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劇

(對中國早期話劇的稱呼)

鎖定
簡介中國早期話劇。因有別於中國傳統戲曲,當時叫新劇,又稱作文明戲。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推動了戲劇運動的發展,戲曲領域裏出現了全國規模的改良運動,同時,在日本新派劇和歐洲戲劇的影響下誕生了中國早期話劇。 [1] 
作品名稱
新劇
外文名
modern drama

新劇出現背景

新劇興起於辛亥革命前夕,其基本隊伍,由民主革命或傾向民主革命的知識分子組成,因而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

新劇主要人物和組織

主要組織包括李叔同曾孝谷歐陽予倩陸鏡若等中國留學生組建於日本東京的春柳社以及在上海由王鐘聲主持的春陽社和王鐘聲、任天知合辦的通鑑學校陸鏡若新劇同志會任天知領導的進化團等。
至辛亥革命前後,任天知領導的進化團這一新興劇種的經驗,探索創新,並吸收外來營養加以發展,從而形成了完整的格局。此後新劇進入全盛時代。這期間,職業新劇活動以上海為中心向全國普遍開展,新劇同志會、新民社、民鳴社、開明社、啓民社、民興社皆其中之佼佼者。豐富的舞台實踐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演員如歐陽予倩陸鏡若、馬絳士、汪優遊、顧無為、陸子美、查天影、王無能等以及優秀劇目如《家庭恩怨記》《社會鍾》《空谷蘭》《梅花落》《珍珠塔》《恨海》等。
同時在北方,天津南開新劇團異軍突起。新劇的刊物《新劇雜誌》和理論批評也應運而生。辛亥革命失敗後,新劇失去了原先的革命朝氣,向商業營利的方向轉化,至1916年開始進入沒落時期,在上海僅一家笑舞台撐持局面。至1925年笑舞台結束,轉入遊樂場,被“五四”後誕生的中國現代話劇所取代。

新劇藝術手法和流派

新劇雖然師法於外國話劇,卻是從中國社會的實際、中國觀眾欣賞習慣的實際出發,和中國傳統藝術保持着血緣關係,“是用了外來的戲劇藝術形式、從自己的土地上長出來的東西”(歐陽予倩:《談文明戲》)。新劇中存在着兩大流派:一為進化團流派,慣於採用幕表制,角色分派,在劇情中穿插議論,編劇上富於傳奇色彩,並使用方言;一為春柳社流派,比較注意遵循話劇的法則,但後來也逐漸與中國戲曲傳統結合。屬於這一派的,是以歸國春柳社友為骨幹組成的新劇同志會(春柳劇場),其餘都屬於進化團流派。
參考資料
  • 1.    新劇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09-04-29[引用日期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