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民小康

鎖定
斯民小康,出自明成祖朱棣説過的話:“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年基業。朱棣多次御駕親征漠北,將蒙古納入中國版圖;遣鄭和下西洋,開闢海上絲綢之路;遷都北京;開發南北大運河;編纂歷史鉅著“永樂大典”等,每一件都是超越漢武唐王的大事。永樂年間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一窮二白,不愧是民富國強的年代。
中文名
斯民小康
出    處
明成祖朱棣

斯民小康名片

小康,出自明成祖朱棣説過的話:“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

斯民小康內容分析

明成祖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峯。

斯民小康釋義

小康”一詞,古代共有三種解釋。

斯民小康

早在西周時候,小康一詞即已出現。《詩經》上的《大雅·民勞》中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這裏,小康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

斯民小康

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較低級的一種社會稱為小康。《禮記·禮運》上説:“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貴族世襲)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設置)田裏……是謂小康。”這裏描繪的是在夏禹、商湯、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現的盛世。

斯民小康

指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如宋人洪邁所著《夷堅志》卷一就有“(劉)癢……久困於窮,冀以小康”的話。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用小康這個詞,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未來我國將要出現的廣大人民安居樂業,家庭經濟生活比較富足的喜人景象。(材料摘自《應用寫作》雜誌 2003年第9期 寫作雜談 欄目)

斯民小康賞析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年基業。朱棣多次御駕親征漠北,將蒙古納入中國版圖;遣鄭和下西洋,開闢海上絲綢之路;遷都北京;開發南北大運河;編纂歷史鉅著“永樂大典”等,每一件都是超越漢武唐王的大事。永樂年間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一窮二白,不愧是民富國強的年代。
令人稱奇的是,距今六百年前,朱棣是第一個提出“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的統治者,永樂皇帝沒有食言,他在位二十多年,勵精圖治,真的使庶民達到了“小康”。

斯民小康改革開放奔小康

新中國改革開放,為了國富兵強,斯民小康,與民同樂的和諧社會。
鄧小平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探索了中國怎樣搞社會主義。歸根結底,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逐步發展 中國的經濟。第一步,規定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從一九七九年底提出這個目標到本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按人均計算,包括人口增加因素,從二百五十美元增加到八百至一千美元。”
新中國改革發展三十年來,我國經濟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果舉世矚目,但鄧小平提出的“奔小康”的目標始終未能實現。温總理一語中的:北京發展了,上海發展了,不代表中國發展了,只有中西部也發展了,中國才真正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