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安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鳳城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鎖定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鳳城街道辦事處下轄村在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于姓來此建村定居。取“辛勤安村”之意,命村名為辛安。後有李、趙等姓相繼自外地遷來定居。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與辛安公社的辛安村重名,改名為新安村。 新安村位於鳳城街道辦事處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6′,北緯36°44′。
南與陂子頭村相交,東與北窪、西窪村為鄰,西與邵興莊接壤,西北與東遲格莊交界,北與劉家泊村相連,東北與兩甲村相望。西南有垛山,村西、村南、村東有新安河環村流過,故有鎮山、鎮海、月牙河之美傳,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距街道辦事處駐地7.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約1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耕地151.3公頃,其中糧田面積126公頃,果園、菜園面積25.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韭菜、蘋果、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400户,985人。有於、徐、趙、李、王、任、隋、劉、姜、鞠、紀、袁、吳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於、趙兩姓。
中文名
新安村
面    積
6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985人
户    數
400户

新安村大事記

1940年2月10日(農曆正月初三日)日軍佔領海陽城,向東掃蕩返回時住本村1夜,打死村民1人,殺豬、雞、羊無數。 1941年1月國民黨投降派秦毓堂部佔據城裏,徵糧斂財,抓民夫修工事,本村損失嚴重。 1942年8月9日八路軍攻克留格莊。9月16日,秦毓堂部逃離海陽城,本村解放。
1944年1月本村民兵於兆雲等,被日軍抓去強迫運糧。於兆雲等經過周密計劃,在海中殺死押船日軍,將船駛入寨子港,把糧食及其它物品上繳抗日民主政府,受到膠東行署的嘉獎。 1945年5月駐行村的一股日軍夜間竄至鳳城,凌晨包圍本村,槍殺村青救會長於錫仁、區幹部周敏;抓去小學教員高祥軒、區青救會長於學福,在鳳城用刺刀殺死。
1947年11-12月國民黨第五十四師佔據村西垛山制高點,本村村公所及羣眾房屋被毀壞嚴重。 1956年本村第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新安村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海陽城裏解放後,本村即設立完全小學兼中心小學。1947年遷到北窪村,本村只有初小。1948年冬,復設辛安完小。1958年,完小遷至北窪村。1966年,成立了農中。1968年,農中併入北窪聯中。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40人。村黨支部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來村講課,或派人外出學習。村民中獲技術員職稱者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人均糧食300公斤,全村收入21萬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00多輛,摩托車120多輛,電話140部,彩電250多台,電冰箱100多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一到夏季,河水經常氾濫,衝進各家各户。
1964年,村黨支部帶領廣大村民對舊河進行改造。1987年,村集體投資在河的上游建起了水泥橋1座。1990年,又在下游建起了1座漫水橋。1989年後,村統一規劃了街道、房屋建設,多數村民都住上了寬暢明亮的新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0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小病不用上醫院。1978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的不斷髮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投資7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5年,投資8萬元,安裝閉路電視。1990年,投資10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開始用上了自來水。到2000年,全村安裝電話140部,成為電話普及村。

新安村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於志遠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村中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於志遠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帶領村民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隨軍征戰。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本村有黨員20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47名。1979年趙振來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連續5年被評為海陽縣先進黨支部。
1997年後,趙振奎任黨支部書記。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於志遠、趙洪吉、於子安、趙洪禮、於兆清、於兆慶、於炳福、徐文友、於松年、趙振來、於書光、趙振奎。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複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香池、於從生、於書芳、于慧靜、徐文友、於炳福、於全義、趙振奎、於林平。1999年,黨支部書記趙振奎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