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加坡歷史

鎖定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
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脱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1] 
中文名
新加坡歷史
外文名
History of Singapore
首    都
新加坡市
官方語言
英語、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主要民族
華人、馬來人、印度人
國家領袖
李光耀
哈莉瑪·雅各布
李顯龍
主要宗教
佛教
道教
伊斯蘭教
基督教

新加坡歷史早期文明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2] 
室利佛(三佛齊)自683年間征服巨港之後崛起,國內統治成功之後便稱霸蘇門答臘全島,繼而向周圍擴張,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 [3-4]  由於三佛齊連年征戰,國力不斷削弱。11世紀,南印度注輩國勃然興起,大舉東征,攻佔三佛齊首府巴林邦,逼其遷都詹卑。新馬地區單馬令屬國也乘三佛齊衰弱之機紛紛擺脱其羈絆。在此期間,三佛齊的一位王子名叫聖多羅伏多摩(桑尼拉烏他瑪),在其岳母即廖內島女王的資助下,1299年來到新加坡島建立僧伽補羅國( 又譯新加坡拉),梵文意為“獅子城堡”。新加坡拉王朝立國百年,因其北方受到暹羅的威脅,南方又遭爪哇虜掠,王位傳至五世,遂為麻諾巴歇所滅(新加坡戰役)。 [5-6] 
14世紀末,室利佛逝國的王室後裔拜裏米蘇拉來到新加坡,但是不久之後,因得罪暹羅大城府王國,導致對方派藩屬彭亨出兵討伐淡馬錫拜裏米蘇拉不敵逃到馬六甲,改五嶼地名為滿刺加,建立了馬六甲王國(滿刺加、麻六甲)。1414年, 拜裏迷蘇拉國與蘇門答臘波散王國的公主結婚, 並改信伊斯蘭教, 招徠許多穆斯林到滿刺加經商。由於馬六甲王國地處馬六甲海峽,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很快就發展成為東南亞國際貿易中心和東西方交往轉口站。 [6] 
隨着葡萄牙與荷蘭人的到來,及亞齊的崛起,新加坡捲入區域博弈中,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燬了河口的據點。1600至1700年,新加坡逐漸沒落。 [7] 

新加坡歷史英屬時期

新加坡近代史肇始於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 [2]  新加坡作為自由港 [8]  吸引了來自周邊各國的移民。新加坡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以華人為主,包括馬來人、印度人和歐裔人等在內的多元種族的東南亞商貿樞紐。 [9-12]  1821年,首批移民的中國帆船廈門開抵新加坡。到1836年,新加坡的華僑人口增13749人。 [13] 
英國統治新加坡初期,為了使各族裔能自行管理族內事物,曾執行了一段時間的甲必丹制度,就是各民族首領直接監督,由頭人向駐紮官負責的制度。1826年,新加坡與馬六甲合併為海峽殖民地時,甲必丹制度1826年11月廢除,新加坡開始有了自己的司法制度。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 [12] 
殖民統治者時期,殖民者對新加坡族羣實行的是“分而治之”的種族隔離政策。 [14]  殖民時期,新加坡各族羣團體間都有很明顯的經濟、勞工分界線,各自居住在彼此獨立的空間區域,職業和學校中, [15]  華人社會處於半自治狀態。 [16]  官吏、駐軍和商賈主要是英國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華人包括富商、內地農民和勞工。馬來人通常是漁夫和船伕,並擔任巡邏警察 [17] 
1820年至1840年,新加坡作為港口城市飛速發展。蘇伊士運河在開通後,新加坡成為連接歐洲和中國的最短路程,大大提高其國際戰略地位。1931年至1947之間,本地出生人口開始超越移民人口。

