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萊人

鎖定
文萊人,東南亞文萊達魯薩蘭國(簡稱文萊)居民的總稱。 [1] 
中文名
文萊人
外文名
Bruneian
所屬國家
文萊達魯薩蘭國
人口數量
40.6萬人(2009) 人

目錄

文萊人人口

有40.6萬人(2009)主要是馬來人和其他土著,還有華人等。

文萊人語言

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和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

文萊人歷史

文萊的馬來人最初是在13~15世紀由蘇門答臘和馬六甲遷入的。
20世紀初,由於石油和種植業的發展,又有大量馬來人移入,主要來自沙巴、沙撈越。後來印度尼西亞的爪哇人和菲律賓的比薩揚人、伊洛克人、他加祿人移入,逐漸和馬來人相混合。當地的杜松人、克達揚人、伊班人,也在相當程度上和馬來人融合。土著民族居住在內地,習慣上被稱為“達雅克人”(Dayaks),含義是“內地居民”。
包括許多在語言上各不相同的民族。達雅克人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克達揚人、伊班人、梅拉瑙人、杜松人和穆魯特人等。處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至今仍保留氏族部落組織。主要從事狩獵、捕魚和粗放農業。一般居住在內地。一旦移居到海邊和城市,便很快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採納馬來人的生活方式。沿海地區的達雅克人大多願意與馬來人通婚,信奉伊斯蘭教。海邊的達雅克人多數從事漁業,少數從事農耕。華人居住在城市及郊區,主要從事商業,部分從事農業。
華人最早約在10世紀來到文萊。
19世紀末期英國人在此開發石油,建立種植園,為了解決勞工問題,從中國大批招募契約勞工。文萊的華人主要來自中國南方各省,多數是廣東人。他們講自己的方言,保留各自的生活習俗,沒有被馬來人所同化。除馬來人、當地土著人和華人外,文萊還有一些印度人和歐洲人。
印度人是在20世紀初隨着石油開發和種植園經濟的發展移民到文萊的。
歐洲人主要是英國和英聯邦各國的僑民。主要任企業主、公司職員、專家顧問、教師、神職人員等。雖然人數不多,但身居要職,在文萊的社會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