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斗門水上婚嫁

鎖定
斗門水上婚嫁習俗,是流傳於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的傳統民俗,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 
斗門水上婚嫁習俗是經過幾百年的滄桑變化和數代人的融合、沉澱,形成了斗門水鄉特有的民俗,其主要特徵是是婚嫁過程形式繁複多樣,講究禮儀,有着比較固定的程序和約定俗成的禮儀物品。禮儀主要有 “坐高堂”、“上頭”、“嘆家姐”、“花船迎親”、“回門”等。與居住的水環境不可分離,有明顯“水”的特徵。如“花船迎親”,向“船太公”、“海龍王”敬拜等。三是與沙田民歌有不可分離的聯繫。
中文名
斗門水上婚嫁
非遺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類別
傳統民俗
非遺批次
第二批
申報地區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文化館

斗門水上婚嫁歷史淵源

斗門水上婚嫁是珠海市斗門區白蕉、上橫、斗門、乾務、井岸等鄉鎮的疍家居民傳統婚嫁習俗。根據史料記載,這一帶明代已有疍家人居住,清代初期,水上婚嫁習俗已開始在此地疍家人中誕生,至清同治光緒年間發展成熟,清末民初,水上婚嫁習俗在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地區達到鼎盛。

斗門水上婚嫁文化特徵

斗門水鄉人家嫁娶禮儀頗為講究,傳統上年輕人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完婚,家長為孩子尋找生辰八字相合的姑娘訂親,稱為“夾年生”,後自由戀愛盛行,年輕人多以對歌擇偶戀愛。雙方經過“拿茶葉”和“擇日”等習俗商定好婚嫁事宜後,開始籌備婚禮。婚禮前一天晚上,新郎家裏要舉行“坐高堂”的儀式,由新郎進行“拜席”和“拜錢盒”,然後親戚朋友們圍坐一堂,唱起疍家傳統的鹹水歌,以示祝賀;而姑娘家則邀請與新娘一起長大的姐妹們,舉行“嘆家姐”儀式,她們歌唱歷代祖先和父母家人,之後姐妹們為新娘唱別歌、送嫁歌。第二天早上,男方家要用船到女方家接新娘,迎親的船路上不能停留,至新娘家門口也不可直接泊岸,須經新娘家鑼鼓示意後方可停泊,新娘要由嫂子背出門,到埗頭再由男方接親的阿嫂迎上船。 拜堂成親後,新娘需向長輩敬“過堂茶”,其間須以唱鹹水歌來應對長輩的刁難。其他的年輕人則可以趁吃“渡水飯”和“鬧洞房”的時機,尋找自己的心上人。婚後第三天新娘回門,經過回門之後,婚禮才算全部完成。

斗門水上婚嫁歷史價值

“斗門水上婚嫁”這一傳統民俗“土”而有風情,她的價值在於:一、她既是一種民俗,也是一種文化,並且是一種多元素的文化。二、民俗價值高。斗門水上婚嫁,是斗門特有的水鄉習俗風情,具有文化身份認同的意義,也是維繫海外僑胞、港澳同胞鄉情的精神紐帶。不少僑胞在海外婚嫁,都模仿這種儀式,既得傳統民俗文化的薰陶,也有親情的樂趣。三、具有較高的民俗欣賞價值和審美價值。她每一項儀式都藴含吉祥、美好的寓意。婚禮過程,既是沙田民歌的藝術欣賞,又是快樂、感恩和孝順情感的寄託與流露。四、帶動了羣眾性的民歌創作和演唱活動。五、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

斗門水上婚嫁傳承現狀

多年來,斗門水上婚嫁的一些習俗也逐漸影響到中山、新會等周邊地區的水鄉,為婚姻喜慶帶來無窮樂趣。 [1] 
儘管斗門水上婚嫁習俗在當地仍受到老一輩人的推崇,但由於現代婚嫁禮儀的影響,年輕人對此項民俗活動則缺乏深刻的認識,傳統的婚嫁習俗正不斷受到衝擊,儀式在日趨簡化,器具也被新興器物所代替,特別是汽車等交通工具取代了船在婚嫁習俗中的位置,斗門水上婚嫁習俗的傳承正面臨極大的挑戰,亟待搶救和保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