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垵水庫

鎖定
新垵水庫位於福廈公路212.5公里處的晉江市磁灶鎮新垵村。1959年12月13日動工興建,由晉江縣水利電力局設計施工,1960年5月工程竣工。是晉江縣的唯一中型水庫。攔蓄南安縣梅溪水,集雨面積12.48平方公里,總庫容178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67.6萬立方米。原設計多年平均降雨量1214毫米,重現期100年一遇,洪峯流量258秒立方米,3天洪水總量392萬立方米。校核重現期為300年一遇,洪峯流量326秒立方米,3天洪水總量496萬立方米。
中文名
新垵水庫
位    置
磁灶鎮新垵村
總庫容
1782萬立方米
集雨面積
12.48平方公里
所屬地區
晉江

新垵水庫大壩和渠道

水庫原設計洪水位32米高程,校核洪水32.35米,正常高水位31.50米,汛限水位30米高程,死水位23米高程。總庫量131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71萬立方米。興利庫底1033萬立方米,死庫容106萬立方米。壩頂高程33.31米,最大壩高23.31米,壩頂長度846米,壩頂寬度5米,主壩壩型為心牆多種土質壩。1979年12月保壩竣工後,壩頂高程為34.50米,最大壩高24米,壩頂長度910米,壩頂寬度4.5米。副壩長度200米,最大壩高3.7米。溢洪道為寬頂堰,堰頂高程31.5米,堰頂淨寬10米,最大泄流量74秒立方米。輸水涵洞是有壓圓管斜拉式,直徑1米,進口高程23米,閘門型式轉動門蓋,最大泄量5秒立方米。洞出口分出南北乾渠2條,南乾渠長5.71公里,北乾渠長3.85公里,總長18.56公里,其中利用溪流入沿江渠9公里。支渠17條,總長15.4公里。南北乾渠設新垵、洋尾抽水機站2處,計75匹馬力。渠道沿線各種建築物125座,灌溉晉江、南安2縣的磁灶、青陽、內坑、官橋4個(鄉)鎮、13個大隊、109個生產隊。

新垵水庫庫區

淹沒耕地2479.81畝,其中晉江縣新垵大隊1026.24畝,南安縣嶺兜大隊1453.57畝。遷移人口1041人。原設計有效灌溉面積1.21萬畝,保灌1.21萬畝,核定後有效灌溉面積1.74萬畝,保灌1.21萬畝,實灌1.3萬畝,保灌1.3萬畝,保證率P=90%為7580畝。庫區可綠化12004畝,可養水面2249畝。 水庫涉及下游磁灶鎮,人口7萬人,耕地8萬畝和福廈公路。

新垵水庫開發管理

1963年,水庫管理處開展綜合經營,利用輸水涵洞出口落差建25匹馬力飼料加工廠,種植水稻、甘薯17.6畝,飼養耕牛、豬、雞、鴨、羊、兔82只,當年總收入1645.61元。1964年6月14日,庫區日雨量達103.9毫米,最高洪水位28.32米高程,發現當庫水位升在28米高程以上,壩左端與原山坡連接地段有滲漏,經保壩加固時在背水坡加厚處理後,現已不再滲漏。1967年大壩發現蟻害,當年曾用人工挖找蟻路和蟻穴,然後補填上土,至1982年未對蟻穴再處理。是年發現輸水涵洞基礎沉陷不均,產生條石斷裂3處漏水,分別在距進水口8.3米、16.75米、21.7米處,當庫水位在27.72米高程時,實測漏水量分別為14.7升/分、2.5升/分、2.5升/分。1979年冬採用環氧樹脂堵塞裂縫,效果尚好。

新垵水庫發展歷史

“文化大革命”期間,水庫管理機構癱瘓,大壩迎水坡被拆去30平方米,壩區山林被砍光,大壩反濾層被某些社員開墾9畝作為自由地,渠道上放水涵破壞63座,排洪閘被毀23座,灌溉面積減少3000畝。 1976年後,水庫管理工作恢復。1978年對工程進行全面整修配套。完成通訊線路2條11公里,防汛公路2條3.5公里,至1980年完成石渠化40.5公里。 1977年2月底,經福建省水利電力局核定,新垵水庫保壩工程列為1978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並經晉江縣縣委研究,由晉江縣水利電力局進行保壩設計。保壩設計重現期為100年一遇,3天雨量H24=354毫米(H24,為24小時降雨深度),洪峯流量Q24=191秒立方米(Q24,為24小時洪峯流量),3天洪水總量W24=395萬立方米(W24,為24小時總的來水量)。校核重現期為1萬年一遇,3天雨量1000毫米,洪峯流量488秒立方米,3天洪水總量1140萬立方米。保壩後,校核洪水位34.39米,設計洪水位32.65米。1979年12月經福建省水利電力廳審批保壩加固防洪標準以500年一遇設計,以1000年一遇校核,現已達到中型水庫的防洪規定標準。
到1987年,主體工程總投資182.8萬元,完成總工程量81.7萬立方米,花勞動力435萬工日,使用鋼材14噸、水泥290噸、木材5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