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人口論

鎖定
《新人口論》是中國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馬寅初創作的人口學著作,於1957年7月5日首次在《人民日報》上全文發表。 [1] 
《新人口論》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的人口問題,提出了“中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命題。馬寅初用具體數字説明了中國人口增加的速度,指出,如果按1953年國家人口普查得出中國人口的增加率是平均每年22‰的增長速度,50年後就是26億人。因此,他主張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同時,必須實行計劃生育。 [2] 
作品名稱
新人口論
外文名
New Population Theory
作    者
馬寅初
字    數
58000
首次發表時間
1957年
類    別
人口學

新人口論內容簡介

《新人口論》共分十個部分對作者的論點進行了論證:中國人口增殖太快;中國資金積累不夠快;作者在兩年前就主張控制人口;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的錯誤及其破產;作者的人口理論在立場上和馬爾薩斯是不同的;不但要積累資金而且要加速積累資金;從工業原料方面着想亦非控制人口不可;為促進科學研究亦非控制人口不可;就糧食而論亦非控制人口不可等。 [3] 
《新人口論》重點從加速積累資金、提高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增加工業原料等方面,論述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必要性、迫切性。
1、人口增長與資金積累的矛盾。因為中國人口多,消費大,所以積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來,使消費比例降低,才能多積累資金。
2、社會主主義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多搞大工業,搞農業電氣化、機械化,但是為了安置較多就業人員,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業,農業搞低效率勞動實際上是拖住了高速工業化的後腿。
3、人口增長和工業原料的矛盾。大辦輕工業可以有效地積累資金,但是輕工業原料大多數來自農業。由於人口多、糧食緊張,就騰不出多少地種諸如棉花、蠶桑、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由於農產品出口受到限制,不能進口成套重工業設備,影響重工業發展。
4、全國人均不到3畝耕地,短期內又做不到大面積墾荒,就糧食而論,亦非得控制人口不可。控制人口刻不容緩,不然的話,日後的問題愈難解決。
馬寅初不僅提出要控制人口數量,還提出要提高人口質量,強調一定要把質與量配得適當。 [2] 

新人口論作品目錄

新人口論
我國人口問題與發展生產力的關係
有計劃地生育和文化技術下鄉
關於失業問題
為什麼要強調人口的質量
關於《新人口論》的説明
附帶聲明
重申我的要求
附錄一 馬寅初在中華醫學會節育技術指導委員會成立會
附錄二 馬寅初談控制人口問題
附錄三 馬寅初在北京大學談我國人口問題
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論” [4] 

新人口論創作背景

1954—1955年,馬寅初先後三次到浙江實地考察,詳細調查了農村人口增長和糧食生產的發展情況,看到了人口自然增長率2.5%~3%,有的地方高達5%的嚴峻形勢,並寫成了題為《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的發言稿,於1955年全國人代會上提請浙江小組討論,許多代表不同意馬寅初的看法,有的還認為馬寅初所講的是馬爾薩斯那一套。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空氣不適於提這樣的問題,馬寅初自動把發言稿收回。
1957年2月,在最高國務會議上,馬寅初暢談了中國的人口問題,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同年6月,在一屆人大第四次會議上,他又系統地闡述了他對人口問題的主張。1957年7月5日,《人民日報》以人大代表書面發言的形式全文發表,這就是他的《新人口論》。 [1] 

