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地島

(俄羅斯西北部北冰洋沿岸島嶼)

鎖定
新地島(俄語:Новая Земля;英語:Novaya Zemlya),俄羅斯北冰洋沿岸島嶼。位於巴倫支海喀拉海之間。整座島嶼的長度約在1000公里左右,寬度約在40–110公里左右,整座島嶼的總面積約有8.2萬平方公里,約為中國海南島的兩倍。
新地島並不是一個獨島,而是由馬託奇金沙爾海峽分成了南、北兩個主要島嶼和諸多小島,南端的庫索瓦地島隔喀拉海峽瓦伊加奇島和北亞大陸相望,島上多山陡峭,地形北高南低,且海拔都比較低。其中兩座主島分別命名為“尤茲尼島”和“謝韋爾內島”, [5]  面積分別為33300平方千米和48900平方千米,加上其它小島,面積共計82600平方千米。
新地島羣島為烏拉爾山系向北延續部分,因此大部分為山地,由火成岩沉積岩組成,包括石灰岩和黏板岩。地形呈多山、多峽灣,最高點在北島西岸,海拔1590米。
新地島隸屬於俄羅斯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管轄。居民稀少,主要從事捕魚和獵取北極狐海豹海象等。夏季沿岸棲息大量海鳥。島上建有北極觀測站 [4-5] 
新地島因其特殊的地質地形條件被蘇聯選為理想的核試驗場所。1954年到1990年期間,在新地島共計進行了132次核試驗。1990年後,根據蘇聯和俄羅斯的國際義務,新地島未再進行核試驗。2021年6月6日,俄羅斯在新地島進行非核試驗,以確認國家核武庫的可靠性。 [3] 
中文名
新地島
外文名
俄語:Новая Земля英文:Novaya Zemlya
所屬位置
俄羅斯聯邦
人口數量
2716人
面    積
82600 km²
海    拔
1590 m
地理位置
巴倫支海喀拉海之間
氣候類型
極地氣候

新地島簡介

新地島在北半球的紅色位置。 新地島在北半球的紅色位置。
新地島南、北兩大島之間是馬託奇金沙爾海峽,寬僅1.6–2.4千米。南端的庫索瓦地島隔喀拉海峽瓦伊加奇島和大陸相望。總面積為82600平方千米。羣島為烏拉山系向北延續部分,因此大部分為山地,最高點海拔1590米。氣候嚴寒,島中未覆冰的地帶大多為以沼地為主的苔原,其間的谷地則有灌木生長。島上有旅鼠北極狐海豹海象等動物,偶爾可見到北極熊。新地島最遲在中古時代便為人所知,但18世紀、19世紀時才被開墾,現有人口28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

新地島地理位置

北冰洋俄羅斯西北部羣島,介於巴倫支海喀拉海之間,羣島為烏拉爾山系向北延伸部分,大部為山地,最高點海拔1590米。屬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管轄。新地島主要由南北兩大島組成,加上另外一些小島,從東北向西南延伸1000多千米,總面積8.26萬平方千米。南北兩大島之間是馬託奇金沙爾海峽,寬僅1.6–2.4千米。南端的庫素瓦地島隔喀拉海峽瓦伊加奇島及大陸相望。

新地島極地氣候

因為靠近北極圈,屬於高緯度地區,受寒流影響,新地島約有四分之一的土地都覆蓋着冰蓋,其中最深處約有300米,是俄羅斯境內冰蓋最厚的地區之一。整個島嶼都屬於極地氣候,遍佈永久凍土層。北島的大部分和南島的一部分為極地荒漠帶,南島部分為極地苔原 [3]  氣候嚴寒且乾燥,多霧和大風。 冬季平均温度為-16℃~-22℃,夏季2℃~7℃,多霧和強風。

新地島開發設想

19世紀末,烏赫託姆斯基(1829.10.30-1909.11.29,於1889年生日當天晉升海軍中將)第一次考慮了使用新地島羣島的前景,而該羣島是瓦蘭吉亞人在11或12世紀發現的。俄羅斯的探險隊已經徹底探索了新地島,但沙皇政府的國家利益並沒有延伸到這麼遠。 [6] 
1883年,烏赫託姆斯基撰寫了重要著作《Новая Земля新地島》。他提議:為了防止當地民族的滅絕,可以通過在島上建立永久居民地並讓楚科奇人在這裏定居,這樣手工業和貿易也隨之復甦。他甚至還大膽幻想在新地島建造一條80俄里長的鐵路。 [6] 

