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沃尼姆斯基

鎖定
斯沃尼姆斯基 (Antoni Sonimski,1895年11月15日—1976年7月4日 [1]  )波蘭詩人、劇作家。生於華沙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年輕時學過繪畫,後來和杜維姆、伊瓦什凱維奇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
中文名
斯沃尼姆斯基
外文名
Antoni Sonimski [1] 
出生日期
1895年11月15日
逝世日期
1976年7月4日

斯沃尼姆斯基人物生平

1895年11月15日出生於華沙一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熱愛文藝,曾就讀於華沙美術學校。1920年和J.杜維姆、J.伊瓦什凱維奇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作品有詩集《十四行詩集》(1918)、《閲兵式》(1920)、《詩的時刻》(1923)、《通往東方的路》(1924)、《遠方旅行歸來》(1926)、《沒有格子的窗》(1935)和長詩《黑色的春天》(1919)。早期作品表現了為祖國獨立自由而歡欣鼓舞的思想情緒,詩人曾夢想在獨立後的波蘭,社會各階層人民團結一致,為建設一個正義和美好的國家而奮鬥。那時人民不僅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利,而且將永遠擺託貧困,走向富裕的道路。可是獨立後的現實不久後打破了他的夢想,隨着20世紀30年代階級矛盾的尖鋭化,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貧困以及當局者對愛國民主人士的鎮壓引起了他的不滿和反抗情緒。在20世紀30年代初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一些西方國家生產過剩,資本家把糧食和棉花燒掉、拋入海中等,而大批的勞動人民和失業者卻被餓死和凍死。 [1] 
詩人看到這種情況後於1931年發表了詩作《焚燒糧食》,在詩中他大聲疾呼,為民眾打抱不平。詩集《警報》(1940)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佔領華沙和波蘭人民反抗侵略的故事。詩集《失敗的世紀》(1945)表達了作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僑居倫敦時對祖國和故鄉的懷念。1951年回國,任作協主席。後期詩歌大多反映波蘭戰後生活。1955年獲波蘭國家文學獎。 [1]  ,1976年7月4日卒於華沙。 [1] 

斯沃尼姆斯基主要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喜劇《家庭》(1933),諷刺法西斯種族歧視政策;詩集《沒有格子的窗》(1935)描寫帝國主義的經濟危機和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法西斯分子對人類文化的破壞;詩集警報(1940)描寫德國法西斯佔領華沙和波蘭人民反抗侵略的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僑居倫敦,詩集《失敗的世紀》(1945)表現作者對祖國和故鄉的懷念。1951年回國,曾任作協主席。後期詩歌大多反映波蘭戰後生活。1955年曾獲國家文學獎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