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點叉尾鮰

鎖定
斑點叉尾鮰,鯰形目鮰科 [14]  又尾鮰屬的魚類動物。斑點叉尾鮰體形較長,前部寬,體後部稍細長,腹部平直,背部斜平;頭小,吻稍尖,口橫裂大;有觸鬚4對,長短不一;背鰭和胸鰭都有一根硬棘,硬棘外緣光滑,內緣和鰭條結合處有向下斜的齒;體表光滑無鱗,粘液豐富,側線完全,尾鰭有深的分叉;體色為淡灰或灰白色,腹部為乳白色,各鰭為深灰色;體兩側分佈有不規則的斑點或斑塊;其體色會隨水體環境的改變而變化。 [8] 
斑點叉尾鮰原產於美洲,主要分佈於北美洲大部分國家,東南亞及西歐部分國家和地區也有分佈,在中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中也有養殖。 [9]  斑點叉尾鮰在天然水體主要棲息於湖泊和河流深水的底層水中。斑點叉尾鮰性格温順,有羣集的習性。斑點叉尾鮰是偏肉食的雜食性魚類,成魚以各種水生昆蟲、搖蚊幼蟲、軟體動物、大型水生植物、植物種子和小雜魚為食。雖然它們以底層攝食為主,但有時也游到水面上攝食,幼魚階段最為普遍。 [10]  繁殖方式為卵生,每年5-7月產卵,要求水温20-29攝氏度,每公斤雌魚產卵1萬枚左右。 [11] 
斑點叉尾鮰是一種淡水養殖的優質種類。它們食性雜、抗病能力強、適應性廣,並且生長快、個體大。此外斑點叉尾鮰具有肉質細嫩鮮美、無肌間刺、營養豐富、易養殖和捕撈等特點, [12]  是適宜加工的優質淡水養殖對象,也是發展遊釣業很好的垂釣品種。 [13] 
中文名
斑點叉尾鮰
拉丁學名
Ictalurus punctatus
外文名
Channel Catfish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鯰形目
鮰科
真鮰屬
斑點叉尾鮰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Rafinesque,1818
保護級別
(IUCN2012年 ver 3.1)——無危(LC) [3] 

斑點叉尾鮰動物學史

斑點叉尾鮰最初由拉菲尼克(Rafinesque)於1818年首先描述並命名為Silurus punctatus。此名稱由後來的工人更改為有效學名Ictalurus punctatus。屬名Ictalurus來源於希臘語“ichtys”(意為魚)和“ailouros”(意為貓)。種名punctatus源自希臘語“punctatus”,譯為小斑點,指的是該魚側面的黑斑。 [4] 

斑點叉尾鮰形態特徵

斑點叉尾鮰
斑點叉尾鮰(4張)
斑點叉尾鮰屬大型魚類,最大個體可達20千克以上,體型較長,前部較寬肥,後部較細長,頭部較長,頭長為全長的19.6-24.6%。口亞端位,頭部上下顎具深灰色觸鬚4對,長短各異,以口角須最長,鼻須最短、眼較小,側中位,鰓孔較大,鰓膜不連頰部。體表光滑,側線完全,體兩側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銀白色,幼魚體之兩側有明顯而不規則的黑色斑點,成色的斑點則逐漸變得不明顯或消失。斑點叉尾鯝具有背鰭1個,基底短,鰭棘1根,其後緣呈鋸齒狀,鰭條6-7根;胸鰭有1根鋸齒狀硬棘和8-9根鰭條;腹鰭於腹位,鰭條8-9根;臀鰭基部較長,鰭條24-29根;尾鰭分叉深;背鰭後有一脂鰭。 [5] 

斑點叉尾鮰近種區別

斑點叉尾鮰
最大個體可達20千克以上。
體長可超過300釐米;重量可達270千克。
體表光滑,側線完全,體兩側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
體表皮膚為藍色。
斑點叉尾鮰 斑點叉尾鮰
長鰭真鮰 長鰭真鮰

