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枕琴

鎖定
“文枕琴”系唐代“軋箏”遺存演化,經改良創新而來的。它原是莆田涵江民間古樂“文十番”中的主要樂器“蓁”。“蓁”又稱“文蓁”(11條弦)或“蓁仔”(9條弦),因狀如枕頭,俗稱“枕頭琴”。 [1] 
中文名
文枕琴
又    稱
枕頭琴
地    點
福建
絲    絃
九條

文枕琴基本內容

“文枕琴”是“文十番”主奏樂器“蓁”的改良創新成果。“蓁”形如古琴,狀似古箏,猶如早期藤編漆皮的枕頭。琴上安9個或11個“人”字形琴馬,上張絲絃,五聲音階排列。用蘆葦杆抹上松香,一弦一音在弦上磨擦演奏。音量較小,音色深沉含蓄,略帶噪音。
改良後的琴,音色柔美典雅,保持特色,音域較寬。通過演奏創新,音域可達3個八度以上,音量大於原琴3倍,強弱變化自如,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改良後融二胡、提琴、古箏、琵琶等樂器的演奏技巧於一爐,成為一種能拉能彈、可捻可撥的拉絃樂器。
文枕琴 文枕琴
首次用改良後的“文枕琴”創新的曲目為獨奏《思念》,獲得福建省第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最高優秀節目獎,繼後又有獨奏《湄嶼潮音》《港灣遐想》《幽谷清音》《海峽女神》,小合奏《潮音》及與唱相融的《一斛珠》《海峽通途》《清風頌》等曲目相繼創作推出,並在全國、省各種大賽中獲獎。專門介紹“文枕琴”樂器的文章於1985年《樂器》(第4期)發表。
《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人民音樂》《音樂生活》《福建日報》《福建音樂》及日本《八重山日報》《沖繩日報》等中外刊物作了報道介紹,還有《黃福安與他的文枕琴》多次在中央電視台、黃河電視台、東南電視台對外播出。 [2] 

文枕琴基本特徵

“文枕琴”繼承發揚民間音樂傳統文化,改良創新古樂器,使以蓁為主的唐宋古樂千年傳揚,古為今用,融入現代文明,為樂壇增添光彩。基本特徵:
1.在保持原有古樂器樣式的基礎上,對琴馬、琴軸、琴弓、琴絃等作了革新。
2.在保持古琴音色典雅的特色上,改良為優美明亮、強弱自如、擴大音量的新樂器。
3.通過演奏的創新,擴大音域(音域可達3個八度以上),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並融二胡、提琴、古箏、琵琶等樂器的演奏技巧於一爐,成為一種能獨奏、合奏、伴奏,能拉能彈、可捻可撥的時代感強的樂器。 [2] 

文枕琴歷史記載

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
除《舊唐書》之外,宋代陳(日左楊去木右)所著《樂書》(公元1101年成書)也寫道:“唐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因取名焉。”(見陳《樂書》卷一百四十六),其狀與箏相類。文枕琴與此相似,也是用葦杆軋之。
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日左楊去木右)字晉之,閩清人。紹聖中登制科,官禮部侍郎,事蹟具《宋史》本傳。”
《宋史》又載:“(崇寧)二年九月,禮部員外郎陳(日左楊去木右)上所撰《樂書》二百卷。”崇寧二年為公元1103年,若陳(日左楊去木右)之記述與當時福建情況相關,那麼,軋箏至遲在公元1103年前即已流傳福建。
宋代出版的《古代合璧事類備要》一書中的箏條裏,也記載了一種叫蓁的樂器:“蓁形如瑟,兩頭懼方,七絃七柱,以竹潤其端而軋之。”
此後,在明代莆田人姚旅《露書》中,又有關於“蓁”的記載:“蓁形似箏,箏十四弦,蓁九弦。箏長今尺五尺,蓁三尺五寸,以文鋅為之。俗雲:‘築也。’但築舊雲‘以竹擊之。’今用桃技擦松香,以右手鋸之稍似擊形耳。”(見《露書》卷八“風篇中”)。這一記載與文枕琴的關係更為緊密,一是形狀結構似箏,長三尺五寸;二是弦數同為九弦;三是蓁用桃枝擦松香,以右手鋸之,文枕琴用蘆葦杆塗松香,右手持之。姚旅為“萬曆中布衣”布衣者,平民百姓也,所見當為鄉中情況,由此亦可推得,與文枕琴緊相關聯的蓁,在明代萬曆(公元1573一1619)年間即已流行於莆田。

