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型工業化

(發展經濟學概念)

鎖定
新型工業化是發展經濟學概念,指知識經濟形態下的工業化,增長方式是知識運營,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態化是其本質特徵。 [1-2] 
新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 [3] 
中文名
新型工業化
外文名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特    點
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
目標要求
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
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戰略

新型工業化定義

知識經濟時代,沒有經過傳統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可以直接通過新型工業化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趕超戰略,避免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使它們不再重複那些污染工業、高耗能工業和剝削性經濟,藉助知識文明儘快直接達到工業文明的繁榮,使之後來居上——既保持迴歸自然的特色,又享受工業文明 [1-2] 
範疇定位
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季鑄教授認為,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是以勞動要素資本要素為基本要素的工業生產替代以勞動要素、土地要素為基本要素的農業生產的蜕變過程。在工業化過程中,隨着科學技術進步新型工業形態也不斷出現,機械工業冶金工業、電氣工業、化學工業電子產業信息工業智能工業,如此等等,而每一次科學技術進步形成的新型工業都是對舊工業的揚棄和改造。今天,新型工業化是21世紀的工業化,機械工業、冶金工業、電氣工業、化學工業這些都已經屬於19、20世紀舊的工業,電子產業、信息工業也是20世紀後期的工業,屬於半新工業,真正的新型工業是在信息工業基礎發展起來的智能工業,一種以人腦智慧、電腦網絡物理設備為基本要素的新型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因此,21世紀中國要推行的新型工業化應當是智能工業,這是新型工業化的高級標準。除此而外,建立在綠色發展理論上循環工業也應當是新型工業化的組成部分,凡是資源環境的工業都是新型工業,而不論其行業,這是新型工業化的低級標準。由此可見,21世紀中國新型工業化將同時向智能、循環兩個目標邁進。那些沒有智能、不能循環的工業是舊型工業,不是新型工業。未來,中國將不斷淘汰提升舊型工業,推進新型工業,從而將工業化推向更高水平。一方面,將中國工業推向世界經濟領先地位和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將資源環境消耗的舊工業提升為循環發展的新工業。

新型工業化目標要求

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隻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誌和落腳點。

新型工業化技術基礎

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誌。

新型工業化關係處理

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

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圍繞新型工業化,中國將有更多推動科技創新、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和綠色低碳的政策出台。 [4] 

新型工業化發展方向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
3.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黨工業化理論的新發展。這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和全球競爭而提出的適時方針。按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的解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點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應該説,這是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後發優勢的現實選擇:即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新型工業化戰略部署

黨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主要內容是:
大力推進產業升級
通過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為此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並以此改造傳統產業,振興裝備製造業,繼續發展基礎設施,全面發展服務業。重點談談服務業,服務業包括四個方面:產業服務業、企業服務業、家庭服務業個人服務業。這四種服務業在我國有巨大的潛在需要。例如產業服務業需求就很大,那些從石化產業中剝離出來而上市的生產型石化企業,需要有專門為其服務的企業,而那些在重組中分離出來的石化續存公司,恰恰是具有專門為生產型石化企業服務的功能,因而石化產業的產業服務要求,為石化服務業創造了極大的就業機會。又例如,企業有着諮詢、培訓等方面的巨大服務需求,會創造很大的就業機會。再例如,家庭需要有健康服務、日常家庭生活服務、家庭教育服務等需求,個人需要有工作性服務及生活服務需求等,這些都創造了很大的就業機會。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服務業,以服務業的充分發展,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就業問題。
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從我國從實際出發,處理好三大關係:一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係。我國有龐大的傳統工業,相當一部分具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們應當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使傳統產業儘快提高水平,發揮更大作用。二是處理好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係。既要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又要發揮比較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三是處理好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的關係。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發展虛擬經濟要為促進實體經濟服務,並防止脱離實體經濟過度發展虛擬經濟。
堅持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
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是我國的兩大基本國策,實施以來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是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制定和完善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優先發展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以體制創新推進科技創新。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建立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新型科技管理體制。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知識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業成為科研開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一套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及人才彙集機制。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必須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質量。實施人才戰略,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多、人均資源不足以及長期粗放經營,我們必須在收入水平較低、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要下大力氣解決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後的高收入階段才面臨的資源和生態問題。過去粗放經營,伴隨高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顧生態和環境的發展路子已難以為繼,今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發展節水工業、節水農業,建設節水型社會。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戰略資源儲備。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國家和全社會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恆地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強化城鄉環境污染治理。發展環保產業,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健全環境、氣象和防災減災監測體系。
協調城鄉關係,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當初發展鄉鎮企業,“村村點火、户户冒煙”,對於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主要是由於生產力佈局分散,要素集中度過低,無法實現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必須轉變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把城鎮建設、鄉村建設、項目建設結合起來,用城鎮的人氣和基礎設施帶動鄉村的發展,通過鄉村的發展帶動項目的引進和建設,在通過項目建設促進鄉村和城鎮的發展。這樣良性互動,既有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又有助於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節選自《應用寫作》雜誌2008年第10期《關於“工業強市”戰略的幾點認識》)

新型工業化推進改革

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是單純的思路問題,更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無論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是兩大戰略的實施,必須由兩大動力推動,一是內部動力—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最為重要的是使經濟制度經濟政策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相適應。產權“大鍋飯”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貧窮和愚昧同樣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建立新的激勵機制,必須推進產權的人格化和經濟的自由化,必須進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業企業具有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先進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必須使工業企業和相關產業具有采用信息技術的迫切慾望,必須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消費者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為此,必須進一步清除仍然存在的體制性障礙,確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把動力建立在保護合法財產和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必須適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勞動者報酬消費基金GDP中的比重,消除絕對貧困,把需求的慾望和能力建立在有足夠支付能力的基礎上。
二是外部動力—開放,開放要有新局面。中國最大的500家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和食品加工等行業,其中資金技術密集型的企業銷售額佔這500家企業總銷售額的比重達83%以上,大大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面臨的現實挑戰就是即將加入WTO所帶來的外來競爭加劇。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心已經從引進外資轉變為與世界經濟接軌。其中,一是要通過技術改進和要素優化重組提高重要基礎產業國際競爭力;二是完善市場競爭規則,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三是發育產權市場化和推進要素的市場化進程;四是加快與國際大資本的產權融合,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