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構造期

鎖定
新構造運動出現的地質時期。新構造期,字面上來講,是指距今最近的構造期。按萬天豐(2004)的意見,中國的新構造期從78萬年前的中更新世開始,一直持續。
中文名
新構造期
性    質
距今最近的構造期

新構造期簡介

新構造期(neotectonic period)
關於新構造期的起始時間,不同學者的見解有分歧。這些分歧意見歸納起來有四種:①新近紀—第四紀初;②第四紀時期;③新近紀—現在;④認為是造成現代地形基本輪廓的構造作用時期,這個意見實質上對新構造期未予具體時間限制。其實,全球不同地區的新構造運動出現的時期,可能是略有先後的。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學者多支持“新近紀至現代”的認識,其依據是:中國地形基本輪廓的形成,強烈構造運動的重新出現,下降地區轉變為隆起,新斷陷盆地的形成,以及中國東部大量基性熔岩的噴發(中新世和第四紀)等。丁國瑜等1991年建議把新構造運動定義為“自上新世晚期(東部相當喜馬拉雅運動第二幕,西部相當喜馬拉雅運動第三幕)以來發生的構造運動。它對塑造中國現代地形輪廓起重要作用。上新世晚期可看作是新構造期的開始,距今約340萬年。”理由是:青藏高原和甘肅、新疆地區巨大山系的主要隆起時期發生在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紀早期,這期運動奠定了中國西部的現代地貌輪廓,並使自然地理環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期運動也使中國東部的地貌形態基本定型並形成了現代河流系統。在沉積區也有上新世晚期構造運動的反映,例如,陽原、蔚縣泥河灣組與下伏三趾馬紅土的不整合,以及三門峽和渭河地塹的下三門組與下伏地層間的不整合等。新構造期中地殼運動也有活躍和寧靜時期的變化。中國廣大地區可將新構造期分為如下幾個階段:①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初,新構造運動強烈階段;②更新世—全新世,間歇性運動階段;③數百年前—現在,現代地殼運動階段。 [1] 

新構造期構造活動

新構造期的構造變形相當微弱,除台灣西部及其附近海域外,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褶皺。岩漿活動也僅分佈於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台灣島北部、雲南騰衝、崑崙山中部和東北的長白山、完達山、小興安嶺等個別地區。這一時期的地震主要發生在中國西部和台灣周邊地區,東北、華北地區發生的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僅佔全國的2%,但因為這一帶是人口稠密區,所以造成的破壞要比中國西部的地震大得多。

新構造期地應力特徵

新構造期和在它之前的喜馬拉雅構造期的最大不同,在於應力作用的主應力方向出現了全新的特徵。在喜馬拉雅構造期,中國岩石圈的主應力方向總體來説是南北向的,其中中國西部的主應力方向是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中國東部則為北南走向至北北西-南南東走向。到新構造期,主應力方向發生了重大變化,除青藏高原西部和新疆大部仍主要為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外,中國北方大部已經變為北東東-南西西走向至東西走向,而中國南方大部則變為北西-南東走向,三者合起來呈現出放射狀散佈的特點,這種構造應力場是以前的地史上不曾有過的,它説明印度板塊向北碰撞造成的影響已經較喜馬拉雅期為弱,而西太平洋俯衝帶的影響又開始顯現出來,二者勢均力敵的結果便是這種放射狀應力場的形成。

新構造期影響

新構造期對現代地貌還未能產生廣泛、全面的影響,僅有的影響表現為:
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繼續抬升(但速率已經明顯小於喜馬拉雅期);
中國東部一些自西向東流經近南北向的正斷層的河流,因這些斷層的走滑作用而發生偏轉;
東南沿海地區因受到北西-南東向主壓應力作用,地面出現一系列的共軛剪切斷裂,從而控制了現代水系的網絡;
部分沿海地區因地面下降而遭受海侵;
東北部分地區出現火山活動,形成火山地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