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工具

(培根創作哲學著作)

鎖定
《新工具》是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創作的哲學著作,原名《新工具或解釋自然的一些指導》,是《偉大的復興》的第二部分。最初於1620年出版。
全書分為兩卷,第一卷着重批判經院哲學的觀點,提出了著名的四假象説,主張人應該是自然的解釋者,只有認識並發現了自然的規律,才能征服自然,變自然的王國為人的王國。第二卷論述了歸納方法,為歸納邏輯奠定了基礎。 [1] 
在《新工具》中,培根提出,自然中真正存在的東西,都是按照一定規律運動的個體,哲學的目的就是研究這種規律,思想上得到真理,行動中得以自由。 [2] 
作品名稱
新工具
外文名
Novum Organum
作    者
【英】弗朗西斯·培根
類    別
哲學著作
首版時間
1620年
字    數
約160000

新工具內容簡介

《新工具》是《偉大的復興》的第二部分,又稱《解釋自然的一些指導》,它於1620年出版,包括一篇簡單的序言和兩卷關於科學主義的正文。
1.序言,培根首先分析了當時的哲學狀況。他認為,當時流行着兩種哲學觀點都極不利於人們獲取知識。一種觀點認為自然法則早巳為人們所認識,人們無須作進一步的探求,這樣哲學將問題都確定為是人心中符合邏輯的思維產物。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沒有任何事物是可解的。人不能有真正的知識,感覺知識是不確定的,靠不住的。因此,自然事物便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培根認為有兩種哲學,一種是培養知識的哲學,另一種是發現知識的哲學。因此相適應,有兩種哲學方法,一種叫做人心的目測,而另一種叫做對自然的解釋。
2.第一卷,科學主義的認識原則和方法。培根將其第一卷稱之為“解釋自然和人的箴言”。用培根自己的話來説,這是《偉大的復興》的破壞部分或批判部分。他指出:“這個破壞部分包含着三個駁辯:第一,關於任其自流的人類天性的駁辯;第二,關於論證的個別的發現駁辯;第三,關於學説也即關於公認的哲學體系和教義的駁辯。”
3.第二卷,科學主義的歸納方法。這是一套新的認識論原則和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實現知識的偉大復興這一任務。知識復興的目標就在於探索。那麼,要有一種發現和研究出自然中簡單性質的形式,即事物的潛在結構和規律。因此,《新工具》的第二卷,培根提出了簡單性質和形式的總成理論,闡明瞭他的認識論的哲學基礎。在這一基礎匕上,他又具體地闡述了歸納法的步驟,特別是三表法的運用,通過分析、比較、拒絕、排斥進行真正的歸納。 [3] 

新工具作品目錄

序言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一章概説
第八章人類知識為何無法取得進步
第一章四因説及其他
第二章認識的謬誤
第一節探查自身
第二章規則與原理
第三章人類認知的迷困
第二節自然哲學
第三章一些原則
第四章影響人類正確認知的四個假象
第三節研究的侷限
第四章幾個初步的計劃表
第一節概説
第四節不公的待遇
第五章事有優先權的二十七種事例 [4] 
第二節族類假象
第五節人類的弱小和無能

第三節洞穴假象
第九章經驗可靠與否

第四節市場假象
第十章人類的理解力

第五節劇場假象
第十一章以往認識的錯誤

第五章哲學和科學中認識的不足
第十二章關於我將從事的事業

第六章錯誤產生的原因
第十三章我所遵循的方法

第七章科學認識中的另一種錯誤


新工具創作背景

《新工具》是對亞里士多德《工具論》的批判繼承。亞里士多德被人推崇為“邏輯之父”是當之無愧的,因為傳統邏輯正是在他的《工具論》裏第一次獲得了較完備的雛形,他關於詞項、三段論和演繹邏輯的論述都相當完備,而且還提出了邏輯的三大規律,總結了很多關於論證、反駁謬誤和詭辯的方法。
雖然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主要是以演繹推理為主要論述對象的,但是在他的《工具論》也有一定的對歸納的論述。培根認真研讀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在《新工具》中的很多地方可見培根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繼承,但更多的是對他的邏輯的批判。 [5] 
《新工具》是培根《偉人的復興》的主體部分。《偉大的復興》出版時,只有導論、部分正文和一個工作大綱。導論後來刊行為《學術的進展》,那部分正文則正是被改造為單行本發行的《新工具》。其實,《新工具》可以説是《學術的進展》的進一步發揮。 [3] 

