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尾非洲咬鵑

鎖定
斑尾非洲咬鵑(學名:Apaloderma vittatum)是小型攀禽。異趾形,1、2趾向後,3、4趾向前。羽色豔麗,具金屬光澤。平均長28釐米。喙及腳呈黃色,尾巴長而闊,尾底有黑白幼斑紋。雄鳥的頭部是藍黑色,眼睛下有兩個黃色或橙色沒有羽毛的地方,上胸呈紫色至藍綠色,下身其他部份是紅色的。背部是綠色的。雌鳥的頭部是褐色的,喉嚨及胸部呈肉桂色,其餘的都像雄鳥。棲息在森林中,喜歡在海拔約1600米的地方活動。以蝗蟲、螳螂、蛾類、蝶類、蜂類等各種昆蟲以及它們的幼蟲為食,有時也吃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的果實、漿果與種子等。主要分佈於拉丁美洲,非洲和東南亞熱帶森林中。是馬拉維的國鳥
中文名
斑尾非洲咬鵑
外文名
Bar-tailed Trogon
別    名
斑尾咬鵑
拉丁學名
Apaloderma vittatum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咬鵑目
咬鵑科
非洲咬鵑屬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
Shelley, 1882

斑尾非洲咬鵑外形特徵

斑尾非洲咬鵑
斑尾非洲咬鵑(16張)
斑尾咬鵑體長約28釐米。喙及腳呈黃色,尾巴長而闊,尾底有黑白小斑紋。雄鳥頭部藍黑色,帶有銅紅色光澤。眼睛下有兩小塊黃色或橙色沒有羽毛的裸斑,眼睛上有黃色或灰色斑。上胸呈紫色至藍綠色,下體其他部份是紅色的。背部綠色,尾巴頂面呈藍黑色或紫黑色。雌鳥的頭部褐色,喉嚨及胸部呈肉桂色,其餘的都像雄鳥。幼鳥外觀像雌鳥,但腹部呈白色,雙翼上有淡色斑點。 [1] 
體形相對於其他非雀形目的鳥類來説是屬小型的,羽色華麗,羽毛稠密、鬆軟、副羽發達;尾脂腺裸露;背羽域明顯,自頸至尾脂腺,但不分支;雌雄異色。嘴形寬、短,先端具鈎和齒突,嘴基及鼻孔為羽須所掩;頭大、頸短;翅短圓,具10片初級飛羽,無中覆羽;尾長而寬,形平或凸,尾羽12片;腳短弱,跗蹠被羽,趾呈異趾型,即第3、4趾向前且並連着大部分,第1、2趾向後而又於基部並連。頭骨屬裂齶型,基翼突存在;胸骨後緣具4個缺刻,劍突長而末端各分叉;烏喙骨相接觸。屈拇趾長肌下達第1、2趾;深屈趾肌達第3、4趾,兩肌有韌帶相連;棲肌缺如。盲囊存在,但短。 [2] 

斑尾非洲咬鵑棲息環境

棲息在森林中,喜歡在海拔約1600米的地方,較綠頰咬鵑所處的為高,但也有重疊的地方。 [3] 

斑尾非洲咬鵑生活習性

為樹棲性、常常單個或成對活動,不喜結羣,善爬而不善走、跳;飛行力不強,雖快速但飛不遠,飛行路線起伏不定,多出現在樹的中、上層部位,但也頻繁地活動於地上。在林間飛行時多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十分迅速,但飛行距離不算太遠。性情膽怯而孤僻,喜愛安靜的環境,不善鳴叫,休息時多隱匿在較陰暗的地方。取食方式在空中和地面上均能捕食,主要是蝗蟲、螳螂、蛾類、蝶類、蜂類等各種昆蟲以及它們的幼蟲,有時也吃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的果實、漿果與種子等。叫聲單調,平時不愛鳴叫。 [2] 

斑尾非洲咬鵑分佈範圍

斑尾非洲咬鵑分佈圖 斑尾非洲咬鵑分佈圖 [4]
分佈於安哥拉,布隆迪,喀麥隆,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幾內亞,肯尼亞,馬拉維,莫桑比克,尼日利亞,盧旺達,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贊比亞。 [5] 

斑尾非洲咬鵑繁殖方式

繁殖於林間枯朽樹木的天然洞穴或蟻巢、蜂巢中,不作巢。卵一窩2—4枚。雛鳥屬晚成性。孵卵、育雛由雙親共同負擔。 [2] 

斑尾非洲咬鵑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6] 

斑尾非洲咬鵑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7] 

斑尾非洲咬鵑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5] 
注:斑尾非洲咬鵑圖冊網址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