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庙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城区,始建于北宋初年,是文庙与武庙同址而建的复合建筑群,现存主体为民国三年重建,具有三教合一建筑特征,中轴线供奉弥勒佛、观音与孔子,武庙内设关羽像。该庙最初为官学场所,南宋时期成为丹棱文化教育中心,相传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曾在此启蒙求学。
北宋赵匡胤推行科举改革后,丹棱县在此设立官学并配置文武教授。元末迁至白鹤寺旧址,明清至民国历经八代皇帝赐匾与多次修缮。1934年后作为丹棱中学校址使用至2004年 [4]。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国民党丹棱县党部曾在此训练民团 [1]。2020年代起,丹棱县以文武庙为核心实施文庙街区改造,通过修复建筑群、增设文化景观及整合文艺业态,形成历史与现代融合的特色文化地标 [2-3]。
- 中文名
- 文武庙
- 地理位置
- 四川省丹棱县
- 朝 代
- 北宋
- 历史人物
- 苏东坡
臭和归是丹棱县现存的古建筑精品之一。而文庙和武庙建在一舟享处,这在全省乃说多汗至全国都是稀有的。丹棱文武庙是风水宝地,古代是办官学的场所,解放前后是培养人才的好地方,是办学校的理船鸦骗担想之地,也是丹棱县古代八景之一的风景地。它是三苏故里人民赞颂的苏东坡艰设蜜的启蒙学校。
据文献资料记载:北宋(960-1125)赵匡胤一即皇位,就开辟儒馆,下令各州县设立官学乡校,兴办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扭转糠循了想民重武轻文的风气。北宋霸晚乘和南宋时代,是丹棱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在文学,还是史学、书法等方面都是人才辈出,如繁星璀璨,雄视天下。北宋时期丹棱文武庙没有“儒学教授”,“武学教授”,举办官学,培育文武双全的学子。三苏乡的“三苏场中苏祠是苏东坡父子的老家”(《眉山县志》)“三苏乡在北宋、宋时是丹棱县的辖区。”(《史话丹棱县疆域的变迁》)“相传苏洵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始于丹棱文武庙”,“相传丹棱文武庙是苏东坡的启蒙学校”,“相传三苏父子都到过丹棱县文武庙读过书”,“丹棱文武庙是三苏父子的母校”。(北京《发现》杂志)丹棱文武庙是三苏成才的风水宝地。例如苏东坡“我梦入小学”时,在此读2年小学;“相传苏东坡十几岁(11-12岁)读中学时,又来丹棱文庙官学里学习”。(北京《发现》杂志)相传苏东坡在丹棱文武庙内共写出六篇作品:丹棱《白鹤寺记》、《石榴》诗、《槐》诗、《鹤叹》诗、《秀兰》(文学随笔)、《秋日寄友人》诗等。时传:“三苏才名天下扬,丹棱文武庙献力量”的口头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