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盛齋琴行

鎖定
文盛齋琴行,現於安定門內大街營業,是一家經營民族樂器的老字號。
中文名
文盛齋琴行
地    址
北京市東城區

文盛齋琴行簡介

文盛齋琴行 文盛齋琴行
文盛齋是由河北深州一張姓人氏,在清咸豐年間開辦的“胡琴老鋪”,原址在琉璃廠附近的小沙土園衚衕,是北京最早的製作銷售胡琴的店鋪之一。

文盛齋琴行胡琴的起源

胡琴原是一種統稱,包括京胡、二胡、四胡、墜胡、墜琴等。舊時還叫“二鼓子”。解放後,將胡琴定名為京胡,便於與其他類胡琴的區別。它是京劇伴奏用的主要樂器。主要京胡伴奏者稱為“主弦”。
胡琴是元代由塞外傳入京都,故習稱為“胡”琴。胡琴是由琴桿(亦稱擔子)、琴筒、琴軸三個主要部件及琴弓、千斤鈎、弦、馬子組成。規格和材料、尺碼全有一定規定。製作胡琴是一種特殊手工藝,難度很大。文盛齋初創時期,北京只有兩三家胡琴鋪。他們主要是生產宮廷用的高檔琴、箏、瑟、二絃,以及剛剛在旗人貴族子弟中興起的説唱用“八角鼓”和“三絃”。文盛齋在同行的競爭中,以質優價高、檔次高雅為特色。他們選料必挑“頭水”,用料十分講究,做工十分精細,所以雖然價高,樂者仍舊爭購。直至解放後,文盛齋還保留有當初給宮廷做的胡琴樣品,樣式華貴,格調高雅,音色純正,為行家所稱道。

文盛齋琴行胡琴的發展

胡琴的發展與京劇的發展幾乎是同步前進。自清同治、光緒年後,由於徽班進京形成了京劇,很快從宮廷熱轉到民間。京劇伴奏的主要樂器就是京胡,所以,京胡質量的好壞很是重要。許多著名琴師也同制琴藝人一起參與了胡琴的改革。最初的京胡擔子,全長只有一尺四寸五,筒子內膛直徑一寸三,以適應高亢的唱腔而設計的。20年代,為梅蘭芳伴奏的名琴師徐蘭沅,根據梅派特點,大膽將京胡擔子加長到一尺六寸二,筒子內膛加大到一寸四分五,拉出寬厚的“董音”,為梅蘭芳的演唱錦上添花。在材料選用上,研究出用湘妃竹包鑲筒胡琴,精緻如工藝品,成為梅蘭芳赴美國演出時中國民族樂器的展品。曾是演員,後操琴為馬連良、楊寶森伴奏的楊寶忠,曾出雙份工資把制琴名手請到家中,共同研究改制京胡。他曾把從一舊貨市場上尋來的老竹筆筒,去薄改為琴筒,發音美妙絕倫,成為楊家的傳家寶。

文盛齋琴行老字號文盛齋

文盛齋與名琴師們合作,為發展京劇藝術做出了貢獻。京胡發展到今天,品種已十分豐富。根據不同流派、不同演員、不同行當,就專有拉“西皮”、“二黃”、“娃娃調”的京胡,以及伴奏、獨奏不同用途的京胡。京胡已成為北京民族樂器的主要產地之一。文盛齋經過幾度興衰,於1987年恢復了老字號,如今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