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風

(漢語詞彙)

鎖定
文風,就是文章所體現的思想作風,或文章寫作中某種傾向性社會風氣及作者語言運用的綜合反映。
文風它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的特徵,是社會上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文章現象。
中文名
文風
釋    義
文章所體現的思想作風
拼    音
wén fēng
出    自
文心雕龍·風骨》

文風讀音

拼音:wén fēng

文風基本解釋

  1. [style of writing]∶使用語言文字的風格文風瀟灑

文風引證解釋

1. 文章的風格。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宋 韓琦 《歐陽修墓誌銘》:“ 景祐 初,公與 尹師魯 以古文相尚……於是文風一變,時人競為模範。”
馮桂芬 《重儒官儀》:“數年文風不日上,士習不丕變者,未之聞也。”
2. 使用語言文字的作風。
毛澤東 《整頓黨的作風》:“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
3. 學文的風氣。
魯迅 《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關於“舒憤懣”》:“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頗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閲讀。”
4. 文德教化之風。
唐 王勃 《上武侍極啓》:“攀翰苑而思齊,傃文風而立至。”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文風銷劍楯,禮物換旂裳。”
《老殘遊記》第七回:“我們這 東昌府 ,文風最著名的。所管十縣地方,俗名叫做‘十美圖’,無一縣不是家家富足,人人絃歌。” [1] 

文風相關新聞

文風折射的是黨風政風,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事業成敗。
我們黨對改進文風問題歷來高度重視。中央反覆強調,一定要下決心改進文風,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這看似形式上的革新,實則是黨風政風的轉變,體現了我們黨求真務實的執政理念。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共識,文風一定要改、下決心改,不改就沒有出路。
知之非難,行之不易。現實生活中,不良文風“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我們説有些講話、文章不太好,不是因為詞藻不夠多、句子不夠美,主要是內容上、方法上有毛病,歸根到底是思想保守、能力不足造成的。
有些人秉持“中庸之道”,思想深處怕犯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便常常表些不鹹不淡的態,寫些不痛不癢的文,“八股腔”一開,多是正確的廢話、好聽的虛話,管用的東西卻少得可憐。
有些人奉行“拿來主義”,思想慵懶僵化,只會鸚鵡學舌、照抄照搬,不善結合實際,不願深入思考,往往陷入文牘主義的窠臼。
有些人喜好長篇大論,熱衷賣弄文筆,總覺得洋洋灑灑學問才算深,滔滔不絕水平才算高,“芝麻大的核,西瓜大的殼”,殊不知聽眾、讀者早已昏昏欲睡。
凡此種種,屢見不鮮。
不良的文風助長形式主義、影響工作效率,降低黨在羣眾中的威信,削弱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成效。如果對這種沉痾痼疾不下猛藥、不動手術,就會危害黨的肌體。
文風背後是思想。改文風不僅是方法論問題,也是世界觀黨性修養問題。説短話、説新話、説老百姓的話,不那麼“系統全面”,卻一針見血,更易被羣眾接受;講真話、講實話、講管用的話,不那麼“明哲保身”,卻更易形成真知灼見。
好的文風來源於實踐。毛澤東同志曾經説過:“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因此,改文風必須轉作風,只有樹立羣眾觀點,增強羣眾感情,深入基層一線,認真調查研究,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改文風不是簡單地做一個減法,它不僅要求形式內容上的“短實新”,更要求思想觀念上的“轉正改”,還要有制度機制做保障。黨員領導幹部要走在前列、作出榜樣,堅決改、帶頭改,推動形成一級帶一級、層層改文風的良好氛圍。惟其如此,改文風才不會一陣風,改文風才能改出新風、改出成效,打動羣眾、贏得羣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