新加坡歷史日據時期

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佈無條件投降,日軍陸軍第25軍佔領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由於華人對日本的頑強抵抗,激起日本人對華人族羣的整體仇恨 [18]  。日本人佔領新加坡之後,支持馬來人並利用告密政策,鼓勵馬來人告密華人和殺害華人,拉大了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隔閡和仇恨。 [19]  日本統治新加坡的時間裏,新加坡民生凋敝、人口傷亡慘重。 [17]  集體屠殺的地點有20多處,被殘酷殺害者達25000多人, [20]  是新加坡開埠來的大浩劫。 [21]  另一方面,日軍採取各種手段瘋狂搜刮人力,以補充在戰爭中的軍力和勞力的不足。僅在為日軍擴大侵略需要而修建的“死亡鐵路”中,就從新加坡和周邊國家徵募了15萬民工服苦役,其中“有一半人員被摧殘致死”。 [22]  日本對新加坡採取了瘋狂的經濟掠奪政策, [23]  “人們繳納的徵税税率,在日本統治期間增加了40倍” [22]  [24] 

新加坡歷史自治階段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 [25]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 [26]  ,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1954年11月21日,人民行動黨正式成立。 [2] 
1947年,新加坡有華人72.95萬人,約佔總人口的77.8%,是新加坡華族佔總人口的最高比例。1949年以後,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幾乎完全停止,新加坡的華人移民主要來自馬來亞 [27-28]  [29]  1951年,英政府修改華校中學制度,此舉導致了1951年大罷考事件,南洋大學於1955年在創立。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2] 
1958年8月,英國國會通過了《新加坡國家法令》,新加坡從此實現了完全自治,英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宣佈緊急狀態等權力。 [1]  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5月30日,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2]  [30]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佈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離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1-2] 

新加坡歷史新馬合併

新馬合併時期新加坡
新馬合併時期新加坡(4張)
組建馬來西亞聯邦後,新加坡民族主義並未終結,隨着與馬來西亞執政黨之間摩擦的加劇而進一步高漲,直接推動其建立獨立主權國家主張的提出與實現。 [31] 
合併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
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税收從4成增加到6成後升温,同月,中央政府宣佈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32]  。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 印尼和菲律賓就與其斷交,尤其是印尼堅決抵制該聯邦的成立。由於印尼是新加坡最大貿易伙伴,印尼的斷交使新加坡經濟遭受嚴重損失。 [33]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衝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 [34] 
人民行動黨成立後提出了“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口號,這與當時巫統的領導思想相違背。由此,導致1964年7月21日爆發了巫華暴亂(黑色星期二) [35-36]  ,同年的9月2日,芽籠地區發生了巫華衝突 [37]  [17]  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認為解決兩個族羣衝突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於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離馬來西亞, [38-39]  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 [2] 

