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馬蘆薈

鎖定
斑馬蘆薈(學名:Aloe zebrina Baker)是蘆薈屬多肉植物,分佈於非洲南部。無莖或具短莖,葉呈蓮座狀排列,葉線狀披針形,葉尖長,腹面平,背面稍圓凸,肉質,綠色具長的橫斑紋,緣刺褐色,花深紅色 [1] 
中文名
斑馬蘆薈
拉丁學名
Aloe zebrinaBaker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百合目
亞    目
百合亞目
百合科
蘆薈族
蘆薈屬
分佈區域
非洲南部

斑馬蘆薈形態特徵

斑馬蘆薈是蘆薈屬中偏小型的物種。葉片緊湊排列為蓮座狀,葉面微凹;表皮綠色,上有橢圓形白點呈橫向帶狀排列。在陽光強烈的環境下葉色變棕。葉緣有棕色短齒。花序分枝較少。花呈管狀,粉紅色。種莢成熟後開裂,內有種子多數。種子深色,具有輔助傳播的寬翅結構。
強光環境下的斑馬蘆薈(圖源:llifle)
強光環境下的斑馬蘆薈(圖源:llifle)(2張)
無莖或具短莖,葉15-25片,鬆散的蓮座形葉盤,葉線狀披針形,葉尖長,長15-30釐米,寬6~7釐米,腹面平背面稍圓凸,肉質,綠色,強光下稍帶紅色,具長的橫斑紋,緣刺長0.6釐米,褐色,花序高1-1.5米,小花3.5釐米長,深紅色 [2] 

斑馬蘆薈生長習性

水:乾旱,忌水濕。
肥:要求不高,每年在春季施1-2次液肥即可。
土:宜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用壤土和粗砂各半更好。
温:喜温暖,越冬温度10℃以上。
斑馬蘆薈 斑馬蘆薈
光:喜陽光,耐半陰,夏季注意庇廕。冬季宜多光照,否則,葉子易發紅,影響植株生長。

斑馬蘆薈繁殖方法

常用分株和扦插繁殖,也可採用播種。
分株全年均可進行,常在4-5月換盆時,把母株周圍的幼株剝下,直接盆栽

斑馬蘆薈栽培技術

盆栽時,由於根系淺,以淺栽為好。使用肥沃、排水良好的腐葉土粗砂栽培。
生長期保持盆土濕潤,每月施肥1次。冬季和盛夏半休眠期,宜乾燥,嚴格控制澆水。
條紋十二卷不耐高温,夏季應適應遮陰,但若光線過弱,葉片退化縮小。冬季需充足陽光,但若光線過強,休眠的葉片會變紅。
斑馬蘆薈
斑馬蘆薈(5張)
冬天盆土過濕,易引起根部腐爛和葉片萎縮。如發生可從盆內托出,剪除腐爛部分,稍晾乾後,重新扦插入砂牀,生根後再進行盆栽,或砂栽一段時間成活開始生長後換盆。

斑馬蘆薈病蟲害防治

有時發生根腐病和褐斑病危害,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灑。蟲害有粉蝨介殼蟲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斑馬蘆薈科屬

蘆薈屬
蘆薈屬植物隸屬於百合科,是多年生、常綠、肉質草本植物,已命名的蘆薈屬植物有500餘種。蘆薈屬植物不同種的莖葉形態變異類型繁多,莖縮短或明顯伸長,巨型種株高可達20m,微型種株高不足10cm。蘆薈的葉由葉鞘和葉片兩部分組成,葉鞘抱莖而生,葉片呈披針形,肉質,互生或兩列對生,葉長3-80cm不等,因不同的種和生長階段而異。葉緣有刺,部分品種的葉背和葉面有白色斑點分佈,有些種在成株後消退,如中華蘆薈。蘆薈的莖葉形態發育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既受遺傳控制,又受環境影響。蘆薈屬的花器,性狀比較穩定,是蘆薈屬的重要分類依據之一。其主要特點是:花葶從葉叢中抽出,花多排列成總狀或傘狀花序,花被呈圓筒狀,外輪3枚花被合生至中部;雄蕊5枚,着生於基部,花絲較長,花葯伸出,花葯揹着,內向開裂;花柱細長,柱頭較小;子房3室。果為蒴果,室背開裂,具多數種子。由於該屬植物在百合科中形態結構特殊,有些學者主張將蘆薈屬從百合科中分出,獨立成為蘆薈科 [3] 
參考資料
  • 1.    李敬濤,劉立安,苑虎等編著,盆栽花卉,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02,第208頁
  • 2.    謝維蓀 徐民生編著,多肉花卉品種與栽培,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4年05月第1版,第72頁
  • 3.    胡正海著,植物分泌結構解剖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8,第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