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武班

鎖定
文武班一般是封建皇朝文武百官上朝時排列的班次,《宋史·禮志十九》中有記載。
中文名
文武班
相關記載
《宋史·禮志十九》
拼    音
wén wǔ bān
指    代
封建皇朝文武百官上朝時排列

文武班詞彙釋義

wén wǔ bān
文武班
1.封建皇朝文武百官上朝時排列的班次。
《宋史·禮志十九》:“其日,文武班尚書、上將軍以下,並先敍立於殿門之外,東西相向。”
2.一些職業中學中所開辦的文武班級。以鍛鍊身體素質為主,另外也學習各種社會科學知識文化,畢業生多被推薦到從事保安、門衞等類的行業職務中就職。

文武班組班形式

舊時文武班之別稱為四六班,一種組班的形式。清中葉後,崑劇日趨衰落,清末民初,紹興昆飛武班以其擅長武戲,演出驚險、火爆而深得上海市郊農民歡迎,風靡一時。為滿足觀眾需要,昆文班與紹興昆卞武班結合,組成新班,以四文六武(或十文十武)的組合形式,即一場演出四出文戲、六出武戲(或十出文戲、十出武戲)來招襪觀眾。文戲演出以蘇州人為主,武戲則由紹興人應工。武戲藝人大多武藝卓絕,飛叉、丟包能接連數十下,刀、槍對打極為精彩。劇目有《娛虹嶺》、《鐵籠山》、《鬧天宮》、《戰宛城》、《祝家莊》、《鍾脂嫁妹》、《大名府》等。但《大名府》中之梁中書,則須文班角色飾演。四六班主要在江、浙、滬交界處活動,其中鴻秀班也到金山、松江、南匯、閡行、嘉定等地演出。四六班很少去蘇、杭、滬大城市,故又稱水路班、江湖班。著名崑劇藝人陳聚林、尤彩雲、李金壽等皆參加過四六班。因藝人習俗不同,演出風格各異,很難共處。又因崑劇無論文戲、武戲均已不為觀眾所賞,四六班於民國年間陸續散班,藝人各尋出路。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 ,第7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