新加坡歷史單獨立國

被李光耀改造以前的新加坡
被李光耀改造以前的新加坡(13張)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共同簽署《東南亞國家聯盟宣言》,除了主權糾紛,其它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 [40-41]  ,1961年的居民區火災導致大批人員失去家園,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各種族之間存在着較大的隔閡,民族間關係緊張,衝突、矛盾時有發生 [42]  等問題。
1966年2月,新加坡工藝學院附近發生暴亂。除了和東南亞鄰國保持良好的關係外,新加坡還積極地向外發展,引進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外資和企業,用大國的勢力來均衡新加坡的外交威脅 [43]  [17]  [44-45]  1967年4月,新加坡與印尼完全實現了關係正常化。 [46] 
新加坡開始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1949~1965年,新加坡總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增長率在28‰~48.8‰間,總人口從1950年的102.2萬人增加到1965年的188萬人。 [47]  1966~1986年,總人口增長幅度明顯趨緩,人口增長率在13‰~23‰之間,1966年起,新加坡政府開始實行抑制生育政策 [47] 
為了以國家認同取代種族認同,新加坡政府延續殖民地時代偏重英文的政策,大力發展英文教育,加強英語在政府、商業、資訊、社會等各方面的運用。 [48]  政府重視英文的政策迫使家長紛紛為孩子選擇英校,最終導致華校解體。華文兩大報《星洲日報》《南洋商報》於1983年強制合併。 [49]  1987年,政府實施統一源流的教學,推行以英文為教育媒介語、母語為第二語言的雙語教育政策,並且讓中文大學-南洋大學與新加坡大學合併,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 [50]  20世紀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開始推行講華語運動,80年代設立中學儒學課程,90年代宣佈新的華文教育政策。 [51] 
現代新加坡
現代新加坡(7張)
亞太和區域社會經貿格局的改變,促使新加坡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對其文化政策進行調整,改以多元文化政策以取代建國前期推行的抑制種族文化政策,鼓勵各民族保留和發展自己的文化與傳統。 [52] 
20世紀80年代中期,新加坡開始着手進行税制結構的調整,試圖降低所得税的税率,進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大幅度調整了政府的税收結構。1982年開徵外國勞工税,1994年4月1日開徵貨物與勞務税。 [53]  新加坡充分發揮馬六甲海峽地緣優勢,成為世界最大的煉油中心和石油交易市場之一。 [54]  新加坡社會的繁榮與穩定及利益多元化傾向使非政府組織大量湧現,如新加坡自然協會、婦女行動和研究聯合會 、伊斯蘭教專業人士聯合會等。 [55]  為達到族羣融合的目的,1989年3月,新加坡政府出台了族羣融合政策 [56]  [57]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新加坡高等教育在規模上得到很大的擴展; [58]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新加坡政府開始通過政策手段大力推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 [59]  [60] 
新加坡政府為彌補因低生育率而導致的人口數量不足、平衡種族結構和發展高新產業,採取大規模引進高素質移民的國策。從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不斷提出吸引優質勞動力的計劃。1977年,新加坡推出國外人才居住計劃。1990年10月3日,中新建交後,中國人開始大規模湧入新加坡。 [29] 
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 [2] 
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 [61]  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 [2] 
2004年8月,李顯龍接替吳作棟出任總理,並於2006年5月、2011年5月和2015年9月三度連任。 [1] 
參考資料
  • 1.    新加坡國家概況   .中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18-05-17]
  • 2.    新加坡歷史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05-17]
  • 3.    《諸蕃志》: “其國在海中,扼諸番舟車往來之咽喉… … 若番舶過不入, 即出船合戰, 期以必成, 故國之舟軸揍焉。”
  • 4.    《諸蕃志》: “ 三佛齊間於真臘、閣婆之間, 管州十有五。… … 蓬豐、登牙儂、凌牙斯加、吉蘭丹、佛羅安、日羅安、潛邁、拔沓、單馬令、加羅林、巴林馮、新施、監蓖、蘭無裏、細蘭皆其屬國也” 。
