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

鎖定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是201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作家協會、丹增。 [1] 
中文名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
作    者
中國作家協會 丹增
出版時間
2013年12月1日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頁    數
746 頁
ISBN
7506372045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內容簡介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是一個時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徵程的起點。對於這套叢書,中國作家協會堅持科學性、時代性和權威性的標準,懷着使之臻為典藏讀本的願望,進行了認真的組織、策劃、編輯和出版。本書《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維吾爾族捲上下)》為其中一卷,以展示維吾爾文學今日之輝煌。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是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出版扶持專項成果之一,由中國作協黨組領導,中國作協創聯部具體組織,18個省區的作家協會協辦, 500餘位各民族作家、專家、學者參與編選,中國作家出版社精心製作,歷時三年完成,較完整呈現了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面貌。該叢書以民族立卷,500萬人口以上民族各1卷2冊,不足500萬人口的民族各1卷1冊、人口較少民族合卷1冊,總計55卷60冊。叢書共收錄2218位作者的4279篇作品,其中小説792篇,散文1413篇,詩歌2010首,報告文學63篇,影視劇本1篇,長篇作品僅列目錄。 [1] 
該書獲得第四屆政府出版獎圖書獎。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作品目錄

前言
小 説
鄰居
工程師艾力的故事
奇聞軼事
稜角玻璃杯
卡瑪力丁
鴻雁湖
這不是夢
最後的池塘
百日菊
阿瓦古麗
乾涸的河流
天邊的微笑
夜半歌聲
再圖娜的紅蘋果
雪花飄飄的夜晚
淚濕眉睫
馬勒袞荒灘的狼
長耳朵達吾提
蘋果樹下的夢
遷墳
牽牛花
詩 歌
關於民族(外四首)
遠方來信(外四首)
塔拉提之夜(外二首)
長城,中華民族之魂
與往不同(外三首)
銀雪飄落的夜晚(外六首)
信念(外一首)
飛石(外一首)
歌魂
汗騰格里女神(外二首)
柔巴依二則(外一首)
祖國和離鄉背井
祖國頌(格則勒)
塔什庫爾幹拾零
荒漠蘆葦
厄 運
無月的月光
父親
紅柳(外一首)
鹽的頌歌(外一首)
人與生命(外一首)
海子(外一首)
乳汁草(外一首)
響箭(外三首)
致諾莎丹瑪斯
孤獨的樹(外一首)
狼魂
尋找幸福(外二首)
歸屬音樂(外二首)
花之眼(外三首)
給遙遠城市的心
神曲
醒着的煩擾(組詩)
吹笛子的人(外一首)
象徵(外二首)
柔巴依
當水流入我的田野(外二首)
昨天比今天遠一天(外二首)
沙漠季節(外五首)
夜晚,女生宿舍(外一首)
美人魚
我心中的女神
猶如一場夢
冬天的思念(緬懷母親)
疲倦
黃昏之後
給自己的輓歌
野蠻(外一首)
星星的秘密(外一首)
河風(外一首)
假如我有名字
伊犁的郊外
寂靜中萌發的夙願(組詩)
編後記
前言
小説
L形轉彎
焦大輪子
西山謠
等待冬季
鄉戀
豆汁記
出征夜
沙海的綠蔭
遙遠的親人
大雪無鄉
通宵明亮的小屋
“不稱心”的姐夫
怕羞的木頭
尋找艾薇兒
蠻人小傳
老鼠是怎樣吃掉貓的
鄉長
一條魚的戰爭
收一獲
藍旗兵巴圖魯
尋找伊索爾德
紅毛
在烏魯布鐵
事件
雙花祭
散文
王的城
聖潔的高原
哈納斯圖騰
母親眼裏蒙着淚水
菜羹香
父親的毒酒
斷想三篇
青羊消息
替身
一個人在家
寫給大東北的情書
散文三篇
勝似春光
詩歌
大解的詩
十枝水蓮
黃河水打滾顫悠悠地淌(組詩)
王雪瑩詩選
守靈之夜
斷章
我們與太陽共有一種顏色
太陽雨(組詩)
穀穗燃燒(組詩)
草人兒詩歌
鄉土清音
娜夜詩歌
平衡術(組詩)
草在風裏飛翔(外四首)
報告文學
我為“她”心碎
長篇小説存目
編後記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創作背景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所收錄的作品,是從1976年第4季度至2011年12月在我國大陸地區公開發表的少數民族優秀漢語文原創作品和少數民族語文原創翻譯作品,是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出版扶持專項成果之一,由中國作協黨組領導,中國作協創聯部具體組織,18個省區的作家協會協辦,500餘位各民族作家、專家、學者參與編選,較完整呈現了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面貌。據與會學者介紹,叢書為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瞭解、心靈溝通提供了文學的橋樑和紐帶,為普及、研究民族文學提供了重要的讀本和資料。這套叢書將我國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歷程、社會形態、內心世界以文學的方式展現給全世界。 [2]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作品評價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主任丹增表示,該叢書反映了各民族的歷史、宗教、風俗和文化,為社會提供了一個觀察瞭解少數民族的文學窗口,使廣大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各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承,從而增進民族團結。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