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蒂芬·茨威格

鎖定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奧地利小説家、詩人、劇作家、傳記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象棋的故事 [13]  ,長篇小説《心靈的焦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三大師》和《一個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 
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説、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説成就最為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殺。 [1] 
中文名
斯蒂芬·茨威格
外文名
Stefan Zweig
國    籍
奧地利
民    族
猶太人
出生地
奧地利維也納
出生日期
1881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
1942年2月22日
畢業院校
柏林大學
職    業
作家,詩人
代表作品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心靈的焦灼
象棋的故事
昨日的世界

斯蒂芬·茨威格人物經歷

1900年茨威格(站)與兄弟阿爾弗雷德 1900年茨威格(站)與兄弟阿爾弗雷德
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於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茨威格的家庭是猶太商人,家境富有。1898年,17歲的茨威格在雜誌上發表第一首詩;1899年,茨威格中學畢業。
1900年,已有200首詩歌問世;在維也納大學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接觸了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 [2] 
190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集》,收錄50首詩歌;1902年,轉入柏林大學攻讀哲學;維也納《新自由報》刊出了第一篇小説《出遊》,取材於《聖經》;出版了《波德萊爾詩文集》;編選了《凡爾哈倫詩歌集》。 [3] 
1904年,大學畢業,以《泰納的哲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任《新自由報》編輯,出版第一部小説集《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收錄《雪中》《出遊》《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和《生命的奇蹟》四篇小説;後去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遊歷。 [3] 
1912年 1912年
1905年,發表了專著《魏蘭》;1906年,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問世;1907年,第一部詩劇《泰西特斯》發表,次年上演;1910年,發表專著《艾米爾·瓦爾哈倫》。 [3] 
1911年,結識弗洛伊德,並一直保持友誼;悲劇《濱海之宅》問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説集《初次經歷—兒童國度裏的四篇故事》出版,收錄《朦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師》《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發期的兒童視角去觀察為情慾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繪為情慾所驅使的人的精神世界,這成為他此後作品的一個基調,他把這部小説集稱為他“鏈條小説”最初的一部。 [3] 
1912年,獨幕劇《變換不定的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發表《致外國友人的信》。 [3] 
斯蒂芬·茨威格夫婦 斯蒂芬·茨威格夫婦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薩爾茨堡購買了房屋;結識女作家弗裏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創作了戲劇《耶利米》,第一部反戰劇在瑞士首演,取材於《聖經·舊約》中的《耶利米書》。
1918年,發表文章《信奉失敗主義》、小説《桎梏》;一戰以奧德失敗告終;1919年後長期隱居在薩爾茨堡,埋頭寫作。 [3] 
1920年,與離異並帶有兩個孩子的温德尼茨結婚,創作《三位大師》;1922年,出版“鏈條小説”的第二本小説集《熱帶癲狂症患者》,收錄《熱帶癲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芳心迷離》等,寫成年期的情慾,展示由情慾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態,它們在潛意識的驅使下犯下了所謂的“激情之罪” [3] 
1926年,發表文章《匆忙的靜中一瞥》;1927年,發表第三本小説集《情感的迷惘》,收錄《情感的迷惘》《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顆心的淪亡》等六個短篇,寫老年期的情慾,主人公都是歷經滄桑的過來人,這些人在情慾的驅逼或意外打擊時心靈的震顫和意識的流動。 [3] 
老年茨威格 老年茨威格
1928年應邀赴前蘇聯,與高爾基結識,且完成了由三本書組成的作家傳記《世界建築師》:《三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與魔的搏鬥》(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斯湯達托爾斯泰);出版了由14篇人物故事組成的集子《人類羣星閃耀時》; [3]  [15] 
1929年,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過精神進行治療》;1932年,歷史人物傳記《瑪麗·安東內特》;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妻子介紹一位流亡的猶太少女綠蒂·阿爾特曼做秘書;創作出《看不見的收藏》《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作品; [3] 
1934年發生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併,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
茨威格與第二任妻子綠蒂
茨威格與第二任妻子綠蒂(2張)
1935年,《瑪利亞·斯圖亞特》,歷史人物傳記《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哀》; [3] 
1936年,發表以中世紀宗教改革為背景的傳記《卡斯台里奧反對加爾文》;長篇小説《心靈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銀幕。
1937年,與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離婚。
1938年,奧地利併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
1939年,二戰爆發,奧地利被侵佔;失去國籍;與綠蒂·阿爾特曼結婚。
1940年經紐約去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
簽名 簽名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綠蒂·阿爾特曼(33歲)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 [4]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與妻子服毒自殺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與妻子服毒自殺

