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魚

鎖定
斑魚(學名:Channa argus)又稱黑魚、團魚、烏棒、生魚、蛇頭魚、孝魚、墨頭魚、財魚等,是中國一種常見的食用魚,個體大、生長快、經濟價值高。黑魚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營養豐富,比雞肉牛肉所含的蛋白質高。
別    名
黑魚
團魚
烏棒
生魚
蛇頭魚 展開
別名
黑魚
團魚
烏棒
生魚
蛇頭魚
孝魚
墨頭魚等 收起
中文學名
斑魚
拉丁學名
Channa arg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鱸形目
亞    目
鱧亞目
鱧科
鱧屬
烏鱧

斑魚外形特徵

烏鱧 烏鱧
斑魚屬硬骨魚綱鱸形目攀鱸亞目鱧科、鱧屬。中國養殖的主要品種有烏鱧、斑鱧及其雜交種,而斑魚即為它們三者的俗稱。
斑魚的形態特徵身體前部呈圓筒形,後部側扁;一般體長25—40釐米。頭長,前部略平扁,後部稍隆起。體色呈灰黑色,體背和頭頂色較黑,腹部淡白,體側各有不規則黑色斑塊,頭頂各有2行黑色斑紋。背鰭很長,幾乎與尾鰭相連,無硬棘,始於胸鰭基底上方。腹鰭短小,胸鰭圓形,鰭端伸越腹鰭中部。臀鰭短於背鰭,尾鰭圓形,末端不達肛門。肛門緊位於臀鰭前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圓鱗,頭頂部覆蓋有不規則鱗片。側線平直,在肛門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2行鱗片,位於體側中部,後延至尾基。珠三角地區的漁民習慣上稱為“兩湖斑魚”。魚肉腥味較濃。這種魚類體型較小,全身黑色,長着鋒利的牙齒,身體沒有鱗片。 [1] 

斑魚生活習性

斑魚 斑魚
斑魚對水體中環境因子的變化適應性很強,尤其對缺氧、水温變化、不良水質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當水體缺氧時,它可以將頭露出水面,藉助鰓腔內的鰓上器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即使在少水甚至離水的情況下,只要保持鰓部和體表一定的濕度,仍可存活較長時間。斑魚的生存水温0℃—41℃,最適水温26℃—28℃。當春季水温達到8℃以上時,常在水體中上層活動,夏令季節常活動於水體上層,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時,遊動緩慢,常潛伏於水底深處,當冬季水温過低時,其將身體後半部潛埋於淤泥或草堆裏,頭露在水中不吃不動。斑魚有很強的跳躍能力,當天氣悶熱、下雨漲水時,斑魚往往會躍出水面,沿堤岸逃逸;在有流水衝擊時往往也會激起魚躍而逃跑,逃逸時身體似蛇形,緩緩向前移動。
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且較為貪食。捕食對象隨魚體大小而異。體長3釐米以下的苗種主食撓足類枝角類及搖蚊幼蟲等,體長3—8釐米以下的苗種以水生昆蟲的幼蟲、蝌蚪、小蝦、仔魚等為食

斑魚生長繁殖

斑魚 斑魚
斑魚有自相殘殺的習性,因此,養殖斑魚要注意放養規格一致,尤其種苗培育階段,應根據大小實行多級分養。在自然條件下,2齡前為斑魚體長加速生長階段,生長旺盛,2齡後進入性成熟階段,魚體增長速度減慢。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使用膨化飼料投餵,夏季高温時節養殖4個月後,斑鱧(港種)可達1·0—1·2斤,雜交種養殖3個月可達2斤。

斑魚經濟價值

斑魚
斑魚(11張)
斑魚是鱧科魚類中個體大、生長快、產量和經濟價值較高的名貴經濟魚類。斑魚的地方名有:黑魚財魚、烏棒、斑魚、蛇頭魚、孝魚、默頭魚等。斑魚為經濟價值較高的淡水魚類,是一種營養全面、肉味鮮美的高級保健食品。
斑魚骨刺少,可食率63%。在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在兩廣和港澳地區,斑魚一向被視為病後康復和體虛者的滋補珍品。廣東馳名的“斑魚葛才湯”甚為廣大羣眾所喜愛。斑魚適應能力強,生長迅速,運輸方便,隨着國內養殖業的發展和國外貿易的需要,斑魚漸成為產銷兩旺的特種養殖品種,斑魚的養殖技術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斑魚為經濟價值較高的名貴淡水魚類,營養全面。肉質鮮美,暢銷國內外,售價昂貴,為我國出口的重要水產品之一。 [2] 

斑魚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斑魚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23 千卡
蛋白質 18.5 g
脂肪 4.9 g
膽固醇 60 mg
飽和脂肪酸 1.5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1.3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1.1 g
葉酸 5 μg
29 mg
42 mg
186 mg
496 mg
14 mg
0.3 mg
0.51 mg
維生素A 30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16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22 mg
煙酸(煙酰胺) 7 mg
維生素B6 0.4 mg
維生素B12 3 μg
展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