文枕琴改良創新

文藝復甦後,在著名民族音樂專家王耀華、項陽、劉春曙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著名作曲家郭祖榮、李尚清和黃文棟先生的幫助和指導下,原莆田縣莆仙劇團音樂工作者黃福安於1979年開始對這一古樂器進行改良和演奏的創新,接着在1983年、1985年、1987年、1999年又相繼改良、創新。
1981年起由黃福安用改良後的“文枕琴”連續六屆在福建省“武夷之春”音樂會、武夷音樂舞蹈節上獲獎,先後又獲國家文化部、廣電部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作曲、表演二等獎,全國第九屆“羣星獎”音樂大賽作曲、表演銅獎,全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節專業組二等獎(其女兒黃丹丹演奏),又培養了繼黃丹丹之後的多名新手。
2001年黃福安作曲並輔導的文枕琴小合奏《潮音》獲國家文化部全國第二屆“蒲公英獎”(政府最高獎)音樂大賽作曲金獎,輔導、表演銀獎。2003年又在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賽上獲二等獎。多次在中央電視台、黃河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海峽之聲廣播電台等媒介播出,並曾出訪日本、香港、澳門表演交流。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多次觀摩並給予高度評價,中外多家報刊、音樂雜誌對“文枕琴”都作了詳細的報道,並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和獎勵。
2004年莆田市首屆百花文藝獎授予黃福安文枕琴演奏曲《潮音》“特別榮譽獎”(最高獎)。2007年5月被列為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項目名錄。現在比較著名的文枕琴曲目有獨奏:《思念》《湄嶼潮音》《港灣遐想》《幽谷清音》《海峽女神》;小合奏《潮音》;與唱相融的《一斛珠》《海峽通途》《清風頌》等。

文枕琴重要價值

文枕琴的成功改造,不僅促進了海內外進一步瞭解“文十番”的寶貴豐富的文化遺產價值,而且傳承了民間優秀音樂文化,使古老樂器煥發青春,在樂壇上增添光彩。
1.學術價值。文枕琴改良創新,弘揚了民間傳統文化,提高了古老樂器的歷史文化價值,為中國音樂史譜寫新篇。
2.實用價值。文枕琴對民間古樂的發掘、搶救、保護及發展,對凸顯古老文化精要,增添羣眾精神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2] 

文枕琴傳承譜系

從現存的涵江民間古樂“文十番”的傳承及“蓁”(軋箏)的遺存資料看,現存資料僅知20世紀40年代演奏“蓁”的樂師有“鄭山裏(塘頭三股村人)、鄭金鸞(塘頭三股村人,20世紀80年代仍邀請演奏)、鄭立章(塘頭三股村人,20世紀90年代仍邀請演奏)、鄭下吾(哆頭哆中村人)”。1963年,莆田縣文化館原音樂幹部黃文棟帶“文十番”節目赴泉州參加晉江地區第一屆曲藝會演,1978年黃福安幫助重組塘頭“文十番”隊,1979年起黃福安開始對“文蓁”進行了多次改良創新。 [2] 

文枕琴瀕危狀況

1.文枕琴作為傳承民間古樂的新事物尚未被社會更深瞭解和接受。
2.雖然製作一批文枕琴,培養了新手,但在專業演出上仍然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
3.在現代音樂衝擊下,文枕琴不如傳統民樂如二胡、古箏等受到喜愛和普及。 [2] 

文枕琴保護措施

2022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序號第11。 [3] 
參考資料