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婚別

(唐代杜甫詩作)

鎖定
《新婚別》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新題樂府組詩“三吏三別”中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了一對新婚夫妻的離別,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結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趕赴戰場,新娘雖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樣認識到,丈夫的生死、愛情的存亡,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是不可分割地連結在一起的,要實現幸福的愛情理想,必須作出犧牲。於是,她強忍悲痛鼓勵丈夫參軍,同時堅定地表達至死不渝的愛情誓言。這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結合的作品,既有大膽的浪漫的藝術虛構,又具有現實主義的精雕細琢的特點。全詩模擬新婦的口吻自訴怨情,寫出了當時人民面對戰爭的態度和複雜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戰爭帶給人民的巨大不幸。
作品名稱
新婚別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新婚別作品原文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牀。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1] 

新婚別註釋譯文

新婚別詞句註釋

⑴兔絲:即菟絲子,一種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幹上生長。比喻女子嫁給征夫,相處難久。
⑵結髮:這裏作結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⑶無乃:豈不是。
⑷河陽:今河南孟縣,當時唐軍與叛軍在此對峙。
⑸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習俗,嫁後三日,始上墳告廟,才算成婚。僅宿一夜,婚禮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⑹姑嫜(zhāng):婆婆、公公。
⑺藏:躲藏,不隨便見外人。
⑻歸:古代女子出嫁稱“歸”。
⑼將:帶領,相隨,跟隨。
⑽往死地:指“守邊赴河陽”。死地:冒死之地。
⑾迫:煎熬、壓抑。中腸:內心。
⑿蒼黃:同“倉皇”,匆促、慌張。這裏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煩。
⒀事戎行:從軍打仗。戎行:軍隊。
⒁“婦人”兩句:意謂婦女隨軍,會影響士氣。揚:高昂。
⒂久致:許久才製成。襦(rú):短衣。裳(cháng):下衣。
⒃不復施:不再穿。
⒄洗紅妝: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⒅雙翔:成雙成對地一起飛翔。此句寫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對那些能夠成雙成對的鳥兒的羨慕。
⒆錯迕(wǔ):錯雜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⒇永相望:永遠盼望重聚。表示對丈夫的愛情始終不渝。 [2]  [3]  [4] 

新婚別白話譯文

菟絲把低矮的蓬和麻纏繞,它的蔓兒怎麼能爬得遠!
把女兒嫁給就要從軍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丟在大路旁邊!
我和你做了結髮夫妻,連牀蓆一次也沒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親,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別,這婚期豈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陽去作戰,離家雖然不遠,可已經是邊防前線;
我們還沒有舉行拜祭祖先的大禮呀,叫人怎麼好去把公婆拜見?
我做女兒的時光,不論黑夜還是白天,爹媽從不讓我拋頭露面;
有道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媽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戰場,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間;
多想跟你一塊兒去呀,只怕是形勢緊急,軍情多變。
你不用為新婚離別難過啊,要在戰爭中為國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隨你去,婦女跟着軍隊,恐怕會影響士氣。
唉!我本是窮人家女兒,好不容易才制辦了這套絲綢的嫁衣;
可從現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當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鳥兒都自由自在地飛翔,不論大的小的,全是成對成雙;
可人世間不如意的事兒本來就多啊,但願你和我兩地同心,永不相忘! [2] 

新婚別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官軍步騎六十萬大軍在安陽河北擺開陣勢,史思明親自率領精兵五萬前來迎戰,諸軍望見,以為遊軍,不介意。史思明直前奮擊,李光弼王思禮等大將先跟他們戰鬥,殺傷相半。郭子儀隨後開來,未及佈陣,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對面不見人,兩軍大驚,官軍向南潰退,叛軍向北潰退,甲仗輜重扔滿一路。郭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他原有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東京士庶驚駭,散奔山谷;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吏南奔襄、鄧;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士卒所過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只有李光弼、王思禮整勒部伍,全軍以歸。杜甫離開洛陽返回華州,就在這相州大敗、兵荒馬亂之際。一路之上,他親眼得見戰亂時期人民所遭受的種種苦難,震動很大,印象強烈,憂憤深廣,就寫作了“三吏”“三別”這兩組傳世名篇。這首《新婚別》是“三別”的第一篇。一個人頭晚結婚,次日早上就離家往河陽打仗,詩人揣摩着新娘子此時此境的心情,用她的口氣寫成這首詩。 [8-9] 