斑點叉尾鮰棲息環境

斑點叉尾蛔為温水性魚類,棲息於河流、水庫、溪流、回水、沼澤和牛軛湖。適應範圍0-38℃,最適温度21-26℃,15C以下攝食減少,生長緩慢。正常生長溶氧要求3毫克/升以上,在水温25-35℃,其溶氧室息點為0.95-1.08毫克/升,pH值在5-8.5之間均可生存,而以6.3-7.5為最適範圍,9.5以上可造成死亡。鹽度適應範圍為0.02-0.85%。 [5]  [4] 

斑點叉尾鮰生活習性

斑點叉尾鮰屬底層魚類。幼魚階段活動較弱,喜集羣在池水邊緣攝食、活動,隨着魚體的長大,游泳能力增強,逐漸轉向水體中下層活動。冬天主要在水體底層活動,而且活動能力明顯降低。 [5] 
斑點叉尾鮰原屬肉食性魚類,經過馴化的斑點叉尾鮰可以以植物性飼料為食,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攝食底棲生物、水生昆蟲、浮游動物、有機碎屑及植物種子和小雜魚等;通常在底部覓食,通過觸覺和嗅覺檢測食物。海峽鯰的眼睛比其他種類的鯰魚的眼睛要大,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視覺攝食。它們從日落一直活躍到午夜。當水位上升時,它們最活躍。冬天他們很少進食。幼魚主要依靠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蟲幼蟲。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各生長階段均喜食人工配製的顆粒飼料。攝食特點為日夜均攝食,以底層攝食為主,且具有集羣攝食的習性,但在幼魚階段也常到水面攝食。 [5]  [4] 

斑點叉尾鮰分佈範圍

原產地北美洲大陸從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 [1]  中國於1984年由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引進。 [5] 
斑點叉尾鮰原產地分佈圖 斑點叉尾鮰原產地分佈圖

斑點叉尾鮰繁殖方式

斑點叉尾鮰自然繁殖

當水温達到約23.9℃時,產卵發生在5-7月。築巢地點包括湖岸附近雜草叢生的地方、岩石巖壁下和淹沒草皮的隧道內。在產卵之前,雄性用鰭和身體用力扇動來清理巢穴。在繁殖季節,雄性的頭腫脹到眼睛上方。它們也可能變成黑色或黑藍色,嘴唇發黑,而繁殖雌性的嘴唇和身體的顏色通常變淺。最大或最老的魚首先產卵,其餘的魚根據年齡層次產卵。產卵期持續4-6個小時。雌性每年可產卵2000-70000個,具體取決於大小。雌性產卵後,雄性控制巢穴,不允許雌性去看卵,因為它們會吃自己的卵。卵平均直徑為3.2毫米。它們是淺黃色,外層有粘性。在21.1-29.4℃的水温下,卵的孵化期為5-10天。孵化時幼魚的最小尺寸約為6.4毫米。幼魚在巢中呆了大約7天,然後出巢學習。 [4] 

