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瀾閣

(清代《四庫全書》七座皇家藏書樓之一)

鎖定
文瀾閣,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25號,即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為清代乾隆年間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造的全國七大書閣之一。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文瀾閣建成。 [1] 
文瀾閣為三進院落,東西約35米,南北約90米,佔地總面積約3150平方米;其整體建築包括門廳、廂房、門廳前庭院、門廳後假山、御座坊、水池軒廊與長廊、趣亭、大御碑亭、光緒御碑亭和藏書樓主樓,總建築面積約達1750平方米。主體建築仿浙江寧波天一閣形式,是重檐歇山式建築,為結構六開間樓房,外觀二層,中間有一夾層,實際上是三層樓房。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羣,也有皇家建築均衡對稱、莊重嚴謹的特點。 [2-3] 
2001年6月25日,文瀾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文瀾閣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南麓
始建時間
1727年(清雍正五年)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5-0299-3-105
佔地面積
3150 m²

文瀾閣歷史沿革

文瀾閣大門 文瀾閣大門
文瀾閣,原為清康熙帝南巡時,在孤山興建的行宮。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為聖因寺。
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分聖因寺為二,復建行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纂修《四庫全書》,歷時十年始成。
文瀾閣 文瀾閣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將聖因寺旁原藏《古今圖書集成》之藏經閣改建文瀾閣。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文瀾閣建成。
清乾隆五十二年夏起,陸續將謄抄完成的《四庫全書》運抵杭,交藏文瀾閣。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下旬,太平軍攻入杭州城時,文瀾閣因無人管理,部分藏書散失。其時杭州鄉賢丁申、丁丙兄弟合力搶救,收集散失之圖書,繞道運至上海保存。
清光緒七年(1881年),文瀾閣重建,原址築閣三層復其舊觀,增建二宮門、東西角門、左右邊門、待漏房等,並添造假山一座,上有月台、趣亭。
文瀾閣 文瀾閣
清同治年間,文瀾閣藏書運回杭州,繼續回收散失之殘書,同時進行補抄。先後七年,僱員百餘人,耗資五萬餘元,方至3396種,34769冊。
清宣統三年(1911年),文瀾閣《四庫全書》遷至浙江圖書館收藏。
辛亥革命後,浙江圖書館館長錢恂和張宗祥又發起補抄,終於基本上恢復原貌。
民國十八年(1929年),文瀾閣借給西湖博覽會使用後,撥歸浙江博物館。
1952年,文瀾閣進行過維修。 [5] 
1974年8月13日,文瀾閣附屬建築太乙分青室被燒燬,現存太乙分青室系1984年重建。 [10] 
1981~1983年,文瀾閣重建。 [1]  [6] 
1993年,文瀾閣大修。 [7] 
2006年3月起,因文瀾閣所處地理環境潮濕,建築殘損較為嚴重,浙江省博物館負責對文瀾閣進行修繕。
2006年6月10日,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之際,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專題調研浙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查看正在修繕的文瀾閣。
2013年6月8日,文瀾閣重新開放。 [8] 

文瀾閣建築格局

文瀾閣結構

文瀾閣東鄰浙江博物館,西北接中山公園,南臨西湖,背倚孤山,東西約35米,南北約90米,佔地總面積約3150平方米;其整體建築包括門廳、廂房、門廳前庭院、門廳後假山、御座坊、水池軒廊與長廊、趣亭、大御碑亭、光緒御碑亭和藏書樓主樓,總建築面積約達1750平方米;主體建築前鑿池蓄水,水與西湖相通。在中軸線上,自北而南為主閣、水池、御座坊、假山、垂花門,其東西又對稱佈置御碑亭、月台、遊廊、趣亭。 [3] 
文瀾閣坐北朝南,第一進原為垂花門,二進門廳,入內即是一座玲瓏剔透的假山,其旁一泓清流沿山而過。山頂東、西各建小亭一座,山後為平廳,西側有迴廊,直達三進文瀾閣。平廳與文瀾閣之間有一方池,以假山圍砌,花木點綴,池中獨樹一峯,名曰仙人峯,又稱美女峯。池東有御碑亭,御碑為乾隆興建江浙三閣之詔諭。亭後,文瀾閣東又一御碑亭,亭內為光緒帝題“文瀾閣”三字御碑一通。池西為遊廊,四周圍牆環繞,有垂花門可供出入。 [6] 
文瀾閣主體建築仿浙江寧波天一閣形式,是重檐歇山式建築,為結構六開間樓房,外觀二層,中間有一夾層,實際上是三層樓房。頂層通作一間,取“天一生水”之意,底層六間,取“地六成之”之義。
文瀾閣建於高56釐米的台基上,東西24.5米,南北13.80米,約826平方米。 [3]  樓正中懸掛光緒御書“文瀾閣”匾額。閣東為太乙分清室。閣之東另築屋三楹,名太乙分青室,四周築圍牆。太乙分清室前有羅漢堂,原為聖因寺建築。 [1] 
文瀾閣 文瀾閣

文瀾閣特點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羣,也有皇家建築均衡對稱、莊重嚴謹的特點。園林佈局的主要特點是順應地勢的高下,適當點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之類的建築物,並藉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園內亭廊、池橋、假山疊石互為憑藉,貫通一起,把藏書樓營造成清出雅緻的江南園林。 [2]  [3] 

文瀾閣文物遺存

文瀾閣文物遺存有光緒御碑。
光緒御碑位於文瀾閣主樓的東側小碑亭內,碑亭為四方攢尖頂。光緒御碑正面刻有光緒帝親題“文瀾閣”三個字。碑背面刻有清光緒五年(1879年)秋,譚鍾麟調任浙江巡撫加兵部尚書銜時,奏請的匾額。此碑文由乾隆撰,譚鍾麟正書。此碑文為清光緒時期拓本。 [5] 

文瀾閣歷史文化

  • 四庫全書
文瀾閣四庫全書
文瀾閣四庫全書(2張)
清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就下詔搜訪遺書,並下令儒臣校勘《十三經》等經典。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正式批准大學士劉統勳等人議定的輯校《永樂大典》章程,並下令“將來辦理成編時,著名《四庫全書》”。隨後,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等三人被任命為總纂官,並從翰林中選了數人組成了四庫全書的編纂班子——四庫館。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第一部《四庫全書》編撰並抄錄完成。全書共收書3461種、79309卷、36381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分。《四庫全書》告成,當時先抄四部,分藏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文溯閣、熱河文津閣北四閣”。後乾隆皇帝因“江浙人文淵數,允宜廣佈,以光文昭”,又命續抄三部,分藏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是為“南三閣”。 [9] 

文瀾閣文物價值

文瀾閣古建築羣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對於研究清代藏書文化和建築歷史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2] 

文瀾閣文物保護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佈文瀾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 
2001年6月25日,文瀾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文瀾閣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文瀾閣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25號,即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 [1] 
開放時間
文瀾閣 文瀾閣
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週二至週日9:00~17:00,16:30觀眾停止入場,16:50開始清場。
門票價格
免費。
交通信息
杭州市乘坐公交Y10路、WE1314路至浙江博物館站下即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