新婚別作品鑑賞

新婚別整體賞析

杜甫“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這首詩採用獨白的形式,全篇先後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全詩大致可分為三層,但是這三層並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高,而且每一層當中又都有曲折。這是因為詩中人物的心情本來就是很複雜的。
第一層,從“兔絲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寫新娘子訴説自己的不幸命運。她是剛過門的新嫁娘,過去和丈夫沒見過面,沒講過話。所以語氣顯得有些羞澀,有些吞吞吐吐。這表現在開頭兩句:“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新嫁娘這番話不是單刀直入,而是用比喻來引起的。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這時的心理狀態。兔絲(菟絲)作為一種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絲,它的蔓兒也就不能延長。在封建社會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現在她嫁的是一個“征夫”,很難指望白頭偕老,用“兔絲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貼切。“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這是一種加重的説法。這位新娘子之所以會傷心到這步田地是有原因的。“結髮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瞭這個問題的原因。“結髮”二字,説明這個新娘子對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為這關係到她今後一生的命運。然而,這洞房花燭之夜,卻就是生離死別之時,頭一天晚上剛結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連牀蓆都沒有睡暖,這根本不像是結髮夫妻過的生活。“無乃太匆忙”的“無乃”,是反問對方的口氣。如果是為了別的什麼事,匆忙相別,也還罷了,因為將來還可以團圓,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陽去作戰,將來的事且不説,眼面前,媳婦的身份都沒有明確,妻子也就無法去拜見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禮,新嫁娘過門三天以後,要先告家廟、上祖墳,然後拜見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兩句,點明瞭造成新婚別的根由是戰爭,同時説明了當時進行的戰爭是一次“守邊”戰爭。從詩的結構上看,這兩句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張本。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廣大地區淪陷,邊防不得不往內地一再遷移,而此時,邊境是在洛陽附近的河陽,守邊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門口來了,這不能不讓詩人感到十分可嘆。所以,這兩句也是對統治階級昏庸誤國的譏諷,詩人在這裏用的是一種“婉而多諷”的寫法。
第二層,從“父母養我時”到“形勢反蒼黃”。新娘子把話題由自身進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關心丈夫的死活,並且表示了對丈夫的忠貞,要和他一同去作戰。“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當年父母對她非常疼愛,把她當作寶貝似的。然而女大當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輩子,還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誰就得跟誰。“雞狗亦得將”,就是俗話説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可是新婚之時,“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戰場去,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誰了。想到這些,這讓她沉痛得柔腸寸斷。緊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來決心要隨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牽腸掛肚。但又怕這樣一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復雜。軍隊裏是不允許有年輕婦女的,你帶着妻子去從軍,也有許多不方便,我又是一個剛出門的閨女,沒見過世面,更不用説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為難。”這段話,刻畫了新娘子那種心痛如割、心亂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第三層,從“勿為新婚念”到“與君永相望”。在這裏,女主人公經過一番痛苦的傾訴和內心劇烈的鬥爭以後,終於從個人的不幸中、從對丈夫的關切中,跳了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遠了。“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變哀怨沉痛的訴説而為積極的鼓勵,話也説得痛快,不像開始的時候那樣吞吞吐吐的了,她決定不隨同丈夫前去,並且,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殺敵,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堅貞愛情。這愛情,是通過一些看來好像不重要,其實卻大有作用的細節,或者説具體行動表達出來的。這就是“自嗟貧家女”這四句所描寫的。新娘説,費了許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備辦得一套美麗的衣裳,現在不再穿了。並且,當着丈夫的面,她這就把臉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後,她更沒心情梳妝打扮了。這固然是她對丈夫堅貞專一的愛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貴的,是她的目的在於鼓勵丈夫,好叫他放心地、並且滿懷信心、滿懷希望地去殺敵。她對丈夫的鼓勵是明智的。因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託在丈夫的努力殺敵、勝利歸來上面,才有實現的可能。應該説,她是識大體,明大義的。“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這四句是全詩的總結。其中有哀怨,有傷感,但是已經不像最初那樣強烈、顯著,主要意思還是在鼓勵丈夫,所以才説出“人事多錯迕”,好像有點人不如鳥,但立即又振作起來,説出了“與君永相望”這樣含情無限的話,用生死不渝的愛情來堅定丈夫的鬥志。
《新婚別》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結合的作品。詩人運用了大膽的浪漫的藝術虛構,實際上杜甫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不可能去偷聽新娘子對新郎官説的私房話。在新娘子的身上傾注了作者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別》又具有現實主義的精雕細琢的特點,詩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過曲折劇烈的痛苦的內心鬥爭,最後毅然勉勵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現戰爭環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絲毫沒有給讀者勉強和抽象之感,而顯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並且能讓讀者深受感染。
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也是《新婚別》的一大藝術特點。詩人化身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説話,非常生動、逼真。詩裏採用了不少俗語,這也有助於語言的個性化,因為他描寫的本來就是一個“貧家女”。
此外,在押韻上,《新婚別》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換了好幾個韻腳,《新婚別》卻是一韻到底,《垂老別》和《無家別》也是這樣。這大概和詩歌用人物獨白的方式有關,一韻到底,一氣呵成,更有利於主人公的訴説,也更便於讀者的傾聽。 [5]  [9] 

