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打撲草

鎖定
打撲草,又名酸漿草、掛金燈。酢漿草科,多年生草本,葉互生,種子小,生於路邊草叢或田野、家前屋後。全草入藥。秋季果殼呈橙紅色時採摘(稱掛金燈),曬乾、生用。全草於夏、秋季採集(又稱燈籠草),曬乾,生用,或用鮮品 [1] 
中文學名
打撲草
拉丁學名
Creeping Woodsorrel,Creeping Oxalis
別    名
酸漿草
酸酸草
斑鳩酸
別    名
三葉酸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酢漿草科

打撲草形態特徵

為多年生草本,高35~100米。具橫走的根狀莖。莖直立,多單生,不分枝,略扭曲,表面具稜角,光滑無毛。葉互生,通常2葉生於節上,葉柄長8~30毫米;葉片卵形至廣卵形,長4~10.5釐米,寬3~6.5釐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廣楔形,邊緣具稀疏不規則的缺刻,或呈波狀,上面光滑無毛,下面幾無毛。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1.5釐;花白色,直徑1.5~2釐米;花萼綠色,鐘形,長約1釐米,先端5裂,邊緣及外側被短毛;花冠鐘形,5裂,裂片廣卵形,先端急尖,邊緣具腺毛;雄蕊5,着生在花冠的基部,花葯長圓形,基部着生,花絲絲狀;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柱線形,柱頭細小,不明顯。漿果圓球形直徑約1.2釐米;光滑無毛,成熟時呈橙紅色;宿存花萼在結果時增大,厚膜質膨脹如燈籠,長可達4.5釐米,具5稜角、橙紅色或染紅色無毛,疏鬆地包圍在漿果外面。種子多數,細小。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生長於路旁及田野草叢中;也有栽培作觀賞植物者。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2] 

打撲草生長環境

生長於路邊草叢或田野、家前屋後。

打撲草分佈範圍

分佈中國大部分地區,夏季採收全草,秋季採果 [3] 

打撲草採集加工

藥用全草。夏秋採集,切碎曬乾備用 [4] 

打撲草化學成分

含酸漿苦素A( Physalin A)、酸漿苦素B、酸漿苦素C、木犀草素( Luteolin)及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 [5] 
參考資料
  • 1.    王永欽主編,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科學,人民衞生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067頁
  • 2.    楊濟 冀春茹主編,臨證用藥配伍指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年09月第1版,第269頁
  • 3.    杭悦宇編,洗浴治病中草藥,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93年12月第1版,第200頁
  • 4.    雲南中草藥整理組編,雲南中草藥,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09,第366頁
  • 5.    劉自力,賈克琳,戴翥主編,救世良方文獻研究,雲南民族出版社,2007.12,第2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