斯蒂芬·茨威格主要作品

中文名
體裁
出版(或發表)年
備註
《銀弦集》
詩集
1901

《出遊》
短篇小説
1902

《艾麗卡·埃瓦爾德之戀》
短篇小説集
1904

《早年的花環》
詩集
1906

《泰爾希特斯》
戲劇
1907

《艾米爾·凡爾哈倫》
傳記
1910

《初次經歷》
小説集
1911
收錄《家庭女教師》《朦朧夜的故事》《灼人的秘密》《夏天的故事》
《變化不定的喜劇演員》
戲劇
1912

《濱海之宅》
戲劇
1912

《耶利米》
戲劇
1916

《生活的傳説》
戲劇
1918

《桎梏》《三大師
小説
1920

《羅曼·羅蘭,其人和作品》
傳記
1920

小説集
1922
收錄《熱帶癲狂症患者》《雨潤心田》《奇妙的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月光巷》
小説集
1927
收錄《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一顆心的淪亡》《情感的迷惘》
《人類羣星閃耀時》
傳記
1927
1943年擴充重印 [5] 
《三位作家的生平》(《三作家》)
傳記 [14] 
1928

《約瑟夫·福煦》
傳記
1929

《窮人的羔羊》

1929

《小小作品集》
小説集
1929
收錄《看不見的收藏》《日內瓦河畔的插曲》《雷潑萊拉》《書商門德爾》
長篇小説
1931

《瑪麗·安東內特》(斷頭王后)
傳記
1932

歌劇
1935

長篇小説
1939

中篇小説 [13] 
1942

自傳體回憶錄
1942

參考資料 [3]  [6] 

斯蒂芬·茨威格創作特點

斯蒂芬·茨威格小説

作品主題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
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説創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慾、女性”為主題,通過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展現出的各種複雜豐富的感情活動和心理狀態,恰與中國讀者的審美期待視界相融通。這些小説文本或者重視對少男少女青春萌動的心理剖析,或者記錄為情慾所驅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靈自白,或者描寫暮年男女激烈情感歷程的悲苦回憶。讀者在茨威格的作品裏“發現了一個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併為此與它們產生了“共鳴”。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並不是個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隱藏着動盪不安,戰爭陰雲的籠罩使到處呈現出血腥和混亂。生活在這一時代的歐洲人難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環境變異歷帶來的負面結果:物質的貧乏、環境的壓抑與精神的負擔。
儘管茨威格小説中的人物在物質生活上屬於不愁温飽、生存不受威脅的有產者階層,然而茨威格知道飽食終日的物質生活安寧並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擾,為了體驗,茨威格給他的人物設置了種種特殊的環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非常狹小”,“設法向別人訴説心事”,沒有人“指點,提醒,毫無閲歷”,“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馬來狂人由於挪用醫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沒有被放到“有人、有俱樂部、有高爾夫球、有書報的城市裏去”,而是去了一個離最近的城市還有兩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幾個令人乏味的官員和幾個混血兒,其他的就是茫茫無盡的森林、種植園、沼木叢和沼澤地。他們沉溺於自我內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遺棄者,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虛、孤獨和自閉的,他們缺乏正常社交的機會,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實,久而久之、也隨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願望,感情也失去了一個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靈的積累越多,受得壓抑就愈大,只要有一個合適的契機,它爆發時更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
茨威格代表作《陌生女人的來信》 茨威格代表作《陌生女人的來信》
混亂而碎裂的生存環境,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係,造成了大量情感淪落者,內心的孤獨無助常常促使他們表現出一些僭越情理的行為,那完全是一種不自覺的掙扎,是溺水者妄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徒勞。正因為此,茨威格作品的人物都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勇氣和高傲。 [7] 
藝術特色
茨威格筆下人物的奇特行為常常突如其來,常常有違一般意義上的倫理道理。所以,當激情過後,當事人或羞於開口,或不屑於與世俗妥協,把自己的真實綻放暴露於世人,被世人所嘲弄甚至恥笑。但人心靈的負荷不致過重,一旦到了極限,傾訴的慾望會席捲一切,這些壓抑過久長期處於失語狀態的人,需要遏上合適的對象和合適的時機,語言就會排山倒海,不可阻擋。茨威格不僅知道並且把握了這一點,幾乎不讓任何的插話或者無用的描寫引導提示和中斷傾訴者,從而削弱了表現的力量。大段連貫的、急切得近乎神經質般的告白,與其説是對人傾訴,不如説是獨白,一種遊移於社會邊緣的焦灼不安狀態下的喃喃自語,一種藉助陌生人這個介質對往事的重温。
茨威格正是抱着這種對生活在那個時代、那個亂世里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才選擇了這種表現形式;或者説,也只有這種形式,才使茨威格作品裏人物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淋漓盡致的表白,讓讀者通過這些人物的敍述來認識那個時代對人物的扭曲和異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説,這是把那個時代推上了審判席。
茨威格的小説有個鮮明的特點,即他的小説帶有一種戲劇的味道。無論是《二十四小時》中年輕賭徒的手、《月光衚衕》裏那寒光閃閃的匕首,還是《陌生女人》那隱隱綽綽的反覆出現的白玫瑰,無不具有戲劇的誇張和懸念性質.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獨白,正是戲劇的表現形式。 [7] 