新地島開發歷程

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島上有了一個工業貿易辦公室,業務幾乎遍及整個羣島。此外,島上還有一所寄宿學校、一所醫院、一個郵局、一個警察局和極地文化中心,共有300名居民住在新地島。 [6] 
1942年8月,蘇聯建立了新地島海軍基地,隸屬於白海區艦隊。基地有由動員民船改裝的護衞艦、掃雷艦和護衞艇共15艘,還有1個殲擊機大隊和6架МБР–2水上飛機(機場1942年建立)負責搜索潛艇和漂雷,此外還有海岸炮兵和高射炮兵部隊,在保衞蘇聯北極地區和內海護航運輸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6] 
在整個二戰期間,新地島的漁民冒着會遭遇德軍潛艇的危險進行捕魚。 [6] 

新地島核試驗

新地島目標選址

新地島核試驗場是前蘇聯重要的核武器試驗場之一,蘇聯解體後歸屬俄羅斯。由於它位於俄羅斯北部的喀拉海巴倫支海之間,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屬於花崗岩地質結構,是理想的大當量地下核試驗場地。 [3] 
1954年7月31日,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一項決議,關於在新地島建設700項目,即後來更廣為人知的新地島(北方)核試驗場,如今的俄羅斯聯邦中央試驗場。 [6] 
維護試驗區的責任分配給了蘇聯海軍,包括科研人員、工程服務人員、特殊用途船舶大隊、救援人員、運輸中隊和其他單位。起初,在巴倫支海的Нокуев諾庫耶夫島附近進行一次水下核爆炸。然而海軍司令部認為,需要一個永久性的訓練場,於是將其放置在新地島。 [6] 
Черная切爾納亞灣、馬託奇金沙爾海峽南部海岸和Сухой Нос蘇霍伊諾斯半島都曾進行過核試驗。 [6] 

新地島試驗指令

1架從科拉半島Оленья奧萊尼亞機場起飛的圖–16遠程轟炸機將在新地島上空準確地投擲1枚一枚氫彈。為了可靠性,轟炸機會首先在Маточкин Шар馬託奇金沙爾地區上空進行空投試驗。氫彈採用РДС-37核彈頭,爆炸當量160萬噸。與往常的核武器試驗一樣,這架轟炸機由2架航線來回飛行的戰鬥機陪同飛行,既是為了護航,也是為了防止突發事件,比如轟炸機機組人員不聽指令,則會擊落轟炸機。 [6] 

