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起井亭巷、舊館驛,西至甲第巷,南起許厝埕、新路埕,北至西街。因境內曾有新峯小學而得名。民國時期屬文錦、玉關二保。解放後為新峯街居委會,一九五六年成立新峯街居民委員會。公社化時改為新峯大隊,不久又改為新峯街。文革時更名紅光街,一九八0年恢復新峯街。居民委員會駐地設在三朝巷。
- 中文名
- 新峯社區
- 地理位置
- 福建泉州鯉城區鯉中街道
- 面 積
- 0.2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
- 5497人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景觀之一的“紫雲屏”粉牆,始建五代的鐵爐廟、大哥公、北宋名宦傅伯壽、傅伯成兄弟封地故址(泉州晚報社)等文化古蹟座落於境內。
轄區內的舊館驛巷,巷長約200米,是泉州聞名的古街巷,時人叫它“牛仔驛”。轄區內的古榕巷雖然只有200多年曆史,但小巷裏卻是名人輩出、古蹟甚多,文化積澱深厚。不僅有近代小巷居民從商致富後修建的一系列古宅大厝,而且還有唐代水陸池、南宋皇族遺址、明朝宣德年間泉郡鉅富李育俊(李五)宅院、清嘉慶翰林許邦光府第、“天旌孝子祠”、泉州名祠龔氏宗祠、粘氏宗祠等。轄區內駐有省、市、區機關企事業單位17家,有幼兒園、託兒所各1家、醫療保健中心6處、文體活動中心1處、超市3家等社區服務配套設施。同時旅外鄉親熱心桑梓建設,對社區經濟、社會發展起着積極作用。
轄區內的三朝巷位於泉州舊城區中部,北接象峯巷,南連古榕巷。在開元寺紫雲屏南面拐彎處,南宋時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牌坊,以表彰在孝宗、光宗和寧宗三個皇帝時,歷任丞相之職的泉州人留正。於是牌坊所在的巷就叫做“三朝元老巷”,簡稱三朝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