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萊華人

鎖定
文萊(Negeri Brunei Darussalam),位於加里曼丹島(舊稱婆羅洲)的西北岸,面積5,765平方公里,國土被沙撈越州的林夢分割為東西互不相連的兩部分。在地理上,文萊與新加坡馬來半島泰國越南隔着南中國海相望。在馬來語裏,Darussalam 是和平之邦的意思。文萊華人聚居在城市的現象特別明顯,他們主要聚居在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Bandar Seri Begawan)、馬來奕市(Kuala Belait)、詩利亞市(Seria)與都東市(Tutong)。
中文名
文萊華人
外文名
Negeri Brunei Darussalam
面    積
5765 km²
華人人口
40,621人(1991年)
主要華人
福建人客家人、潮州人等 [1] 
所屬國家
文萊

文萊華人簡介

文萊是亞洲古老王國之一,大約在第8世紀時建立王朝,十五世紀開始成為強大回教王國。後來西方殖民勢力入侵,慢慢削弱了蘇丹王國的統治勢力,而在1888年成為英國的保護邦。1906年開始委任英國人作參政司,對國家的事務提出之諮詢,1959年和英國談商訂立新憲法,成為自治邦,英國負責文萊國之外交,安全與防務。
1984年1月1日文萊獲得全面獨立,不久即加入聯合國,併成為英聯邦和亞細安成員國之一。
文萊以盛產石油和天然氣聞名於世,並靠此兩項資源而成為世界富國之一,其國民收入為2.5萬汶元(合1.48萬美元),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文萊華人華人移民

文萊古稱渤泥國,在宋元時期,文萊和中國有着貿易關係,中國商人已有在文萊歇腳的記錄。1972年,傅吾康(Wolfgang Franke)在文萊發掘得南宋古墓碑,從墓碑鐫刻的文字,可知該碑立於1264年。墓主是蒲氏,可能是泉州回教徒。
據傳説,明末清初時金門人閩浙總兵黃順慶流落文萊,被文萊蘇丹召為駙馬。由於鄉親關係,當時即有金門人移居文萊。此説尚待考證,但1600年代,文萊的黃金,胡椒及其它香料無疑會吸引大批華商到來定居。
17世紀後期,文萊地方動盪不安,華人帆船與居民才不得不離境,不過到了18世紀初,華人又捲土重來,建造船隻,栽植胡椒,成了文萊王國當時最主要的收入源泉。
據文萊第一次人口調查顯示,1911年文萊的華人有736人。1929年,文萊發現了富饒的油田,華人移民蜂擁而至。這期間,從沙撈越、新加坡與香港的華人技工來到文萊,在石油工業中尋找工作,其它華人則從事耕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萊加速發展步伐,鋪設基礎設施,製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從而吸引更多華人移民的遷入。到了1991年,華人人口已達40,621人,但其中一半是手持1至3年短期工作準證的臨時居民。在52%的華人永久居民中,只有23%是公民,剩下的29%尚未取得公民權。文萊全國總人口有四十餘萬人,華人佔總人口9%。

文萊華人華人社區

斯里巴加灣市是行政、貿易與商業中心;馬來奕市與詩里亞市位於馬來奕縣,是油田分佈地,都東市周圍則為農業區。
文萊華人社區由福建人(主要是金門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潮洲人與興化人等組成,這些方言羣分佈在不同的地域:福建金門人聚集在首都;客家人、廣府人與海南人則分佈在馬來奕縣。
1929年,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在文萊詩里亞地區發現石油後,即進行大力開採,時許多華工被招募僱傭來文從事石油開採和加工。一度使文萊華僑華人人口比例達到最高。文萊獨立後,文政府對外僑採取嚴格控制政策。這使文萊的華僑華人基本保持在5萬人左右。其中約2萬人已取得了文萊國籍,1萬5000人為永久居民,另1萬5000人仍為臨時居民。文萊華僑華人祖籍多為兩省,其中閩省籍者約佔80%,主要為大、小金門人;粵省籍人約佔18%,主要為客家人和潮州人。海南省籍人約佔2%。
1971年文萊實行內部自治後,華僑華人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商業是文萊華僑華人的窗口行業,也是華僑華人資本最為密集的行業。由於文萊的原住民不屑經營服務性行業,餐飲娛樂等服務性行業自然成為華僑華人的壟斷行業。律師是文萊華人又一主要從事的職業。文萊現有的近百所私人律師行全部為華人開設。 [1] 

文萊華人經濟活動

二十世紀初期,文萊華人或從事農耕,或經營小生意,以維持生計。1960年,隨着文萊基礎設施的擴建,引進了許多華籍工程師,技術人員,機器技師,專業人士,銷售人員,建築工人與經理,華人職業範圍因此擴大了。90年代,華人在批發業,零售業,飲食與旅館業佔有重要比例(36%),其次是建築業,佔20%。其餘華人則從事金融、保險、產業與商業的投資或在這些行業服務。建築業工人多來自東馬與西馬,多數是臨時工人。華人建築公司承建斯里巴加灣市一些宏偉的高樓大廈,如蘇丹舊皇宮、文萊博物館、國會大廈等。此外,華人為響應1980年代政府推行經濟多元化政策的呼籲,也開始向製造業投資。