  • 5.    新加坡拉二世王統治時, 元朝人汪大淵正在新加坡親眼看到逞羅海軍“ 七十餘艦來侵單(淡) 馬錫, 攻打城池, 一月不下, 閉關而守, 不敢與爭” 。幸而中國派往爪哇的使臣途經於此, “ 逞人聞之乃遁” 。
  • 6.    潘黎明.新、馬古史勾勒:《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 (1) :30-35
  • 7.    D.K.巴西特,蘇芸若,施雪琴.歐洲勢力對馬來半島的影響(1511--1786年):《南洋資料譯叢》 ,2013 (2):22-34
  • 8.    (英) 康斯坦絲·瑪麗·藤布爾斯. 新加坡史[M]. 歐陽敏,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3.33:萊佛士向新加坡商人保證:“任何出於政治上和經濟上獲利的考慮都不能動搖這些廣泛的自由主義原則……新加坡將長期、永久是個自由港,不會冒險阻礙自身未來興旺發展的危險對貿易或工業徵税。”
  • 9.    聶德寧.中國與新加坡的早期貿易往來:《近代史研究》,1997 (1) :83-98
  • 10.    約翰. F. 卡迪著、姚楠等譯: 《東南亞的歷史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1頁:在每年由中國帆船輸往新加坡的大量貨物中,包括14萬枚西班牙銀元,這是新加坡開埠初期使用了幾十年的主要通貨之一。
  • 11.    Wan lin - ken: " The Trade of Sin gapore,1819—1869", Jour nal of Malayan B 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 y, Vol. Ⅲ, Part.4,1960, p.106. (黃麟根:《新加坡的貿易, 1819— 1869 年》, 《皇家亞洲學會馬來分會會刊》第33卷第4部分, 1960年,第106頁):1835年,新加坡的對外貿易總額已達1344236元,其中,中國帆船與新加坡的販運貿易額為635415元,幾乎佔當年新加坡對外貿易總額的一半。
  • 12.    李勇.族譜與新加坡“福建人”方言族羣移民史研究:《世界民族》,2010 (1):53-60
  • 13.    宋旺相: 《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新加坡: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1993年,第18~19頁。
  • 14.    (英) 康斯坦絲·瑪麗·藤布爾斯. 新加坡史[M]. 歐陽敏,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3.20:萊佛士在新加坡待的時間不長,但從一開始就對新加坡作了規劃:各個社區分開聚居,分別由各自的頭人管理。
  • 15.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Singapore, Singapore: Longman Singapore Publisher Limited,1984pp157-161.
  • 16.    吳鳳斌. 東南亞華僑通史[M] .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54-72
  • 17.    李京樺.新加坡族羣關係演變(1819—1965年):《貴州民族研究》, 2016 (12):23-29
  • 18.    1942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檢證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剷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樟宜、榜鵝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
  • 19.    李光耀. 李光耀回憶錄[N]. 新加坡:新加坡聯合早報,1998.155:日本人實行恐怖統治,逼使人人彼此監視,家家相互告密,使人們對鄰居都不敢信任。為了防範一個共同戰線的形成,日本人煽動各社團之間的潛在猜忌,挑撥民族的相互敵對,對待中國人更是殘酷無比。
  • 20.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新加坡簡史》編寫組: 《新加坡簡史》,商務印書館,1978年,第34頁。
  • 21.    (台灣)陳烈甫:《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313頁。
  • 22.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新加坡簡史》編寫組: 《新加坡簡史》,商務印書館,1978年,第36頁。
  • 23.    H .F .Pearson :《Singapore:A Popular hi story (1819 -1960)》, 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Ltd ., Singapore, 1961 , P146 :日軍統治“對新加坡經濟的影響是災難性的。所有的食物, 尤其是大米, 都依靠進口。……那兒沒有貿易、沒有利潤、沒有大米” 、“比飢餓更甚的是壓迫。日本人用恐怖手段進行統治, 讓人民互相檢證, 導致家庭與家庭互相舉證, 直到沒有人能夠相信自己的鄰居”。
  • 24.    C·M·特恩布爾:《新加坡史:1879 -1975》, 新加坡, 1985年版, 第190 -194頁:“日軍佔領新加坡後, 對新加坡人犯下了滅絕種族的大屠殺的罪行”。
