
參考資料
  • 1.    魚訊, 王志學, 葉增寬, 師繼祖, 楊忠, 周鵬飛, 閻敏學, 黃河, 白冠勇, 吳志勇, 毛廣魁.陝西省戲劇志寶雞市卷/志略.陝西省戲劇志編纂委員會:三秦出版社,1996年05月: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