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斜斑普提魚

鎖定
斜斑普提魚前半部為紅線夾雜白點,後半部有一斜的黑色斑塊,尾鰭粉白色。喜歡單獨活動(產卵時例外)。喜吃無脊椎動物、魚、蝦等。飼料充分時可長期飼養。
別    名
斜斑龍
中文學名
斜斑普提魚
拉丁學名
Bodianus hirsutus
動物界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隆頭魚科
亞    科
普提魚亞科
普提魚屬
命名者
Lacepede
命名時間
1802年
英語名稱
Eclipse wrasse

斜斑普提魚資料

ogenus:Labrus
原始文獻:Hist. Nat. Poiss., 3:429, 473, pl.20, fig.1
國內分佈:西沙羣島, 南沙羣島, 台灣
國外分佈:印度洋非洲東岸至菲律賓, 北至日本琉球羣島
資料來源: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328.
飼養要求: 水温: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食性:肉食性

斜斑普提魚物種特點

背鰭Ⅻ-10;臀鰭Ⅲ-12;腹鰭16;胸鰭Ⅰ-5。側線鱗33。鰓耙8+16。體長為體高2.5—3.1倍;為頭長2.7—2.9倍。頭長為吻長2.7—3.4倍;為眼徑4.5—6.8倍。前鰓蓋骨邊緣裸露無鱗。腹鰭末端超越肛門。體呈棕黃褐色。背側有若干條深色縱走線,向前伸達頭部。背鰭第2與第3鰭棘間有1黑色小斑點。背鰭鰭條部呈黑色,並向下和後下方延伸達尾柄與下緣和尾鰭下葉末端。臀鰭邊緣黑色。腹鰭黑色。體長256mm。系海洋熱帶珊瑚礁魚類 [1] 

斜斑普提魚分佈

分佈於中國南海、東海;國外見於印度洋非洲東岸至菲律賓、北到日本南部的海域。

斜斑普提魚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斜斑普提魚形態特徵

體長型,側扁。上下頜突出,前側具4犬齒,上頜每側具一大圓犬齒。頰部與鰓蓋被鱗。 D.XII, 10-11;A.III, 11-12; P.17;Ll28-36; GR5+13;成魚腹鰭多少呈絲狀,尾鰭截形,成魚尾鰭上下緣延長;體上半部紅褐色,體下半部色淡;頭與體側具許多橙色縱紋;背鰭軟條黑色,且色帶向後下方延伸經尾柄至尾鰭下緣;背鰭第一至第三棘具黑斑;臀鰭具一弧狀黑帶;腹鰭黑色。以前所記載之斜帶狐鯛(Bodianus macrurus)為本種之誤鑑,其差異在於後者體側之黑帶為垂直寬帶,而非斜帶。

斜斑普提魚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清澈的珊瑚礁湖和珊瑚礁向海面,深度範圍在3-100公尺之間。主要以殼很硬的底棲性無脊椎動物,例如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為食。台灣四周的珊瑚礁區都十分常見。

斜斑普提魚地理分佈

分佈於西太平洋區,東到法屬玻利尼西亞,北至日本琉球與台灣,南至新加勒多尼亞海域等。台灣發現於東部、蘭嶼及綠島等地。

斜斑普提魚漁業利用

中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常被當作觀賞魚,亦可食用,延繩釣、一支釣較容易上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