  • 25.    1946年1月,英國頒佈“馬來亞新政制”白皮書,規定將馬來各邦與檳榔嶼、馬六甲合併為“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成為英國單獨的殖民。
  • 26.    《Singapore :An Illust rated History (1941 -1984)》, 新加坡文化部資料組編, 1984年版, 第53頁:宗主國英國對日軍殘暴的軍事統治無能為力, 使其在新加坡人民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經歷了戰爭和三年半的日據時期, 新加坡人不再認為英國是不可戰勝的, 新加坡人不會再象戰前一樣對英國的統治默默臣服。
  • 27.    蘇瑞福著,薛學了、王豔等譯,莊國土、薛學了審校:《新加坡人口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9~30頁:雖然缺少從中國來的移民,但新加坡大量接受從馬來西亞來的華人移民,以保持種族比例的穩定。到1990年,新加坡華族人口為2252700人,仍約佔3016400總人口的74.7%。
  • 28.    Saw Swee-Hock,Th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7,中譯本: 蘇瑞福著,薛學了、王豔等譯,莊國土、薛學了審校《新加坡人口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9頁:到1980年,出生於中國的華人大多是1949年以前就定居新加坡的,僅佔所有國外出生人口總數的35.9%,佔新加坡總人口的7.8%。
  • 29.    謝美華.近20年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及其數量估算:《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0 (3):52-59
  • 30.    沈燕清.英國在馬來西亞聯邦建立及分裂中的角色分析:《東南亞南亞研究》 ,2005 (2):46-51
  • 31.    胡若雨.試論民族主義與新加坡的政治發展:《世界民族》 ,2013 (2) :17-24
  • 32.    劉少華.新加坡對華政策的演變:《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 25 (3):59-63
  • 33.    [日] 亞洲研究所調查資料《新加坡宣告獨立的經濟背景》, 《南海問題資料譯叢》, 1965年2期, 第94-96 頁:1960年新加坡和印尼的貿易總額為11.20億馬元, 1961年是10.23億馬元, 1962年是10.97億馬元, 1963年1-9月(10-12月貿易中斷)為8.81億馬元, 斷交後貿易額幾乎為零。
  • 34.    [蘇聯] H·A·西莫尼亞:《是“ 大馬來西亞” 還是英國的新殖民主義?》, 《南洋問題資料譯叢》, 1963年第4 期、第104頁:1961年11月提交的新馬合併建議的白皮書規定, 新加坡公民在合併後仍保留其新加坡的公民身份, 但同時也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屬民而不是公民。而沙撈越、北婆羅洲和文萊的公民則自動成為新聯邦的公民。此外, 白皮書還規定, 在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 新加坡只佔有議會159個席位中的15個下議院席位和2個上議院席位, 而不是根據其人口比例分配席位。同時, 新加坡在聯邦政府中將沒有代表席位, 即新加坡在聯邦政府中沒有發言權, 而聯邦政府卻能掌管新加坡的對外關係、國防和內部治安, 聯邦政府可以在新加坡鎮壓任何不利自己的進步運動。
  • 35.    當天,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誕辰紀念日的遊行演變成了種族暴動。馬來人在維護民族與宗教利益的口號下,向華人宣泄了長期的不滿與怒火,導致整個新加坡陷入了恐怖的混亂之中。由於軍警(基本都是馬來人)的偏袒,傷亡者多是華人,後來在華人幫會的反擊下,傷亡者則大部分為馬來人。22人在這次的暴動中死亡,461人受傷,這是新加坡歷史上第一次種族主義暴亂。
  • 36.    〔新加坡〕劉玉玲: 《黑色的穆罕默德誕辰-1964年新加坡種族暴動》,載《東南亞研究》2000年第1期第72頁:是“新馬兩地的政治鬥爭、馬來種族主義極端分子的煽動和印尼的破壞行動”,“印尼政府的挑撥和破壞,加劇了新加坡華巫族羣間的猜疑, 使兩族的關係在國內外政治勢力的夾攻下加速惡化”。
  • 37.    當天晚上,一名華人在東海岸被兩名馬來人以石頭擊傷。10分鐘後,另一名華人也在同兩名馬來人一起下巴士時被兩人攻擊。政府不得不援引公共安全法令,宣佈新加坡為“危險區”。共有13人在這次事件中身亡,105人受傷。
  • 38.    張錫鎮: 《當代東南亞政治》,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4—149 頁; 陳鴻瑜: 《新加坡史》,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 97-116頁。
  • 39.    〔英〕亞歷克斯·喬西: 《李光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50頁:李光耀在新馬分離當天就發表宣言説: “我……代表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宣佈並聲明: 從今天,本年8月的第9日起,新加坡將永遠是一個建立在自由與正義的基礎上的民主、獨立的主權國家,並在一個更公正、更平等的社會里,永恆地謀求人民的安寧和幸福。”