斯蒂芬·茨威格傳記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作品主要是兩大部分,一是以《世界的建築師》為總題的文學家傳記,其傳主有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卡薩諾瓦、司湯達列夫·托爾斯泰。這些人大都是從19世紀到20世紀響噹噹的文學大師,今天放眼這個名單,幾乎就是一部19世紀的歐洲文學思想史。
二是一系列歷史人物傳記,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爾文思想統治的瑞士勇敢學者卡斯特里,16世紀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和18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內特等。無論是敍述傳主的生平,還是評價其地位與功過,不管是刻畫其心理與行為,抑或是描述其命運與得失,都是從人道主義出發,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懷,抨擊思想禁錮和專制獨裁,表達了茨威格愛人類、愛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創作,與他生活的時代和歷受的教育關係極為密切。維也納養育了茨威格,培育了他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培養了他無與倫比的藝術鑑賞力,造就了他的藝術才能。他深受西方人道主義精神薰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超人哲學泰納羅曼·羅蘭、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學説。 [8]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創作植根於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現實生活,深受人道主義的滋潤,受到尼采、泰納、羅曼·羅蘭、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的影響,深入傳主的內心世界,細緻人微地展現傳主心理的發展與變化。 [9] 

斯蒂芬·茨威格人物影響

茨威格去世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大師舉行國葬。1945年以後,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國和日本,接着在蘇聯引起強烈反響,唯獨在德語國家似乎為人所遺忘。直到1981年,茨威格誕生一百週年,聯邦德國S·費歇爾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亂》,他的作家傳記《三大師》《與妖魔搏鬥》,他的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富歇》《瑪麗·安東奈特》以及他唯一的長篇小説《愛與同情》先後出版,並且一再重版。 [10]  茨威格是翻譯語種最多的現代德語作家。 [11] 

斯蒂芬·茨威格人物評價

茨威格在全世界所贏得的聲譽實至名歸,在時代的沉重壓力下,他儘管天賦極高,意志力卻崩潰了,這真是令人無比悲痛。他最讓我欣賞的一點就是具有獨特的天賦,能夠憑藉心理上和藝術創作上的技巧栩栩如生地重現歷史上的某些時期和人物形象。(德國作家托馬斯·曼評) [12] 
茨威格是奧地利的市民社會高貴的代言人,對他們的能力和弱點,魅力和絕望最好的描寫者。(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評) [12] 
茨威格所寫的書籍很有益處,茨威格不愧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俄國作家高爾基評) [12] 
茨威格駕馭語言至為純熟,他善於表達一個對象,使得它的最精緻的細枝末節都變得形象鮮明具體。(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評) [12] 
參考資料
  • 1.    斯台芬·茨威格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6-11-08]
  • 2.    潞潞,韓沛奇,張霞編著,一生讀書計劃 文學書架[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09,第15頁
  • 3.    (奧地利)斯特凡·茨威格著;韓耀成等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茨威格中篇小説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06,第642-646頁
  • 4.    何麗娜編.心曲沒有終止符 非正常離世作家非常檔案.哈爾濱市:北方文藝出版社,2012.02
  • 5.    (奧)斯蒂芬·茨威格著;高中甫,潘子立譯,人類羣星閃耀時 14位巨人的尖峯時刻 增補版,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02,第293頁
  • 6.    (奧地利)茨威格著;高中甫等譯,茨威格中短篇小説經典[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01,第513-515頁
  • 7.    茨威格的敍事手法新論 袁萍,YUAN Ping -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年6期
  • 8.    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傳記文學大師茨威格 楊榮 -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8年12期
  • 9.    讀者的審美視域與茨威格作品的審美價值 張曉青,ZHANG Xiao-qing -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3期
  • 10.    張玉書著.海涅 席勒 茨威格——德語區國家文學論集.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185
  • 11.    偉大心靈的回聲——關於《茨威格作品集》的問答  .易文網.2007-8-14 [引用日期2014-06-20]
  • 12.    (奧)斯台芬·茨威格著;張玉書,張意譯,茨威格讀本[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11,第495-496頁
  • 13.    象棋的故事 (豆瓣)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21-05-30]
  • 14.    俞秀紅編著,課本全解 初中語文 八年級 下,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01,第44頁
  • 15.    《讀書》 20110829 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歷史特寫《人類的羣星閃耀時》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2-10-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