斑點叉尾鮰人工繁殖

  • 親魚選育
  1. 挑選:親魚應4齡以上,個體重1.5千克以上,體長30-50釐米。雌雄比為1:1.1。 [6] 
  2. 親魚培育池:親魚培育池5-10畝,水深1.5-2米。池底硬且平坦,適合放置產卵巢,取卵方便,進排水設施功能完好。 [6] 
  • 親魚放養
  1. 挑選好的親魚根據塘口大小放養密度為200千克/畝,同時搭配花白鰱魚種200-300尾/畝以調節水質。注意不能放鯉、鯽類魚種。 [6] 
  2. 投餵蛋白質含量在35%以上配合飼料,投餵量以15分鐘左右吃光為宜。在產卵前和產卵後一個月,適當投餵一些動物性飼料,如小雜魚等。並且需開泵經常沖水。 [6] 
  • 產卵受精
  1. 卵巢的設置:良種場的產卵巢用的是定製缸,缸口直徑0.2米,缸體高0.6米,底部留有小孔,缸口有孔便於穿繩放置浮標。也可用塑料、木料等材質,大小以能容納1對親魚在內活動為宜。產卵巢一端開口,讓親魚自由進出。產卵巢的數量一般占親魚配對數的20-30%。在水温達到19℃以上時開始放置產卵巢,產卵巢一般平放在距離岸邊3-5米處的池底,開口端向池中央,間距5-6米。為了收集卵塊時便於識別,每個產卵巢開口端用繩子捆住,繩子的一端系一浮標。待水温升到20℃以上時要定時檢查卵巢。 [6] 
  2. 卵塊的收集:斑點叉尾多在晚上或清晨進巢產卵,上午8-9時完成產卵。收集卵塊的時間宜在上午12時之前。卵塊收集前,先將產卵巢上端輕輕提出水面,如有親魚在巢中,先小心將魚趕出,再檢查是否有卵塊。如有卵塊就用手輕輕取出,放入預先加過水的桶內並及時送到孵化車間進行人工孵化;如無卵塊,可將產卵巢稍稍移動一下位置,這樣有助於刺激親魚產卵。 [6] 
  • 人工孵化
  1. 孵化條件:孵化用水需水質清新、無污染的流水,水温為20-30℃,最適23-25℃,水體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6.5-8.0。 [6] 
  2. 人工孵化方法:收集的卵塊經濃度為3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10-15秒,放置在框眼為0.5-1釐米的孵化框中,懸掛在孵化水槽中,水槽尺寸為2.1米×0.7米×0.4米,溢流口離槽底0.3米。一個孵化水槽可懸掛8-10個孵化框,一個孵化框可放兩個卵塊,過大的卵塊需分成小塊,以免中間受精卵缺氧窒息死亡。孵化水槽一端進水,另一端出水,出水口高度控制水槽水位,需在出水口用網罩防止孵化的魚苗隨水流走,孵化水槽流量不能低於15升/分。水槽上方設有一根轉動軸,軸上有S形槳板,槳板長度以軸在轉動時深入槽內50-70%為宜,孵化框放置在S形槳板兩邊並固定,轉動軸連接的電機轉動頻率為30轉/分為宜。孵化期間可適當翻動卵塊,並注意剔除死卵。經過約1周的孵化,孵出的卵黃苗會自然地沉落在孵化水槽的槽底,且成團。以槽內四個拐角處最多,魚苗出池可用虹吸法吸出。 [6] 

斑點叉尾鮰養殖技術

斑點叉尾鮰魚苗培育

  1. 魚卵黃苗馴化:從孵化水槽中吸出的魚卵黃苗快速地放置在魚苗馴化池中,尺寸為3.1米×2.1米×0.6米。馴化池為流水設置,需在出水口處設置網罩,溢流口離池底0.4米。馴化池上方加有噴淋設施,以增加池中溶氧量,也可在池中放置增氧泵等設施,以防缺氧。經1-2天的馴化,魚苗卵黃消失,浮上水面,此時可以進行放養。如遇特殊情況不能及時放養,可在馴化池內按魚苗比例適量投餵粉料,但不能拖延時間太長,否則會增加魚苗死亡率。如不經馴化直接放養,也會增加魚苗的死亡率。 [6] 
  2. 魚苗放養:準備好魚種塘,提前清塘消毒,池塘以3畝左右為佳,水深1.5-2米。放養密度4000-7000尾/畝。魚種下塘後,每畝搭配白鰱夏花300-500尾。主要人工投料,飼料蛋白質含量35%左右。根據水温投餵,水温在15-32℃時,每天投餵兩次,早晚各1次;水温降至15℃以下,每天投餵1次,直至停喂。 [6] 