文萊華人政治地位

文萊在憲制上實行君主立憲制,世襲的蘇丹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同時擔任總理和國防部長要職。官方語言為馬來語,回教為國教。而以馬來、回教、君主為國家立國觀念。因此華人並不享有政治地位,也不允許成立政治團體和政黨。華人要成為文萊國公民,須在當地住上20年,並需通過馬來文考試,甚是不易。文萊現有人口近五萬人,其中取得文萊國籍的不到1萬人。

文萊華人社團組織

文萊政府允許華人結社活動,少則幾十人的也有。有的社團人員相互有交情,也有一人蔘加幾個社團的。因文萊華人人口少的關係沒有宗親會與姓氏社團。現有社團主要分地緣、業緣、學緣、宗教、文學、福利與互助、文化與娛樂及體育等八類。
其中較為活躍的社團有以下19間:

文萊華人地緣性社團

1.馬來奕瓊僑公會2.馬來奕福州公會3.客屬公會4.瓊州公會(斯市)5.廣惠肇公會6.大埔同鄉會7.福建會館

文萊華人業緣性社團

8.斯市中華商會9.馬詩中華商會10.馬詩華人機器公會11.文萊建築商公會學緣性社團12.文萊留台同學會13.汶中校友會14.中正校友會宗教團體15.騰雲閣文學團體16.文萊留台同學會寫作組文化與娛樂會社17.文萊羣聲音樂社18.斯市廣惠互助社

文萊華人體育團體

19.文萊籃球總會

文萊華人華文教育

為教育華人子弟,文萊華人早在1916年就開始興辦學校。根據文萊政府公報,文萊第一所華文學校創辦於1916年,馬來奕縣華人亦倡辦了中華學校;至1938年詩里亞華社亦創辦了中正學校。文萊現有華校共8間(5間小學與3間中學),它們並非直接由會館創辦,但會館每年都有所捐獻;很多會館的理事也兼任學校董事。
文萊華校,無論規模之大小,地區之遠近,除華文之傳授外,同時傳授國文及英文,以配合政府推行之雙語政策。而華人之固有文化風俗,道德倫理之傳授,尤為重視。
由於學校傳授三種語文,並在教育政策上配合政府之教育政策,故在招生方面並不侷限於華裔;許多巫籍、印籍及其他土著學生也報讀華校,人數有日增之趨勢。
名校之師資除本地教師外,也聘請亞細安成員國之合格專業教師執教,而其中以馬來西亞之教師佔大多數;其中數間華校更有政府委派之校長,以協助校務及行政管理。
文萊華校,除個別學校之考試外,也參加政府會考,小學畢業班參加P.C.E.小學會考;中學生則參加B.J.C.E.初級中學會考或G.C.E.中學會考,華校生參加這些會考,都有不俗的表現,較之其它源流學校,並不遜色。而華校在各領域活動方面,表現也可圈可點;如全國學警操演比賽,華校曾多次奪魁;其他如科學、體育、美術等比賽方面,華校生的表現也令人刮目。
文萊華校皆屬私立性質,經費之來源除依靠學生學費外,尚需社會各界每年的慷慨捐獻。文萊華人熱心教育,經費一般還尚充裕。數間規模較大之華校,教學設備相當先進,大都設有視聽教室、電腦教研室以及頗具規模的圖書館。

文萊華人中學

1.婆羅乃中華中學(斯市) 2.馬來奕中華中學 3.詩里亞中正中學

文萊華人小學

4.都東中華學校 5.九汀中華學校 6.那威中華學校 7.淡布廊培育小學 8.雙溪嶺中嶺小學

文萊華人華文報章

負責編輯或出版當地版華文報章,它們是:
文萊美里日報(總社設在美里)
文萊詩華日報(總社設在詩巫)
星洲日報(總社設在吉隆坡)
南洋商報(總社設在吉隆坡)

文萊華人文學活動

文萊因為沒有自己的華文報社,書店又罕見擺賣華文文學作品,寫作風氣因此不盛,寫作人少,產量也談不上多。在文萊留台同學會寫作組的推動下,也曾激起微波盪蕩。1999年,該會出版《汶華薈萃:文萊華文作品集》,收錄了54名寫作者的80多篇作品,體裁有詩、散文、小説、極短篇與戲劇,可以説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此之前,旅居文萊與當地作家,亦曾出版過個人或合集15餘種。
此外《文萊美里日報》有不定期副刊《五屬文苑》專刊文萊華文作家作品及介紹性文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