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背潛鴨太平洋亞種

鎖定
斑背潛鴨太平洋亞種(學名:Aythya marila mariloides)是斑背潛鴨的亞種之一,體長42-47釐米,體重750-1350克,是中等的體矮型鴨。雄鳥體比鳳頭潛鴨長,背灰,無羽冠。雌鳥與雌鳳頭潛鴨區別在於嘴基有一寬白色環。與小潛鴨甚相像但體形較大且無小潛鴨的短羽冠。飛行時不同於小潛鴨處在於初級飛羽基部為白色。 求偶炫耀時雄鳥發出咕咕輕聲及哨音;雌鳥回聲生硬粗啞。其他時候極安靜。多在沿海水域或河口活動;有時光顧淡水湖泊。合羣且以羣棲居。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帶、苔原森林帶和西伯利亞北部開闊的泰加林帶。
中文名
斑背潛鴨太平洋亞種
別    名
太平洋斑背潛鴨
拉丁學名
Aythya marila mariloid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雁形目
鴨科
潛鴨屬
斑背潛鴨
亞    種
斑背潛鴨太平洋亞種
命名人及年代
Vigors, 1839

斑背潛鴨太平洋亞種外形特徵

斑背潛鴨指名亞種
斑背潛鴨指名亞種(3張)
斑背潛鴨指名亞種雄鳥頭和頸黑色,具綠色光澤,上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下背和肩羽白色,滿雜以黑色波浪狀細紋,翅上覆羽淡黑褐色,具棕白色蟲蠹狀細斑,外側初級飛羽黑褐色,內側初級飛羽的外側近白色,羽端和內側仍為黑褐色;次級飛羽白色,具黑褐色羽端,形成明顯的白色翼鏡和黑褐色後緣;胸黑色、腹和兩脅白色,下腹雜有稀的暗褐色細斑,尾羽淡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尾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1] 
雌鳥頭、頸、胸和上背褐色,具不明顯的白色羽端,形成魚鱗狀斑,下背和肩褐色,有不規則的白色細斑。翅與雄鴨相同,翼鏡也為白色,但較小。嘴基有一白色寬環;腹部灰白色,肛周雜以烏褐色,兩肋、淺褐色,羽端具明顯的白斑,尾下覆羽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1] 
虹膜亮黃色,嘴藍灰色,跗蹠和趾鉛藍色,爪黑色。 [1] 

斑背潛鴨太平洋亞種棲息環境

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帶、苔原森林帶和西伯利亞北部開闊的泰加林帶。常在富有植物生長的淡水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活動.冬季主要棲息和活動在近海岸淺水處,河口、海灣、內陸湖泊、水庫和沼澤地帶。 [1] 

斑背潛鴨太平洋亞種生活習性

遷徙性鳥類,每年秋季於10月初開始遷來中國越冬,春季於4月初至5月初遷離。繁殖期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喜成羣。有時也與別的潛鴨混羣活動。善游泳和潛水。起飛吋需兩翅急速拍打水面,在水上助跑一會才能飛起,行動顯得笨拙,但飛行卻很快而有力。 [1] 
主要捕食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小型魚類等水生動物為食。也吃水藻、水生植物葉、莖、種子等。覓食活動主要是通過潛水。通常潛水深度在2-3米。通常白天覓食。休息時常成羣地在海上或湖面遊蕩,或一動不動地飄浮在水上隨波逐流。 [1] 

斑背潛鴨太平洋亞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西伯利東北部、白令海沿岸、阿留申羣島阿拉斯加加拿大至大西洋沿岸。 [2] 

斑背潛鴨太平洋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通常在冬末即已成對,常以對為單位成羣到達繁殖地。營巢於湖泊或河流外邊乾燥地上,通常緊靠水邊,巢多置於枯草或新鮮草叢邊地上,或置於小柳樹和灌木下,巢隱蔽較好。通常用枯草構成,內墊絨羽。每窩產卵7-10枚,卵為灰橄欖色或褐色。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27-28天。雛鳥雌性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跟隨親鳥活動,在親鳥帶領下大約經過40-50天雛鳥期生活後即能飛翔。 [1] 

斑背潛鴨太平洋亞種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