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獻

(學術期刊)

鎖定
《文獻》創刊於1979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管、中國國家圖書館主辦的哲學與人文科學學術性刊物。 [1-2] 
據2020年第02期期刊內頁顯示,《文獻》編輯委員會有編委25人、學術顧問6人,編輯部有責任編輯1人。 [1] 
據2020年4月4日中國知網顯示,《文獻》共出版文獻5280篇、總下載914238次、總被引13474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221、(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167。 [2]  據2020年4月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文獻》共載文2412篇、基金論文量409篇、被引量為4908次、下載量為32640次,2017年影響因子為0.16。 [3] 
中文名稱
文獻
外文名稱
The Documentation [2] 
語    言
中文
類    別
文史哲綜合
主管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主辦單位
中國國家圖書館
編輯單位
《文獻》編輯部
創刊時間
1979年
出版週期
雙月刊
國內刊號
11-1588/G2
國際刊號
1000-0437
郵發代號
2-272
現任主編
張志清
編輯部地址
北京中關村南大街33號
屬    性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文獻辦刊歷史

1979年,《文獻》創刊。
1980年,該刊刊期改為季刊。
2013年,該刊刊期改為雙月刊。 [2] 
2014年12月,該刊入選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4] 

文獻辦刊條件

文獻欄目方向

  • 主要欄目
《文獻》設有文獻之窗、方誌圖譜研究、中國刻書藏書史、中國科技史文獻研究、少數民族文獻與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名人手札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等欄目。 [5] 
  • 讀者對象
該刊的讀者對象是社會科學專業工作者。 [6] 
  • 發表內容
該刊內容以披露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與其他公私家典藏的、中國國內新發現的、具有重要價值的各種古、近代文獻資料及其研究成果為主。着重發表古典文學、史學、古文獻學及訓詁學、校勘學、目錄學、版本學、辨偽學、輯佚學等研究論文,重視中國海外漢學研究進展。 [5] 

文獻人員編制

據2020年第02期期刊內頁顯示,《文獻》編輯委員會有編委25人、學術顧問6人,編輯部有責任編輯1人。 [1] 
職務名單
編委馬泰來、王國良、左東嶺、劉躍進、杜澤遜、吳格、邵東方、陳力、陳慶浩、陳紅彥、陳尚君、陳洪、張廷銀、張志清、張湧泉、林世田、周少川、周原、榮新江、徐蜀、高田時雄、高橋智、聶鴻音、顧青、程章燦
學術顧問安平秋、李學勤、李致忠、袁行霈、傅熹年、詹福瑞
責任編輯白雲嬌
資料來源: [1] 

文獻辦刊成果

文獻出版發行

據2020年4月4日中國知網顯示,《文獻》共出版文獻5280篇。 [2] 
據2020年4月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文獻》共載文2412篇、基金論文量409篇。 [3] 

文獻收錄情況

該刊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4年)歷史學類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9-2020)來源期刊(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中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維普網收錄。 [2]  [5-6] 

文獻影響因子

據2020年4月4日中國知網顯示,《文獻》總下載914238次、總被引13474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221、(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167。 [2] 
據2020年4月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文獻》被引量為4908次、下載量為32640次;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該刊影響因子為0.16,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第6066名。 [3] 

文獻文化傳統

文獻辦刊方針

該刊立足於中國國家圖書館豐富的典藏,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工作方針和四項基本原則,為促進和繁榮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事業服務。 [6] 
《文獻》刊名字體 《文獻》刊名字體

文獻投稿指南

該刊已許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在中國知網及其系列數據庫產品中以數字化方式複製、彙編、發行、信息網絡傳播該刊全文。
該刊不通過任何第三方平台接受投稿。 [1] 

文獻期刊領導

文獻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主編張志清 [1] 

文獻歷任領導

職務名單
主編陳力(2009—2018年)
常務副主編張廷銀(2008—2018年) [2]  [7] 

文獻社會評價

《文獻》創刊十年,所取得的成績是豐碩的,足資後人觀覽。(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岱年 [8] 
《文獻》自創刊後即注意改進,特別是1985年以來改進更大,質量益高,對教學科研和古籍整理起了很好的作用。(原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蕭璋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