新婚別名家點評

羅大經鶴林玉露》:《國風》:“豈尤膏沐,誰適為容。”杜詩:“羅襦不復施,對行洗紅妝”,尤為悲矣。《國風》之後,唯杜陵為不可及者,此類是也。
高棅唐詩品彙》:劉雲:曲折詳至,縷縷凡七轉,微顯條達。
馮時可雨航雜錄》:杜子美《新婚別》雲:“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無家別》雲:“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又“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杳眇之極,足泣鬼神。
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無乃”二字,新婦口語、只得如此(“無乃”句下)。鍾雲:五字吞吐難言,羞、恨俱在其中(“形勢”句下)。鍾雲:絕是婦人對男子勉強別離口角(“勿為”二句下)。鍾雲:“對君”二字有意,妙!妙(“對君”句下)!鍾雲:軍中詩,男子要他忠厚,女子要他貞烈,看杜老胸中三代!
許學夷詩源辯體》:《石壕》、《新安》、《新婚》、《垂老》、《無家》等,敍情若訴,皆苦心精思,盡作者之能,非卒然信筆所能辦也。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王深甫曰:此詩所怨,盡其常分而能不忘禮義。周珽曰:起興“兔絲”,願情“雞狗”,羨心“百鳥”,合情理、事勢、節義,以勸勉誓守。如怨如訴,如泣如慕,一腔幽衷,令人讀不得。胡應麟曰:起四語,子美之極力於漢者也。然音節太亮,自是子美語。陸時雍曰:此作氣韻,不減漢魏。“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建安中亦無此深至語。吳山民:“自嗟”一字,含幾許悽側,又極温厚。
王嗣奭杜臆》:起來四句,是真樂府,是《三百篇》興起法。“暮婚晨告別”是詩柄。……“洗紅妝”加“對君”二字,精妙。
黃周星唐詩快》:少陵《新安》、《石壕吏》,與《新婚》、《垂老》、《無家別》五篇皆可泣鬼,而引篇尤為悲慘。
黃生《杜詩説》:此下三題相似,獨新婚之婦,起難設辭,故特用比興發端。《新安吏》以下,述當時征戍之苦,其源出於“變風”、“變雅”,而植體於蘇、李、曹、劉之間。
仇兆鰲杜詩詳註》:陳琳《飲馬長城窟行》設為問答,此“三吏”、“三別”請篇所自來也。而《新婚》一章,敍室家離別之情,及夫婦始終之分,全祖樂府遺意,而沉痛更為過之。此詩“君”字凡七見:“君妻”、“君牀”、聚之暫也;“君行”、“君往”,別之速也;“隨君”,情之切也;“對君”,意之傷也;“與君永相望,志之貞且堅也。頻頻呼“君”幾於一聲一淚。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語淺情深,從古樂府得來。
沈德潛唐詩別裁》:與《東山》“零雨”之詩並讀,吋之盛衰可知矣。“君今往死地”以下,層層轉換,發乎情,止乎禮義,得《國風》之旨矣。
沈德潛《説詩晬語》:少陵《新婚別》雲:“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近於怨矣。
楊倫杜詩鏡銓》:李安溪雲:小窗嚅喁,可泣鬼神,此《小戎》“板屋”之遺調。 [3]  [6] 

新婚別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7
  • 2.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73-174
  • 3.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12-114
  • 4.    徐中玉 金啓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541-544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88-490
  • 6.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973-975
  • 7.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
  • 8.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82-391
  • 9.    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上卷).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58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