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點叉尾鮰病毒病

鎖定
病原是斑點叉尾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CCVD),二類傳染病,主要感染斑點叉尾鮰的魚苗和魚種,成魚也可發生隱性感染稱為帶毒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1] 
外文名
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
別    名
斑點叉尾鮰病毒病
多發羣體
斑點叉尾鮰的魚苗和魚種
常見病因
嗜睡、打旋或水中垂直懸掛狀

斑點叉尾鮰病毒病病原

斑點叉尾鮰病毒(CCV)是鮰皰疹病毒Ⅰ型,屬皰疹病毒科,呈二十面體,有囊膜,直徑175~200nm,病毒核酸為雙鏈DNA。

斑點叉尾鮰病毒病流行特點

斑點叉尾鮰病毒病最早於1968年在美國發生,目前已成為危害世界各國鮰養殖的最主要傳染病之一。我國自1984年從美國引進斑點叉尾鮰養殖以來,養殖面積和規模逐漸擴大,近年已在斑點叉尾鮰魚苗中分離到CCV。斑點叉尾鮰病毒對宿主有很高的選擇性,不同品系的鮰對CCV有不同的易感性;該病毒主要感染斑點叉尾鮰和其他鮰的魚苗和幼魚,有很高死亡率,剛孵化魚苗死亡率可達100%,8月齡鮰則很少感染。CCVD流行水温為20~30℃,此水温範圍內,水温越高,發病速度越快,發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水温25~30℃時,病程一般為3~7d,死亡率可達90%以上。20℃時該病潛伏期為10d,25~30℃時3d,15℃以下不發病。高密度養殖、運輸、水污染和細菌感染可誘發該病流行和死亡。
CCV可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垂直傳播是普遍的傳播方式。水平傳播可直接傳播或通過媒介傳播,水是主要的非生物傳播媒介,其他生物媒介或污染物也可傳播病毒。存活魚可成為隱性無症狀帶毒魚,帶毒魚可能通過尿排毒,然後CCV可通過皮膚、嗅覺器官、鰓和腸道感染健康魚。
感染CCV後宿主可表現為臨牀症狀和隱性帶毒不同類型。病魚臨牀表現為食慾下降,離羣獨遊,反應遲鈍;嗜睡、打旋或水中垂直懸掛,最後沉入水中死亡;病魚鰭基部、腹部和尾柄處出血,腹部膨大,雙眼突出,表皮發黑,鰓蒼白,肛門紅腫外突;解剖可見胃擴張,肌肉出血,消化道內無食物,腸道內有淡黃色黏液,腹腔內有黃色或淡紅色液體;腎、肝、脾貧血或出血,脾臟通常腫大變黑,後腎嚴重損傷。隱性帶毒者一般無臨牀症狀。
CCV感染後魚體病毒含量最高的是腎和脾,組織病理檢查,可見腎間造血組織及腎單位彌散性壞死,同時伴有出血和水腫;肝灶性壞死,偶爾在肝細胞內可見嗜酸性胞漿包涵體;胃腸道黏膜層上皮細胞變性、壞死。 [2] 

斑點叉尾鮰病毒病診斷

(1)初步診斷:根據臨牀症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
(2)樣品採集:取無症狀魚150尾或病魚10尾,採集病魚腦、肝、脾、腎等樣品,成熟雌魚還需要取卵巢液,魚苗取整條魚進行病原分離和鑑定。
(3)實驗室確診:用斑點叉尾鮰卵巢細胞系(CCO)或棕鮰細胞系(BB)接種疑似樣品(病魚組織勻漿上清液)培養,當出現細胞病變(CPE)後,用中和試驗或 PCR鑑定,如為陽性,若出現臨牀症狀,可判為患有CCV,若無臨牀症狀,可判為CCV攜帶者;若細胞培養出現CPE,僅中和試驗為可疑,PCR試驗為陰性,則判為可疑。

斑點叉尾鮰病毒病防治

斑點叉尾鮰病毒病目前無有效的藥物用於治療,國外有CCV減毒疫苗。
(1)預防措施:對養殖場實施防疫條件審核、苗種生產管理制度;加強綜合預防措施,進行水源、魚、設施等的嚴格消毒;漁場中設置隔離帶,加強疫病監測,掌握流行病學情況;養殖抗病品種、雜交種。
(2)處理:發現患病魚必須銷燬,並對養殖水體、工具、場地等進行消毒。
(3)劃區管理:根據水域和流域情況及自然屏障進行,並對其實施區域管理。
斑點叉尾鮰病毒病流行水温20-30℃,水温低於15℃時,發病很少。病魚表現為嗜睡、打旋或水中垂直懸掛狀,然後沉入水下死亡。病魚眼突出,表皮發黑,鰓發白,鰭條和肌肉出血,腹部膨大,部分病魚可見肛門紅腫外突。解剖後可見到體內有黃色滲出物,肝、脾、腎出血或腫大。胃內無食物,最顯著的組織病理變化是腎管和腎間組織的廣泛性死亡。

斑點叉尾鮰病毒病注意事項

該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重在預防。預防時須對池埂消毒,對網具、運輸工具等用高濃度消毒液浸泡消毒,防止病毒擴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