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民小學

鎖定
斯民小學,創辦於1905年,由象山民塾發展而來。斯宅象山民塾,是諸暨人自辦近代學校之濫觴。原為斯氏家塾。校址設斯宅盟泉畈斯姓“華國公別墅”,後搬離。它建於清道光9年(1829),門額為著名學者俞樾(曲園,1821-1907)題寫。建造這所家廟兼學塾的是華國公之孫斯源清,當時在家塾裏讀書的有六七十人。
中文名
斯民小學
創辦時間
1905年
歷史由來
由象山民塾發展而來
教學班數
9個

斯民小學學校歷史

1900年庚子之變後,華國公的曾孫斯仰止(行康1043)於同治四年(1865)辭官歸裏。他認識到“清廷自庚子之變後,知非變法不足圖存,……宦遊多年,亦深感外人實行其教育侵略,亡國之禍迫在眉睫”(《斯民校產緣起》)。
仰止回鄉後,即與其子斯旦(字耿周,日本留學生)及其摯友周子豪具體商議創辦新學之事。首先物色和聘請本縣有名的新派教育工作者宣澍甘(字雨人)、姚庚安、章久庭、黃如安、吳子彥和杭州學者胡炳子、熊凌霄、馬熊波諸先生,以及本族的斯蘭馨(字國香,光緒二十八年舉人)、斯介吾為老師,於光緒三十年(1904)春,就把斯氏家塾學產作為辦學經費。由於辦學者有威望,學校新式,教育著名,所以慕名而入學者很多。除本鄉子弟外還有嵊州、東陽的人來校讀書,共有200多人。這時的象山民塾是一所兩等小學堂。
象山民塾創辦後,校長斯蘭馨看到僅有斯姓一個房族辦學,其人力物力財力不能持久,就打算髮動斯宅村及鄰村辦學,就先後與斯仰止和斯姓族人斯稚香、斯鶴齡、斯又豐及斯姓各族家長商量,得到大家同意後,即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將象山民塾遷到斯氏宗祠。斯旦“以斯舉有德於斯民,故以名焉”,即以“斯民”為校名。而學校經費則以清涼寺、解空寺的寺產收入為基礎。
民國四年(1915)斯旦任校長,即時校務蒸蒸日上,校產尚感拮据,斯旦、蔚唐等有識之士決議建造新校舍。1917年,斯又豐之子斯磐當即支持,拿出銀洋300元作建校儲備費,並同意擔負駐杭募集建校資金之責,同時,斯旦的父親斯仰止也慨助數百元,他們兩一帶頭,堅定了族人建校舍的信心,大家紛紛解囊,建校序幕就此拉開。經族長商議後,選擇全村適中之地即東泉嶺麓為校址,並請斯紫珊、斯鶴齡協同購基,僅一日夜,達成地基買契20多張,完成地基購置任務。負責財務的斯稚香,鑑於建新校舍費用浩大,為有利於募集資金,提出不用建校舍名義,改用建孝子公祠(斯姓先祖為漢代有名孝子)名義,並採用凡捐20元以上得入祠配享,20元以下者列譜勒石的鼓勵辦法,得到大家贊同。當時除募得到現金外,有山地 120畝,及嵊州、石壁、大羅、浬浦外莊等田莊多處。建新校舍興工於1917年,落成於1919年。校門上請康有為題上“漢斯孝子祠”5字。校舍共佔地5.8畝,建校舍房3座,映以花木,並闢有操場,整座校舍,樓上樓下都有長廊可通。下雨天師生不需要走濕路,共計建築面積2130平方米,花費建築費2萬餘元,其規模之大,建築之好,均為全縣小學之冠。
學校遷入新校舍後,懸上“公誠勤恆”校訓。還請舉人徐道政撰寫歌詞作校歌:“五指崢嶸太白東,上林文化孕育中。我悲同到光明地,快樂真無比!啓我本能迪我心,自勉自尊萬事成。願我少年振振振,努力向前進!”斯民小學堂招生本着“為培養國民起見,不分畛域”的宗旨,兼收本族和附近鄉村及鄰縣的學童入學。
斯民小學不但對提高當地人民文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國家孕育人才也作出了貢獻。據1929年重修的《諸暨上林斯氏宗譜》記載,斯民小學從1915年到1929年8屆畢業生共106名,其中3人後在“黃埔教導團”畢業,6人在滬江大學、政法大學畢業,6人在師範大學畢業,30人分別在諸暨、紹興、杭州、寧波等地中學畢業。曾任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所張、地址博士、學部委員斯行健,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特級教師、兒童教育家斯霞,國民黨上將蔣鼎文,都先後在象山民塾、斯民小學讀書過。由於象山民塾、斯民小學辦學早而新,在諸暨教育事業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斯民小學學校發展

1949年後,校長、教師由人民政府委派。1959年學校改名為“斯宅公社中心小學”。後改為“斯宅鄉中心學校”,負責領導全鄉中小學。1994年下半年,斯宅中心學校遷往上泉初中辦公。1995年經諸暨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復“斯民小學”原名。
隨着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學校師生俱增。在上級部門領導的關心指導下,學校適時提出“廣交友、求發展”的工作思想,爭取社會力量、外部力量的支持,改善辦學條件,發起重建斯民校舍,得到眾多斯民校友的響應,紛紛捐款。校友、台胞斯孝坤先生慷慨解囊,出資100多萬建成教育樓、生活樓各1座,並設立“斯金水周香雲獎學金”。台胞斯什企先生出資6萬多元,建成“什企圖書館”,從而基本解決了教學樓、生活樓破舊,教學資料缺乏的現狀。尚有老教學樓及門台仍舊破舊不堪,隨時都有傷人之虞,為此,學校多次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和反映。鄉黨委、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多次來校檢查並及時報告諸暨市人民政府、諸暨市教育局。2003年10月中旬,市長張仲燦帶領有關部門領導來斯宅鄉調研教育工作,實地考察了斯民小學,充分肯定斯民這所百年老校長在諸暨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提出了“一手抓學校學生安全,一手抓百年老校的維修”,當即拍板,由市政府出資30多萬元維修斯民小學,經過緊張的倆個月施工,全面、徹底修葺好老校舍,並恢復了康有為題寫的“漢斯孝子祠”門額。因斯民小學校訓“公誠勤恆”匾額在文革中被毀,現由中國美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長劉江重書。

斯民小學學校規模

斯民小學 斯民小學
學校現有9個教學班,1個學前班,400多名學生,20名職工。配有生理化實驗室、音體美電教專用室、圖書室、閲覽室等。學校領導班子團結協作,從規範管理入手,努力創辦特色學校,形成“文明、勤學、進取、創新”的良好校風。

斯民小學所獲榮譽

學校先後榮獲全國雙龍杯書法大賽組織先進集體、諸暨市文明學校、諸暨市先進集體、諸暨市“手拉手”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斯民小學”小民由前《人民日報》社長邵華澤題寫。校內新種許多珍稀樹木,整個校園面目一新。2003年11月,斯民小學被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