  • 40.    馬志剛.新加坡道路及發展模式[M].北京: 時事出版社,1996∶426:新加坡獨立建國後存在着嚴重的“屋荒”問題,據有關學者統計,新加坡市區有84%的家庭住在店鋪和簡陋的木屋區,其中40%的人住在貧民窟和窩棚內,只有9%的居民有自己較為穩定的住房。
  • 41.    Diang K. Mauzy and R. S. M ilne. Sing apo re Politics Under t he Peo ple. s Act ion Par ty [M] . Londo n: Ror tledge Publishing Press, 2002.102:1962年, 新加坡政府社會福利部的調查結果表明, 新加坡73%的家庭居住條件在貧困線以下。:
  • 42.    張利國,郭立強.新加坡國家認同構建的歷史演進及啓示:《理論導刊》 ,2017 , 21 (3) :108-112
  • 43.    Clark D. Neher, Ross Marlay, Democra cy and Developmen t in Southeast Asia: The Wind s of Ch ange,Wes tview Pres s, 1995, p. 131:獨立後的新加坡曾一度“被含有敵意的鄰國包圍”。
  • 44.    董立彬.新加坡現實主義外交政策分析:《河北師範大學》,2007
  • 45.    劉少華.論新加坡對馬來西亞的外交政策:《世界歷史》 ,2001 (2):50-55
  • 46.    劉少華.新加坡對印尼的外交政策:《當代亞太》 ,2001 (5):50-56
  • 47.    張瑩瑩.新加坡人口變動及其成因分析:《人口與經濟》 ,2013 (3):35-42
  • 48.    李志東.新加坡國家認同研究(1965-2000) [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76:新加坡政府有意提高英語在國內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官方場合使用英語、高等教育採用英語授課等。
  • 49.    金進.華校情結、代際區隔與國族意識-對新加坡華人國族意識建構歷史的文學考察(1965-2015):《外國文學研究》,2017 (3) :165-175
  • 50.    古鴻廷.新加坡南洋大學的改革與關閉:《南洋問題研究》,2003 (1):1-30
  • 51.    曾玲.調整與轉型:當代新加坡華人宗鄉社團變遷:《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 27 (1):106-114
  • 52.    楊榮文. 獻詞載華人 華語 華文[C] . 新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新聞藝術部, 2000.4-5
  • 53.    楊蘇莧.避税地國家或地區税制結構特點分析-基於新加坡與香港税制結構比較的視角:《現代商貿工業》 ,2017 (11):119-121
  • 54.    劉志偉.新加坡社會治理經驗與啓示:《行政管理改革》,2013 (8) :66-70
  • 55.    賴靜萍.新加坡的威權政治及其歷史走向-基於政治生態系統的分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7 (3):18-23
  • 56.    該政策對各族羣的組屋和鄰里區的配額嚴格限制。該政策適用範圍包括新組屋、轉售組屋、置換組屋和DBSS( 私人開發商設計、興建和銷售計劃) 組屋的購買。
  • 57.    夏玉清.試論新加坡組屋政策與國家認同:《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 38 (4):152-156
  • 58.    Gopinathan S.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In J. Tan,S. Gopinathan and H. Kam (eds) Education in Singapore[C].Singapore: Prentice Hall,1997:36-38:20世紀80、9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將關注的重心轉向“職業技術培訓的人力資源”,由此加大了對中學後教育機構-大學和多科技術學院的投資。
  • 59.    黃建如.新加坡高等教育大眾化評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1(2):106-110:在1985年~1995年,新加坡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數由39913人增加到73939人,增長率為185.25%,基本上達到了吸收20%的適齡青年進入大學,40%進入工學院的目標。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已由此步入大眾化教育的發展時期。
  • 60.    呂傑昕,李軍.新加坡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世界教育信息》 ,2009 (9):72-75
  • 61.    趙虎吉,毛翔.新加坡:託管式民主之路:《理論視野》 ,2012 (12):40-4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