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物與博物館學

鎖定
文物與博物館學(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 Studies)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歷史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培養具備文物學、博物館學的系統知識,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海關、新聞出版、教育等單位從事文物與博物館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館學高級專門人才 [3] 
中文名
文物與博物館學
外文名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 Studies
專業代碼
060104
授予學位
歷史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歷史學
專業類別
歷史學類

文物與博物館學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初,南開大學設置了博物館學專業 [12] 
1998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博物館學專業代碼由060105變更為060104 [8] 
2003年,江西師範大學、廣州美術學院、重慶師範大學經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博物館學專業 [6] 
2004年,內蒙古師範大學、遼寧師範大學經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博物館學專業 [7] 
201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博物館學專業變更為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專業代碼為:060104 [9] 
2013年,中南民族大學、北京聯合大學、渤海大學、井岡山大學、濰坊學院、西藏民族學院、西北大學、新疆師範大學獲批設立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13] 
2014年,曲阜師範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獲批設立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14] 
2015年,保定學院、雲南師範大學、西安文理學院獲批設立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15] 
2016年,北京城市學院、河北工程大學、河北東方學院、通化師範學院、閩江學院、景德鎮學院、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隴東學院獲批設立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16] 
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滄州師範學院、洛陽師範學院、湖北大學、成都體育學院獲批設立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17] 
2018年,廣州美術學院撤銷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18] 
2019年,長春師範大學、西華師範大學獲批設立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10] 
2020年2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屬於歷史學類,專業代碼為:060104 [10]  。同年,景德鎮陶瓷大學、鄭州師範學院獲批設立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19] 

文物與博物館學培養目標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育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理論基礎、廣博的歷史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敏鋭的問題意識與思辨能力,掌握歷史信息蒐集、考證與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歷史過程和現實處境中考察特定的歷史現象,記錄、蒐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形成合理的見解,以開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類社會生活及其價值觀念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及相關科研部門從事歷史學教育與研究,適應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 [1] 

文物與博物館學培養規格

  • 學制、學位與學分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本科專業學制一般為4年。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彈性學制,但最短不得少於3年,允許學生因創新創業而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總學分為150學分左右,每16學時折算為1學分。各專業的總學分按照學校規定實施,但專業類課程的學分所佔比例不得低於60%。對按規定修滿學分並符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學生,可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其中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可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或文學學士學位。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素質要求
擁有優良道德品質;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時代意識和國際視野;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嚴謹的科學精神;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知識要求
掌握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對相關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亦有所瞭解;熟悉並掌握歷史學的核心知識、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瞭解國內外史學界的重要動態;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觀察和認識歷史問題,具備一定的哲學思辨能力和文學素養。
能力要求
掌握資料分類、檢索、甄別等基本技能,具備提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擁有較強的古代漢語解讀能力,能夠查閲和利用相關外文資料,可用外語進行學術溝通與交流;熟練掌握電腦及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具備以書面、口語和多媒體方式向社會傳播、普及歷史文化與知識的能力。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學生應掌握文物與博物館研究和展示的基本技能。師範類院校學生應具備相應的教師教育技能,師範類院校學生應具備相應的教師教育技能 [1] 

文物與博物館學課程體系

文物與博物館學總體框架

課程框架總體上包括理論課程、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設計)。理論課程主要由通識類、公共基礎類和專業類三類課程組成。實踐教學包括專業技能訓練、專業實訓和專業實習。
各高校可選擇一些反映學科前沿、學校特點和地域特色的課程作為選修科目。有條件的學校可制訂並實施國內(外)學生交換計劃,進行各種形式、層次的聯合培養,開展雙語教學或純外語授課,還可以引進外籍教師。
各專業最後形成的課程結構,應覆蓋專業知識體系的主要領域 [1] 

