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龍

(蜥形綱動物)

鎖定
斑龍(屬名:Megalosaurus)又名巨龍、巨齒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蜥蜴”,斑龍是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羅紀巴通階的歐洲(英格蘭南部、法國葡萄牙)。斑龍是侏羅紀晚期一種體型龐大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其遺骸非常破碎,裏面可能還混雜其他獸腳類骨骼的破片。 [1]  斑龍這個名字希臘文的意思是“巨大的蜥蜴”,研究者們就曾一度把食肉牛龍的化石劃到了斑龍類裏面。 [2] 
別    名
巨齒龍
中文學名
斑龍
拉丁學名
Megalosau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蜥形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蜥臀目
亞    目
獸腳亞目
斑龍屬
含    義
巨大的蜥蜴

斑龍簡介

斑龍是第一個被科學地描述和命名的恐龍,頭部很長,上下頜強健有力,嘴裏長着巨大彎曲的牙齒,頸部很厚實,前肢短小健壯,後肢強壯有力,手指和腳指頭上都長着尖利的爪子,它平時用後肢行走,一旦發現獵物,就會快速奔跑,尾巴也會抬起來,以保持身體的平衡。 [3] 

斑龍形態特徵

斑龍的身體比較長,也比較強壯,頭部長近1米,它還有厚實的頸部、健壯的短前肢及強而有力的後肢。古生物學家根據發現的斑龍足跡的兩足間距推算,認為斑龍的後肢長應將近兩米,它的“手指”和“腳趾”上長着尖利的爪,具備了這樣的武器,斑龍能夠隨時攻擊大型的食草恐龍。 [4] 
斑龍的頭部很大,其強有力的上下領中長着彎曲的牙齒,像切牛排的餐刀一樣,頂端有鋸齒,用於咬食新鮮的獵物。我們對於斑龍頜部的這些瞭解全來自於第一塊出土的斑龍下頜骨化石,其上長着巨大的彎曲牙齒,古生物學家由此推知斑龍頭部很大,上下頜強健有力。從這個化石上,人們甚至還可以看到舊牙脱落的地方已經有新牙要長出來。 [4] 

斑龍生活習性

依斑龍的步行距離判斷,其行進速度約為7km/h,但當它發現温和的草食性恐龍,準備捕食獵物時,就會改走為跑,它的腳趾不再朝內彎縮,反而伸展開來,其骨骼、腱與肌肉瞬間發生變化。正是由於這個變化,其後肢及腳趾才能立刻調整,並出現一足置於另一足前方的敏捷跑姿,同時尾巴也會舉起來以保持身體平衡。但斑龍的體形不適宜進行長時間的追蹤奔跑。 [4] 

斑龍物種發現

古代中國人雖然早在晉朝就發現了恐龍,但是卻以為它們是傳説中的龍的骨頭,普洛特先生雖然早在1677年就發現並描述了巨齒龍,但是卻誤認為它們是巨人的遺骸,曼特爾夫婦雖然在1822年就發現了禽龍化石,可是卻一直到1825年才把它發表出來。 [1] 
而就在禽龍被鑑定的期間,英國地質學家巴克蘭卻在1824年率先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關恐龍的科學報告,報道了-塊在採石場採集到的恐龍下頜骨化石一斑龍。 巴克蘭認為這是一種新型的爬行動物,而“斑龍”之名的拉丁文原意是“採石場的大蜥蜴”。 [1] 
斑龍是第一種被敍述的恐龍。在1676年,英國牛津市附近的Comwell一處石灰岩採石場,發現了部分斑龍骨頭。這些骨頭碎片被交給牛津大學的化學教授羅伯特·波爾蒂(RobertPlot),他同時也是阿什莫爾博物館的館長,他在1677年的“Natural History of Oxfordshire"一書上敍述了對於這些骨頭的敍述。 [1] 

斑龍物種命名

這個Cornwell骨頭由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es)在1763年再度敍述。他將這些骨頭命名為Scrotum humanum,因為它們看起來類似人類的一對睾丸。在當時,這名稱被認為並不適合用在仍有爭論的動物上,而且並未在後來的科學文獻中使用。Scrotum humanum是在雙名法開始採用後公佈的,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理論上應該比斑龍(Megalosaurus)還具有優先權,但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宣稱如果一個分類名詞在公佈後遭到廢棄達到50年,這名詞將不再擁有優先權。所以,Scrotum humanum成為一個遺失名(Nomen oblitum)。 [5] 
從1815年開始,在Stonesfield的採石場發現了許多斑龍化石。牛津大學的地理教授威廉·布克蘭(William Buckland)取得了這些化石,他同時也是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的院長。在當時他並不知道這些骨頭屬於何種動物;但在1818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法國比較解剖學專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拜訪了牛津大學的布克蘭,他發現這些骨頭屬於一種巨大、類似蜥蜴的動物。在1824年,布克蘭在“Transactions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一書公佈了關於這些化石的敍述。但詹姆士‧帕金森(James Parkinson)已在稍早的1822年,在一篇文章中敍述了這些骨頭。 [5] 
斑龍的右下顎繪畫,取自於威廉·巴克蘭1824年的書籍“Notice on the Megalosaurus or great Fossil Lizard of Stonesfield”在1824年以前,布克蘭僅擁有斑龍的部分下顎與牙齒、一些脊椎骨、骨盆與肩胛骨的碎片、以及後肢,這些化石可能來自於不同的個體。布克蘭認為這些骨頭屬於一隻與Sauia有關的巨大動物,他建立一個新屬斑龍(Megalosaurus),並估計這動物的身長為12米。在1826年,Ferdinand Ritgen將斑龍命名了完整的學名Megalosaurus conybeari,但這名稱並不被後來的學者所使用,則被認為是個遺失名。在1827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將斑龍列於他的英國東南部地理測量當中,並將這個動物歸類於巴氏斑龍(Megalosaurus bucklandii)。直到1842年,理查·歐文才建立恐龍這個分類項目。 [5] 

