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賦

(文學體裁)

鎖定
文賦,是賦體的一類。“文”指古文。即相對駢文而言的用古文寫的賦,也即相對俳賦而言的不拘駢偶的賦。
元代祝堯説,“宋人作賦,其體有二:曰俳體,曰文體”;並認為用文體作賦,“則是一片之文,押幾個韻爾”(《古賦辨體》)。
別    名
賦體
本    名
文賦
特    點
不拘駢偶
經典作品
《秋聲賦》(歐陽修)、《赤壁賦》(蘇軾)

目錄

文賦簡介

作為賦的一類變體,文賦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產物。中唐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在復古口號下改革了駢偶語言。他們的賦作直接繼承發展先秦兩漢古賦傳統,如韓愈《進學解》,柳宗元《答問》、《設漁者對智伯》,雖不以“賦”名篇,但其體裁取自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正是《文選》列為“設論”一類的古賦之體,既保持主客答難的賦的結構,又用比較整飾而不拘對偶的古文語言,實質便是文賦。文賦始於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宮賦》。

文賦演變

北宋歐陽修為代表的古文運動,繼承韓、柳革新的傳統,反對宋初盛行的西昆派駢偶文風,進一步鞏固了古文取代駢文的文學語言地位,擴大了古文的文學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賦這一賦體發展得更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即歐陽修《秋聲賦》和蘇軾前、後《赤壁賦》。從體裁形式看,《秋聲賦》和《前赤壁賦》都還保持“設論”一類漢賦的體制,既有主客答難的結構形式,又吸取韓愈進學解》的敍事性質,但擴大了敍事部分,增加了寫景抒情部分。而《後赤壁賦》則幾乎完全擺脱漢賦體制的影響,獨創地構思了夜遊赤壁、攀登峯頂、泛舟長江及遇鶴夢鶴的情節。以這三篇為代表的宋代文賦的共同特點是,融寫景、抒情、敍事、議論於一體,用相當整飭的古文語言寫作鏗鏘和諧的韻文。
宋代文賦的實質是採用古文語言寫作的具有賦的結構的韻文,所以按照古代傳統文論觀念來看,一方面肯定賦體至“宋人又再變而為文”,是賦的一種變體;另一方面又認為“文賦尚理,而失於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儷矣”(《文體明辨》),覺得既不符合“古詩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駢偶聲律的“儷辭”的標準,實則已不屬賦體。但從文學體裁的發展規律看,宋代文賦正是賦體發展的終極階段,前、後《赤壁賦》即為臨界的標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