文物與博物館學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通識類課程主要包含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藝術教育類和創新創業類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藝術品位和創新創業意識。其中,修讀自然科學類和創新創業類的課程原則上不少於2門。師範類院校學生須修讀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和教師教育系列課程。
  • 公共基礎類課程
公共基礎類課程主要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大學外語、大學體育等。
  • 專業類課程
①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指關於學科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課程,含通史課程、基礎理論課程、基本技能訓練課程。如師範類院校應開設歷史學科教學論、歷史教學技能訓練等課程。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應開設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等課程。
②專業選修課程
專業選修課程主要指深化專業知識,反映學科前沿和學校特色的課程,含斷代史、國別史、區域史、民族史、專門史等。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可開設博物館藏品管理、陳列設計等課程 [1] 

文物與博物館學實踐教學

  • 專業技能訓練
專業技能訓練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主要課程有歷史文獻檢索、史學論文寫作、田野調查與考古發掘報告撰寫、博物館陳列設計訓練、公眾歷史策劃等。師範類院校應開設教學案例設計與研析等課程。
  • 專業實訓
專業實訓主要指專業考察(如文化遺址考察、博物館研習)、社會調查(如口述歷史)、大學生自主科研活動等實踐教學環節。師範類院校還可進行教學見習等活動。
  • 專業實習
專業實習主要包括教育實習、田野考古實習、博物館工作實習、社會實習(如新媒體歷史傳播實習)等。各類實習應有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具體要求。實習總時間一般不少於2個月。
  • 畢業論文(設計)
(1)選題要求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完成專業學習的必要環節,可採取學術論文、案例分析、專題設計、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選題力求立足於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對相關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有較為系統和全面的瞭解。能夠明確選題的意義,力求在理論與方法上有所創新。學生擬定選題後,須經指導教師審定和同意,方可作為畢業論文(設計)選題。
(2)寫作要求
畢業論文(設計)應以史料為基礎,立論明晰,表達準確,文意通順,邏輯嚴密,論證合理,力求達到一定學術水準;在理論和方法上,力求有所創新;鼓勵使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開展研究。寫作須符合學術規範,章節劃分、圖表註釋、參考書目的格式等應符合各高校教務管理部門要求。
(3)指導要求
為保證和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各專業應為本科生指定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應加強畢業論文(設計)在選題、開題、撰寫等各個環節的指導和檢查,強化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教育,並指導學生進行論文(設計)答辯。必要時,可聘請專業實務部門相關人員共同指導 [1] 

文物與博物館學教學條件

文物與博物館學教師隊伍

  • 教師隊伍規模和結構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師資隊伍,應根據專業的學科定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授課時數等需要確定。各專業的專任教師一般不少於13人,另可根據專業需要在相關部門聘請一定數量的主講教師。各專業生師比不高於18:1。
專任教師的專業結構合理,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或專業帶頭人和數量適宜的骨千教師。專任教師隊伍的學科背景應涵蓋專業類課程體系所含的知識領域,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55歲以下的中青年專任教師比例不低於總數的2/3。
  • 教師水平要求
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提倡師德自律。系統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開闊的學術視野,瞭解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能捕捉前沿性的學術問題並具有研究這些問題的能力。能結合學術前沿,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
  • 教師教學要求
參加教研室或教學團隊對課堂教學的集體研討,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課程教學計劃,認真備課,組織課堂教學,進行課外輔導和教學質量自我評價。與學生積極互動、教學相長,處理好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研究,進行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
  • 教師發展規劃
學校與院系應重視和發揮教研室組織教學的作用,加強教學研討,鼓勵和支持教師進一步深造,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並在時間、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教師不能僅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知識,應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參加相關培訓及研修,追蹤學科前沿,更新知識結構,開闊學術視野,強化專業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1] 

