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昌縣文化館

鎖定
新昌縣文化館始建於1949年12月,原名人民文化館,館址設縣政府民教館舊址。1953年1月改稱文化館。1958年10月新嵊合併,新昌設分館,1961年10月恢復建制,館址設城關鎮西街城隍廟。2008年12月28日移址南明街道文體路25號縣文化中心大樓,現與文化中心共享佔地面積54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
中文名
新昌縣文化館
原    名
人民文化館
創建時間
1949年12月
建築面積
4500 m²

目錄

新昌縣文化館簡介

文化館作為副科級全額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承擔着政府和羣眾之間的橋樑作用、組織和實施羣文活動的樞紐作用以及專業研究、創作、普及與提高羣文活動規模和活動水平的職能作用。下設辦公室、財務室、檔案室、表演藝術指導中心、視覺藝術創作指導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科室及多功能廳、排練廳、展覽窗、少兒藝術輔導中心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
本館自1998年5月成立的沃洲明珠藝術團負責承擔我縣“星期三”下鄉惠民文化工程的具體實施,形成了“陽光文化山裏行”特色文化品牌,足跡遍及全縣400多個行政村,被譽為天姥山下的“烏蘭牧騎”和新昌農村的“同一首歌”,曾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傳媒廣為報道,獲2008年“感動新昌”殊榮。
此外,隸屬我館管理運行的2010年5月成立的“新昌縣越劇尹派藝術研究會”及其下屬演出實體“新昌天姥越劇團”,集合了原新昌縣越劇團一批優秀中青年演員,整合縣內一流藝術人才,至2012年末已累計排演大小戲目20餘本,年均下鄉演出場次近百場,得到了羣眾的熱烈歡迎和普遍好評。自2011年來參與旅遊節會系列演出活動,向為每年旅遊節活動中羣眾參與度、美譽度最高的活動之一,在整理、研究新昌越劇歷史,發揚新昌越劇優良傳統,重新喚起外界對新昌越劇發源地地位的明確認識,促進新昌特色文化品牌建設與新昌越劇藝術及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上,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本館現有在編人員15人,館長兼黨支部書記金志江;副館長楊春蕾、潘玉;副書記陳聰;辦公室主任陳明。新昌文化大寫意
文化張力——文化藝術寫意多彩新昌
如果説,唐詩之路、佛教之旅和茶道之源這三大文化現象是新昌歷經千年沉澱的結果,那麼如今的新昌人正厚積薄發寫下21世紀的文化新篇章。這些年來,大批的文學藝術愛好者們正在用每一個作品,讓新昌的形象立體起來。
文化活力——文化活動燃燒草根激情
新昌在文化惠民方面獨有高招,即大念“送”“種”“賽”三字經。
文化如果被束之高閣,那就沒有了生命力。十餘年來,新昌開展“陽光文化山裏行”活動,堅持把優秀的文化送到基層,極大地滿足了農村羣眾的文化需求。而2009年,沃洲明珠藝術團、調腔劇團等文藝團體送戲下鄉140多場,縣電影公司送電影下鄉2800多場,縣圖書館送書下鄉3萬多冊,惠及羣眾30萬多人次。
種文化。這些年來,傳統的舞龍、舞獅、秧歌、腰鼓、武術等羣眾自發性文化活動在新昌普遍開展,剪紙、蓮子行等民間傳統文化也得到挖掘和傳承。2009年,全縣16個鄉鎮分別舉行了農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晚會。同年9月,各街道社區舉辦了社區文化藝術節,並組織了5場大型文藝會演。這些成果都説明新昌的文化確實是“種”到大家心裏去了。
如果説送文化是傳播文化,種文化是固植文化,賽文化就是弘揚文化。新昌的“賽文化”也很獨到。近年來,新昌組織了很多文藝賽事。如全國散文詩歌大賽和央視《過把癮》走進新票友大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選手參與比賽,展示了新昌文化底藴。青年歌手大賽、兒童民族器樂大賽、“祖國頌”合唱比賽、“祝福我的祖國”賽歌會展示新昌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豐富了廣大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迎新春家庭絕活PK賽”、元宵節燈謎競猜等,更是深受羣眾歡迎。
文化動力——新昌精神助推企業轉型升級
着力讓人民羣眾的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文化創新熱情得到更好激發、文化創業實踐得到更好推進,人人蔘與文化、人人發展文化、人人享受文化——新昌“力爭在2015年成為全國文化先進縣”的宏偉目標正激勵着廣大幹部羣眾邁向文化建設新徵程。
其中,新昌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了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新昌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將深入挖掘新昌的茶文化、絲綢文化、石雕、磚雕、剪紙、根雕等藝術的厚重內涵,重點發展文化休閒旅遊、茶文化、動漫影視、設計服務等八大行業,目標是:到2015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超過20億元,佔GDP比重7%以上,為推進新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新昌已基本形成茶文化產業園、絲綢文化創意園、動漫服飾設計園等3個建築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年營業收入超3億元以上的文化創意園區,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示範和帶動作用。另外,2009年新昌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87.06億元,人均消費性支出14289元,也為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和消費的動力。而新昌位於兩大綜合性創意城市杭州和寧波之間,同時臨近中國輕紡城紡織創意中心、義烏國際商貿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有利於文化創意產業的交流、合作以及產品的推介。
文化建設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善舉,並不是靠一人一時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全社會的集體努力。新昌當地的許多著名企業,發現了文化中所藴含的“金礦”,積極投身文化建設的大潮中,獻策獻力,由此推動了企業的轉型升級。一批當地優秀企業如雙明樂器、達利絲綢、浙江萊盛等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文化的動力由此昭昭可見。
文化魅力——地域文化綻放異彩
新昌的文化魅力,一言以蔽之,可認為是:以天姥山文化為代表,並以唐詩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為依歸。
天姥山是唐詩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千年前,浪漫的李白瀟灑地做了一夢,來到萬里之外的天姥山,留下膾炙人口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從此“唐詩之路”便增添了一個元氣磅礴、亦真亦幻的鮮明路標。2007年10月,新昌也因為天姥山而成為“中國詩歌之鄉”。今天,新一代的新昌詩人們正打造出更多優美的詩篇。
大佛寺是佛教之旅上的典型景點。如果説天姥山代表了新昌的“道”文化,那麼大佛寺則代表了新昌“釋”文化。儒釋交融,更顯新昌的文化包容性。大佛寺是六朝時江南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也是天台宗的祖庭之一。大佛寺風景名勝區早已被列為國家4A級旅遊區,2009年底更是被國務院正式認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新昌是中國茶道之源。1995年,新昌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名茶之鄉”。“唐詩之路”的精華催生出“茶道”。據記載,新昌產茶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唐宋時期生產的剡溪茶已經名聲在外。在新昌附近的會稽山跨湖橋遺址中,出土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茶樹籽,有力地説明了剡溪流域是茶葉的發源地。
唐詩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這三大文化現象在新昌從容交織,融匯無間。近年來,新昌縣委、縣政府充分挖掘天姥山的文化內涵,並以此為依託,舉辦了諸如茶博會、天姥山文化旅遊節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有力擴大了新昌的影響力,並使新昌的文化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 [1] 

新昌縣文化館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納入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二級文化館名單並予以公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