新地島試驗歷程

試驗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9月17 日,當時海軍總參謀長、海軍上將福金簽署了一項關於在新地島駐紮特別安全軍事單位人員的指令。 [6] 
截至1991年,在新地島試驗場共進行過130次核試驗,88次為大氣層核試驗,39次為地下核試驗,3次為水下核試驗,以及其他核試驗數十次。 [3]  各種級別的核導彈也在新地島進行了測試。
據統計,1955–1990年的35年間,蘇聯在新地島大氣層(到1962 年底)、水下和地下共進行了224次熱核爆炸,總當量達到2.6534億噸。 [6] 
其中,從1963年《部分禁試條約》簽訂,至1980年代之前,前蘇聯平均每年在這裏進行兩次百萬噸以上的地下核試驗,其中有兩次爆炸的威力最大,當量均接近6000萬噸。
1955年9月21日,新地島進行第一次核試驗。目的是採集水下核爆炸對潛艇、水面船隻、軍用設備和岸邊設施的影響數據,以及水下核爆本身的物理學數據。試驗場的平均水深為35米,最大水深為70米,使用РДС-9(3500噸當量)核彈頭。出於可操作性、安全性等多種考慮,這次試驗由掃雷艇使用專用拖曳設備在12米水深拖曳核彈進行。結果是掃雷艇本身被炸得粉碎,一艘距離300米的曾參加過一戰的諾1維克型烏里茨基號驅逐艦在核爆中沉沒,其它目標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實驗結果得出的數據,對於水面艦艇,距離300–400米,沉沒;距離500–600米,嚴重損壞;距離700–800米,中等程度損壞;距離1200–1300米,輕微程度損壞。對於潛艇,距離400–500米,嚴重損壞;距離700–800米,中等程度損壞。 [6] 
1957年10月10日,新地島試驗場進行T–5魚雷的第二次水下核試驗。這次實驗不僅要測試水下核爆炸對於大氣和海軍目標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要測試由潛艇直接發射核魚雷的可靠性。本次試驗的發射平台是北方艦隊獨立潛艇第73大隊的一艘613型潛艇,它先進行了三次沒有核裝藥的同類魚雷發射(其中一枚發射失敗),隨後在10千米距離處向停泊在試驗場內的水面船隻發射了裝核彈頭的T–5魚雷,彈頭當量為10000噸,爆深35米。核爆當場擊沉了2艘驅逐艦、2艘潛艇和2艘掃雷艦,另外3艘艦艇(1艘驅逐艦和2艘潛艇)受損,距離爆心距離650–700米;1艘距離爆心950米的掃雷艦基本沒有受損。蘇聯海軍由此認可了T–5核魚雷的表現,並於1958年正式列裝。 [6] 
1961年10月,在新地島附近的Коралл珊瑚演習中,蘇軍1艘 641型潛艇發射了2枚採用自主特別戰鬥部的T5核魚雷。第一次為水下發射,當量4800噸;第二次為水面發射,當量1.6萬噸。
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中,蘇聯參與行動的4艘641型潛艇都攜帶了T–5型魚雷,主要用於打擊水面目標,或在必要時打擊沿海設施。 [6] 
1961年9月,一枚Р–11М戰術核彈道導彈從自行火炮中發射(戰鬥部威力6000噸TNT)。1962年9月8日,從赤塔附近向新地島發射了一枚中程戰略核導彈Р–14。 [6] 
1961年10月30日的那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5800萬噸TNT量級的“赫魯曉夫炸彈”試驗。這是在新地島進行的蘇聯有史以來、也是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核武器爆炸實驗,由蘇聯國務委員帕拉夫斯基、戰略火箭軍司令莫斯卡連科元帥親自組織、觀摩。 [3] 
當天一大早,蘇聯國務委員帕拉夫斯基、戰略火箭軍司令莫斯卡連科元帥親自趕到試驗場觀看這次核試驗,重達26噸的“大伊萬氫彈(代號沙皇炸彈АН602,又名А602ЭН)被裝進了一架由利亞斯尼科夫駕駛的圖–95戰略轟炸機,從距離試驗場1000千米外的摩爾曼斯克的奧列尼機場起飛,11時32分,“大伊萬”在試驗場上空15000米高空投擲、數分鐘後在4500米高度爆炸。圖–95以最快的速度離開了投彈地點,並在氫彈爆炸前飛出了250公里。爆炸後發出的耀眼紅光直刺駕駛艙。所幸的是,機組人員已事先戴上了墨鏡。飛機繼續逃逸,可是衝擊波來勢更快,將飛機一會兒拋上,一會兒拋下。身後形成了一個新地島居民誰也未曾見過的令人失魂落魄的蘑菇雲迅速膨脹並盤旋上升,直入大氣層。核爆炸後,4000公里內的飛機、導彈、雷達、通訊等設備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6] 
利亞斯尼科夫和試驗場負責人庫德里亞採夫後來回憶當時的爆炸情景:“我們看到一道強烈的光,感覺比100萬個太陽還要亮。儘管爆炸中心離試驗場指揮所和飛機已經有250公里,但大家的眼睛還是感到一種強烈刺激的灼熱。爆炸發生時,轟炸機與艦艇、地面的無線電聯繫全部中斷,一小時後才恢復,電磁擾動三次傳遍全球”。
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關閉後,新地島則成為蘇聯唯一的核試驗場。1990年10月5日,蘇聯在新地島進行了一次核試驗,遭到北歐國家的強烈反對,迫於國際的壓力,蘇聯遂於1991年宣佈暫停核試驗。 [2]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仍保持暫停核試驗。 [1]  90年代以來,因為暫停試驗,該靶場沒有經歷過一次核爆炸
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泄漏,導致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大批民眾都反對蘇聯在新地島上進行核試驗。 [3] 
2021年,俄羅斯宣佈重啓新地島的核試驗,進行新的核能開發。6月6日, 據俄羅斯衞星網,負責核武器管理的俄羅斯國防部第12總局局長伊戈爾·科列斯尼科夫少將稱,俄羅斯將在新地島羣島進行非核試驗,以確認國家核武庫的可靠性。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