文物與博物館學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具備基本的教學辦公場所和設備,能滿足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有較為豐富的歷史學類圖書、期刊、專題文獻、音像資料、電子書和數據庫等,覆蓋相關知識領域。應及時增加國內外最新專業圖書資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需要。
根據自身條件和專業教學需求,建立1~2個專業實驗室(如歷史數據統計與分析實驗室、歷史文化創意實驗室、科技考古實驗室),並配置必要的儀器設備。
  • 信息資源
購買和自建若干專業知識數據庫,能夠為師生提供便捷的文獻檢索、科技查新、代檢代查、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服務。積極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學術聯繫,及時瞭解和掌握專業前沿信息。有條件的院校,可建設專門的教學信息資源平台,或若干門在線開放課程等數字化教育資源。
  • 實踐教學
建設至少2個相對穩定和開放的校內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滿足實踐教學需要。如師範類院校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教學實習基地。
各專業應提供必要的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經費,保障實踐教學和教育實習的質量和效果 [1] 

文物與博物館學教學經費

新開辦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應有充足的經費保障,以購置圖書資料及進行教材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等。
各高校應保證為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提供不少於學校其他人文學科專業的教學經費,且逐年有所增長 [1] 

文物與博物館學質量保障

  • 管理體系
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制定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監控與評估辦法及實施細則。對專業定位、辦學思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管理評審、教學評估、公眾監督,以及教學質量監控機構、責任人及職責等予以明確規定,在教務運行、教學過程、教學經費、設施建設、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計劃修訂、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分層次的質量管理體系。應定期進行全面的教學質量檢查與評估。
  • 管理措施
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督導組的作用,建立領導聽課、專家督導、同行評議和學生評教相結合的機制,融日常管理、定點管理和定期管理於一體,以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管理 [1] 