斑點叉尾鮰池塘養殖

  • 養殖方式
這裏介紹池塘養殖方法:池塘養殖分主養和混養兩種。主養時斑點叉尾鮰放養密度為每畝600-800尾,搭配放養鰱魚、鱅魚200-300尾;混養時每畝放養斑點叉尾鮰300-400尾。 [7] 
  • 魚種規格
斑點叉尾鮰放養規格以魚長15釐米為最好,鰱、鱅魚等搭配魚種以魚重50克左右為宜。最適生長水温為13.8-35.7℃,pH值為6.0-8.9均可生長,適養鹽度範圍在0.1-8.0‰。放養規格10-15釐米的斑點叉尾鮰魚種,飼養300天左右便可達到商品魚規格0.7-1.20千克。 [7] 
  • 飼養管理
  1. 投餌料:主要投餵浮性餌料,沉水性硬顆粒餌料只佔很小的比例。投餌量為魚體重的0.75-1.00%,投餵地點應是魚羣經常活動的地方或魚羣能夠發現餌料的地方。成魚階段餌料中的蛋白質含量需達30%左右,才能滿足其營養需要。除了用人工配合餌料投餵,還要添加一些動物性食料,如新鮮的蚌的內臟,水蚯蚓,蛆,水生、陸生昆蟲等。注意調節水質。一般要求池塘水質新鮮,有條件的地方在高温季節要經常灌注新水,以不斷補充水中氧氣。 [7] 
  2. 魚病防治:該魚雖然抗病力較強,但在飼養密度大、水質過濃時,也會發病。其主要魚病有:⑴病毒性疾病。該類疾病的主要症狀是:病魚皮膚及鰭基部出血,腹部膨脹,呆滯,頭朝上垂直懸浮於水中,一般在水温30℃時易發病。防治方法:灌注新水,降低水温,注重放養密度,加強飼養管理。⑵細菌性疾病。該類疾病主要是出血性腐敗症。症狀:病魚在水中呈呆滯抽搐狀遊動,停止攝食,後腸及肛門常有出血症狀,多發於春季或初夏。防治:使用濃度為1毫克/公斤的呋喃唑酮液或土黴素溶液全池潑灑。⑶真菌病。該類疾病主要是水黴病。症狀:被染後的魚,其身體的任何部位均會長出小叢或大叢的灰白色棉花狀菌絲體,此病全年均可發生。防治方法:主要是採用濃度為1毫克/千克的高錳酸鉀液全池潑灑,同時在捕撈、運輸和放種過程儘量不要使魚種受傷,做到預防為主,飼養過程中少喂黴爛變質餌料,多投新鮮餌料,保持水質清新,清除池塘裏及池塘邊的雜草,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7] 

斑點叉尾鮰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2年 ver 3.1)——無危(LC)。 [3] 

斑點叉尾鮰主要價值

大型淡水魚類,含肉率高,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廣受各國消費者的喜愛,為美國主要淡水魚養殖品種,並廣泛引入世界多國養殖。 [1] 
參考資料
  • 1.    潘義川編著,郵票中的魚類鑑賞 下 食用經濟魚類與奇異魚類,東北大學出版社,2015.08,第190頁
  • 2.    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que, 1818)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01]
  • 3.    Ictalurus punctatu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01]
  • 4.    Ictalurus punctatus  .floridamuseum[引用日期2020-03-01]
  • 5.    姬廣聞等編著,名特優水產品高效養殖技術,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06,第141-142頁
  • 6.    梅冬生,許正紅.斑點叉尾鮰人工繁育[J].科學養魚,2019,(第12期):11-12
  • 7.    徐裏炳.斑點叉尾鮰高產養殖技術[J].農村百事通,2018,(第6期):36-37
  • 8.    趙子明編著,特種水產高效規模養殖技術,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09,第91頁
  • 9.    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主編;王茂林等編著,鱖,鮎,羅非魚,鰻鱺,牛蛙養殖技術,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02,第40頁
  • 10.    黃全福,王洪波,趙紅雷編著,寧夏名優水產健康養殖技術,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01,第228頁
  • 11.    姚國成主編,名特優水產養殖實用技術第1冊,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04,第145頁
  • 12.    姬廣聞等編著,名特優水產品高效養殖技術,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06,第141頁
  • 13.    陳煥根主編,新興淡水特種水產品實用養殖技術,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03,第1頁
  • 14.    斑點叉尾鮰池塘養殖技術(20130414)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4-03-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