新人口論作品鑑賞

新人口論基本觀點

《新人口論》觀點鮮明,證據確鑿。概括起來,基本觀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人口增殖太快。1953年,中國進行人口普查,總人口已達6億零193萬8035人,出生率為37‰,自然增長率為20‰。以後幾年,馬寅初估計“恐怕有出入”,全國人口增長的速度很可能加快了。其原因他列舉了七個方面:①結婚人數增加,“生育的機會增多了”;②醫療衞生和各項福利事業的發展,使嬰兒死亡率下降;③人民生活的改善,使老年人的壽命延長;④“國內秩序空前安定”,“人民死於非命的減少”;⑤社會主義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了娼妓問題,“尼姑與和尚大半還俗結婚”;⑥多子多福的舊思想、舊觀念根深蒂固;⑦政府獎勵一胎多嬰。馬寅初認為,“諸如此類,都是增加出生率,減少死亡率的因素”。因此,馬寅初判斷:“近四年來人口增殖率仍可能在20‰以上”。
其次,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馬寅初分析中國人口增殖太快同國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主要矛盾是:①同加速資金積累之間的矛盾;②同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矛盾;③同提高人民生活之間的矛盾;④同發展科學事業之間的矛盾。
馬寅初 馬寅初
馬寅初認為,人口不僅有量的問題,還有質的問題。他指出:中國人口的數量與質量之兩不相稱,幾乎無人不知。中國已進入了原子能的時代,不把人口的質和量儘快地適當地統一起來,很難完成原子能時代的任務。他把人口的數量和質量聯繫起來考察,説明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質量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明確提出要“提高知識水平”“提高人口質量”。他認為,在一窮二白的中國,資金少,人口多,把人民組織起來,作為一種資源,不是沒有好處的。但人多也是一個大的負擔,保全這個大資源、去掉這個大負擔的方法是提高人口的質量,控制人口的數量。
再次,實行計劃生育,反對人工流產,運用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一切手段,保證一對夫婦最多隻生育兩個小孩。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長,馬寅初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三步走方案。他指出:“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傳”,破除宗嗣繼承觀念,破除“早生貴子”“五世其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封建思想。第二步,等宣傳工作收到一定效果以後,再修改婚姻法,實行晚婚,“大概男子25歲,女子23歲結婚是比較適當的”。第三步,“如果控制人口的力量還不夠大,就輔之以更嚴厲、更有效的行政力量”,生兩個孩子有獎,生三個孩子要徵税,生四個孩子的要徵重税,生一個孩子有獎,以税作獎,不會加重國家負擔。 [1] 

新人口論內容特點

《新人口論》站在學科前沿,觀點鮮明、邏輯清晰、思路縝密、數據詳實,主要具有以下5個特點:
研究主題的戰略性:《新人口論》研究主題涉及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重大問題。指出人口因素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大、首要因素;國家建設規模受到改善人們生活和人口再生產的限制;過快人口增長佔用有限資金,資源需求過度,制約經濟發展,從而確立了人口問題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馬寅初的這些重要理論,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進一步發揮了宏觀指導作用,也成為新世紀人口發展戰略的核心思想。
研究理論的規律性:人口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的核心是人類自身生產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相協調、相適應,必須堅持“兩種生產”一起抓,促進客觀的、全局的、戰略的比例關係協調發展。馬寅初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從積累與消費等諸多矛盾的框架,分析人口增長與資金積累的關係,指出人口過快增長與經濟發展的比例不協調,提出經濟發展有計劃、人口發展也要有計劃。這一科學論斷成為制定中國人口政策的主要指導思想,是指導中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的重要理論基礎。
研究成果的開創性:《新人口論》系統地提出了人口發展的大思路,不但要注重控制人口總量,更要注重人口素質、人力資源和技術更新,注重人口與就業、人口與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突出跨學科交叉研究,將人口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學等有機結合,開拓人口研究領域,開創人口調控和人口發展制度創新的先河,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處理好人口與發展的關係,統籌解決好中國人口問題奠定了重要基礎。
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人口研究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研究,具有很強的實證性。《新人口論》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獲取客觀數據,探索和尋找重大經濟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途徑;馬寅初充分利用數據資料,運用定量方法,對人口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歸納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使研究成果更具説服力和可信度,帶動了中國人口研究向科學、系統、縱深發展。
對策方案的操作性:馬寅初提出針對性、漸進式、人道主義控制人口的系統方案:實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動態統計,為人口和經濟政策提供準確數據支撐;實行計劃生育,首先普遍宣傳避孕,然後修改婚姻法,運用獎勵和徵税等經濟手段和有效的行政手段推行計劃生育,達到降低人口出生率的目的。人口控制的實現方式切實可行,體現對生命的愛護、對女性健康的關懷、對羣眾意願的尊重,踐行人口控制思想的“人本”精神。 [5] 

新人口論作品評價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教授翟振武:《新人口論》深入剖析了中國人口問題的性質和表現形式,系統論證了中國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必要性,並頂着蘇聯人口理論的巨大壓力,首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限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的政策主張。 [6-7] 

新人口論作者簡介

人口學家——馬寅初 人口學家——馬寅初
馬寅初(1882—1982),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他留學美國,先後獲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15年年回國,深入研究中國經濟,任北京大學教授、交通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出版有《中國關税問題》《中華銀行論》《新人口論》等著作。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