文物與博物館學培養模式

  •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
(一)定位的層次分析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注重基礎培養的層次,是基於學科專業發展的需要,主要是綜合實力較強的綜合性院校選取的人才培養定位的層次。這個層次人才培養定位注重基礎知識的儲備,對文物學和博物館學兩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學科發展史極為注重,兼顧藝術史、考古學、歷史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結合不同學科對交叉學科知識的教學和研究也極為重視,注重對學生研究方法的訓練,強調學生有一些基礎的研究成果。對於實踐課程同樣注重,結合考古發掘、市場調查、博物館考察等課程佔用相當多的時間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
過程培養是部分有一定實力的地方院校較為常用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層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在一部分地方院校中被賦予結合地方博物館發展需要和服務地方文化市場繁榮的需要等任務,被要求培養符合地方文物與博物館學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學生的課程在兼顧文物學和博物館學所需的基礎知識體系之外,極為重視實踐課程和實踐技能的訓練。地域文化和區域性行業需求成為課程體系的一部分。過程培養注重專業和行業的對接,注重對行業反饋信息的研究,並將行業反饋信息及時與課程體系改革結合起來。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是課程體系不穩定,根據行業需求經常有一些調整,導致不同年級學生知識體系有一定差異。
目標培養可以説是一般地方院校特別是民辦院校喜歡選擇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層次。目標定位的優勢是目標明確,一般直接針對崗位或崗位羣的需要,可以説是職業教育的升級版。劣勢也極為明顯,就是學生的知識體系過於狹窄,職業規劃後期發展乏力,需要有後期的助力推進才能改善工作環境。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在一些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中處於目標培養的層次,學生的課程體系直接與崗位需求相掛鈎,有條件的學校還提供時間較長的頂崗實習期。但是本科教育與專科職業教育的一些區別導致這一定位的效果並不明顯。問題在於多個方面,主要有學生的預期和實際情況差距較大,能夠提供給本科生的崗位較為分散,單位的預期和實踐條件也有一定差距,生源地就業和高校所在地就業的矛盾等一些問題。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也反作用於高校的發展,促進了高校層次性和特色化的區分 [11] 
(二)培養的內容分析
人才培養的方式因高校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也與專業的特點和行業的需求等多方面有一定的關係。大學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養學生,所以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重要。
學生主動型是最好的人才培養方式,前提是學生對專業高度認同。就目前的教育情況而言,高中及其前的教育和大學教育是脱節的,高中之前並未很好的接觸行業和職業的相關係統性認識,而大學教育無論從學科專業體系來講,還是從行業崗位需求來講,都不同於高中及之前的知識體系模式。讓學生主動學習需要一定的過程。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學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專業有一個的概念,但是現實和理想有一定的差距。另一種情況則是對專業無明顯認識,僅僅基於對歷史課程的認識選擇該專業,或者只是被動地選擇該專業。前一種情況有利於引導形成學生主動型培養模式,後一種情況則相對較為複雜。
教師主導型是大多數高校採用的人才培養方式,但是如果教師工作的動力不足,激勵機制不完善,這種方式的效果就非常不明顯。部分地方院校特別是部分民辦院校由於經費等原因容易出現教師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就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式而言,採用教師主導型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面臨的行業範圍非常廣泛,影響着課程體系的廣度,如果能夠在課程之外強調教師作為指導教師的作用,就能夠使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選擇研究或工作方向。
項目引導型是不同層次院校在人才培養方式中都可以選擇的一種情況,只是側重點有所區別。綜合性院校的項目引導側重於讓學生參與學術項目的研究,地方高校的項目引導則側重實踐性項目的開展。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相關的學術研究項目和實踐性項目都較為豐富,不同高校因為資源和定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對於學生培養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任務綜合型人才培養方式則是在項目引導型基礎上的提升,更為注重學生對任務的綜合協調能力培養。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任務綜合型培養方式多是用於高年級,並且多是和繼續深造和參加工作結合起來,作為進一步提升的綜合訓練。但是,由於資源的不同,任務綜合型人才培養方式培養學生的水平差異較大 [11] 
  • 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校館共建”模式
(一)“校館共建”內容
高校與博物館、紀念館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以及場館建設與職業培訓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首要任務,也是文博專業建設的重點內容。
高校應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特有的資源與功能制訂文博專業培養方案,博物館、紀念館則可以積極參與高校文博專業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實施,雙方有效對接,優勢互補,達到“校館共建”的最佳育人效果 [12] 
(二)“校館共建”形式
高校與博物館、紀念館可以簽訂“校館共建”協議,根據協議規定,共同研討文博理論,簽訂人才培養方案與計劃,協同促進文博專業建設和場館建設,聯合培養培訓文博專業技術人才。文博專業學生在適當時間到博物館、紀念館見習實習,運用所學文博理論直接參與場館數字化建設、文物保護修復和陳列布展等項工作,在實踐中加深對文博知識的理解,增長文博專業才幹。場館文博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到高校讀在職研究生或短期培訓,不斷提高業務能力,為晉升職稱創造條件。高校與博物館、紀念館可以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12] 

文物與博物館學數據統計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普通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生規模為1000-1500人 [4] 

文物與博物館學發展前景

文物與博物館學人才需求

《全國文博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4-2020年)》中指出:我國文博人才隊伍總體狀況與建設文化遺產強國的要求尚不相適應。人才總量短缺,隊伍結構不合理,人才素質偏低,特別是高層次領軍人才、科技型專業技術人才、技能型職業技術人才、複合型管理人才嚴重匱乏。當前我國文物事業正處於高需求、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5] 
2015年7月2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頒佈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以下簡稱《大典》),考古專業人員、文物藏品專業人員、可移動文物保護專業人員、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專業人員、講解員、考古探掘工、文物修復師、古建琉璃工、古建築工等9個文博行業職業成功列入《大典》 [5] 

文物與博物館學考研方向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生可到國內外一流高校的文物與博物館學、考古學、人類學等學科進一步深造,攻讀研究生 [5] 

文物與博物館學就業方向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相對更加對口,其主要去向是: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旅遊部門,新聞出版,教育單位,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以上領域都需要能從事研究、保護、管理、策劃、宣傳、諮詢等方面工作的文博人才 [5] 

文物與博物館學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慶
河北
河南
山東
山西
江西
江蘇
浙江
湖北
雲南
四川
陝西
吉林
遼寧
新疆
內蒙古
海南
福建
甘肅
(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7月11日)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