斑龍化石研究

1676年,人們在英格蘭發現了斑龍的一根股骨,那是歐洲科學界最早注意到的恐龍骨骼。當時,沒有人能準確斷定出那是什麼,直到150年後,解剖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先驅——理查德·達爾文才提出,斑龍是一種新的動物類別,屬於一種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恐龍。此後,在世界上幾個不同的國家都有發現斑龍的遺骸,雖然都不完整。然而它們依然能夠顯示出,斑龍是侏羅紀最大的捕食者之一。 [6] 
自從其化石被首次發現後,到目前雖然已挖掘出了許多,但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骸。所以,很多細節無法確定。但人們在斑龍的下頜骨舊牙脱落的地方看到了有新牙要長出來的跡象。這表示它們的牙齒是具有增補性的,也就是舊牙一旦脱落,還會有新牙長出。 [6] 

斑龍研究成果

斑龍早期重建

在1852年,本傑明·瓦特豪斯·郝金斯(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受到水晶宮委託,為了恐龍展覽而建立一個斑龍模型,這個模型仍位於水晶宮。早期古生物學家因為從未看過這些生物,因此將它們以傳説生物中的龍做為重建參考對象,使它們擁有巨大頭部,以四足行走。直到19世紀中期,在北美洲發現了其他獸腳亞目恐龍,才更準確地描繪出它們的外表。那個時期的恐龍分類較不嚴謹,因此在歐洲發現的所有獸腳類恐龍都被分類於斑龍。這些物種後來都被重新分類,但仍列在古老的科學文獻上,造成許多混淆。斑龍的大部分重建圖,都是在脊椎發現前建立的,這也造成許多混淆。德國杜賓根大學的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描繪斑龍時,改而採用比克爾斯棘龍的骨幹;比克爾斯棘龍是種神秘的大型獸腳類恐龍,背部有高的神經棘,曾被分類於棘龍科。因此,許多較晚的繪畫都根據休尼的版本,將斑龍畫成有背脊或小型帆狀物,類似棘龍 [5] 

斑龍現代重建

矮斑龍 矮斑龍
事實上,斑龍的確擁有相當大的頭部,而牙齒明顯屬於肉食性動物。斑龍身長約為9米,它們的長尾巴可平衡身體與頭部,因此它們被重建為二足恐龍,如同其他的獸腳亞目恐龍。斑龍的頸椎顯示它們有非常靈活的頸部,斑龍的體重約為1公噸,它們的後肢大且充滿肌肉,以支稱它們的重量。如同所有的獸腳亞目恐龍,斑龍的腳掌有3個往前的腳趾,以及1個往後的腳趾。雖然斑龍的體型沒有與較後期的大型獸腳類恐龍一樣大,例如暴龍,它們的前肢小,可能擁有3或4個手指。 [5] 
斑龍生存於侏儸紀的歐洲,約1億8100萬年前到1億6900萬年前。斑龍可能獵食劍龍類蜥腳類恐龍為食。過去曾有敍述認為斑龍在森林中獵食禽龍(禽龍是另一種早期命名的恐龍),但因為禽龍的化石發現於早白堊紀地層,而斑龍生存於中侏儸紀,所以斑龍不可能以禽龍為食。非洲沒有發現任何斑龍化石,與某些過時的恐龍書籍狀況相反。 [5] 
雖然斑龍是種強壯的肉食性恐龍,它們也許可以攻擊最大型的蜥腳類恐龍,但它們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搜尋食物;但這無損於斑龍獵食者的形象,暴龍可能也是搜尋食物者。要維持如此大型的體型,進食時的效率是必要的。在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示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斑龍骨骸。 [5] 
參考資料
  • 1.    張廣明主編;張新月編著.恐龍真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第100頁
  • 2.    李繼勇主編.恐龍百科全書 最新版超值珍藏.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第80頁
  • 3.    龔勳主編.恐龍星球大圖鑑.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第87頁
  • 4.    龔勳主編.恐龍時代百科全書.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44-45頁
  • 5.    金帛編著.遠古的霸主 恐龍.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56-57頁
  • 6.    沐之.恐龍百科全書 超值彩圖版.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第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