新工具作品思想

培根的“新工具”是以“假象學説”為前提的,他認為人的心靈所固有的一些特性是阻礙人獲取真知的障礙。假象有四種,即族羣假象、洞穴假象、市場假象和劇場假象,其中除了劇場假象以外,其他三種都屬於人的心靈所“固有的”,也就是不可改變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使認識不受干擾,培根選擇了完全迴避的方法,亦即在認識的基礎中把人的心靈排出在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假象學説被認為是“新工具”的前奏。
“新工具”的材料是“自然史”,其中包括各種自然物的歷史、各種奇異事物的歷史以及培根最看重的技藝的歷史,亦即“機械的或試驗的”自然史。他之所以看重技藝,是因為在使用技藝的情況下更容易讓事物的性質被揭示出來。雖然培根往往被劃人經驗主義者的陣列,但是他並不認為應該對感覺提供的東西持一種完全相信的態度,因為感覺除了自身具有侷限性以外有時也會提供錯誤的消息。在這種情況下,培根認為有必要通過實驗為感覺提供幫助。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裏培根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判斷,即事實材料是有限的,他認為將所需要的事實概括無遺是可以做到的。
培根主張一種循序漸進的研究過程。這似乎是因為單純的感覺甚至是實驗所能告訴人們的消息中有太多偶然性的緣故。另外,傳統邏輯中的枚舉歸納依賴於對已知事例的一一列舉,也就是其結論建立在已知的少數事例上。培根則認為合理的歸納應該以大量的事實為基礎。培根設計的歸納法正是以“循序漸進”和“以大量事實為依據”作為原則。第一,作為基礎的材料,必須有上述的“自然史”,也就是他在《偉大的復興》裏“工作計劃”的第三部分。第二,為了避免理智的滲入,要以一種似乎過分寬泛的標準對材料進行整理,並以列表的方式體現出來,也就是所謂“三表法”(要質臨現表、歧義表和比較表)。第三,就是以此為基礎引入排除程序,根據一些原則把那些非本質的性質排除掉。由此將剩下一個肯定、可靠、真實、有確切定義的形式。這個形式可以被認為是“新工具”的一個初步的成果,在得到這個成果的過程中,人的心靈所起的作用僅僅在於將認識對象進行分離和分解,從各種差異中分離出一個普遍的東西。這顯然已經超出了感覺的範圍,但卻不像種族假象中那種忽視結構和規律的抽象。而通過三表法則可以比較好地迴避洞穴假象。
但是,受到市場假象的警示,培根又意識到“我們既是對於一些單純性質還沒有什麼健固的、真確的概念,那又怎麼能把排除過程進行的準確呢?”這顯然與上述所謂肯定、可靠、確定的形式是相矛盾的。可能這是從“新工具”實際操作的複雜性角度而言。總之,培根在這個形式之上又為“新工具”增加了一個步驟,就是所謂“理智的放縱”或“解釋的開始”,在這個步驟裏,理智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它將對解釋事物的性質做出初步的嘗試。培根的對“熱”的形式的研究就是通過這個步驟完成的。由於理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個步驟裏諸如假設、類比和演繹等方法就開始出現,在關於熱的研究中,培根並沒有嚴格貫徹他的方法,而是先有了相關的假設或猜測,再用各種實例進行確證。所以培根本人對這樣的結果也不甚滿意,因此稱這種解釋為“初步的”,這意味着這種結論仍然要進一步確證,也就是仍然有修改的餘地。意識到這點的培根認為有必要專門為此設計一些“幫助”手段,但是他最終沒有完成這個工作。 [6] 

新工具後世影響

《新工具》一書對於西方哲學、邏輯學、科學學等多種科學的發展產生過大而持久的影響。 [3]  而且,培根的《新工具》思想影響了中國的一批知識分子,比如近代中國的康有為。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海外,看到了科技改變世界的力量,提倡物質救國,他認為培根是實驗學派的先驅,在他所寫的《物質救國論》中表達的清晰明瞭,同時這正是他受到培根的《新工具》的啓發而表達的思想。他也開始反思批判當時的中國過分注重道德哲學,而過於輕視了物質科學,導致了中國的積貧積弱。 [7] 

新工具作者簡介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8] 
參考資料
  • 1.    李昕編著,青少年課外知識全知道[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04,第212頁
  • 2.    文若愚編著,圖説世界文明史 超值全綵白金版[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04,第68頁
  • 3.    金歌等編,中外名著博覽 人文社科卷=WORLD'S CLASSIC INTRODUCTION[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03,第16-17頁
  • 4.    [英] 培根 著.新工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0-01:目錄頁
  • 5.    張一枝;《新工具》:哲學與科學的再解讀[D].東華大學.2007
  • 6.    劉子溪.論培根“新工具”的侷限性[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第6期).
  • 7.    王煥.培根“新工具”——科學的歸納法[J].小品文選刊,2017,(第16期).
  • 8.    盛國榮.弗蘭西斯·培根的技術哲學思想探微[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